起著雍敦牂,尽玄默阉茂,凡五年。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下开成三年(戊午,公元八三八年)
春,正月,甲子,李石入朝,中涂有盗射之,微伤。左右奔散,石马惊,驰归第。又有盗邀击于坊门,断其马尾,仅而得免。上闻之,大惊,命神策六军遣兵防卫,敕中外捕盗甚急,竟无所获。乙丑,百官入朝者九人而已。京城数日方安。
丁卯,追赠故齐王凑为怀懿太子。
戊申,以盐铁转运使、户部尚书杨嗣复,户部侍郎、判户部李珏并同平章事,判、使如故。嗣复,于陵之子也。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石,承甘露之乱,人情危惧,宦官恣横,忘身徇国,故纪纲粗立。仇士良深恶之,潜遣盗杀之,不果。石惧,累表称疾辞位。上深知其故而无如之何。丙子,以石同平章事,充荆南节度使。
陈夷行性介直,恶杨嗣复为人,每议政事,多相抵斥。壬辰,夷行以足疾辞位,不许。上命起居舍人魏谟献其祖文贞公笏,郑覃曰:“在人不在笏。”上曰:“亦甘棠之比也。”
杨嗣复欲援进李宗闵,恐为郑覃所沮,乃先令宦官讽上。上临朝,谓宰相曰:“宗闵积年在外,宜与一官。”郑覃曰:“陛下若怜宗闵之远,止可移近北数百里,不宜再用。用之,臣请先避位。”陈夷行曰:“宗闵向以朋党乱政,陛下何爱此纤人!”杨嗣复曰:“事贵得中,不可但徇爱憎。”上曰:“可与一州。”覃曰:“与州太优,止可洪州司马耳。”因与嗣复互相抵讦以为党。上曰:“与一州无伤。”覃等退,上谓起居郎周敬复、舍人魏谟曰:“宰相喧争如此,可乎?”对曰:“诚为不可。然覃等尽忠愤激,不自觉耳。”丁酉,以衡州司马李宗闵为杭州刺史。李固言与杨嗣复、李珏善,故引居大政以排郑覃、陈夷行,每议政之际,是非锋起,上不能决也。
三月,牂柯寇涪州清溪镇,镇兵击却之。
初,太和之末,杜悰为凤翔节度使,有诏沙汰僧尼。时有五色云见于岐山,近法门寺,民间讹言佛骨降祥,以僧尼不安之故。监军欲奏之,悰曰:“云物变色,何常之有!佛若果爱僧尼,当见于京师。”未几,获白兔,监军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六 · 唐纪六十二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历时十九年编纂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共分为294卷,涵盖了从战国至五代的历史,其中唐纪六十二位于全书的第246卷。这部作品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之一,其历史跨度之广和涵盖事件之丰富,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史上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 · 唐纪六十二》是唐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公元618年到959年的中国历史。开成三年(戊午,公元838年)的这段记载涉及了多位朝廷要员的命运起伏与国家大事。以下是对原文诗句及译文的详细解读: - 诗句原文: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六 · 唐纪六十二 起著雍敦牂,尽玄默阉茂,凡五年。 - 译文: 资治通鉴 · 唐纪六十二 开始于雍州和趟国,结束于静默的阉茂时期,共计五年。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六 · 唐纪六十二 陈夷行性介直,恶杨嗣复为人,每议政事,多相抵斥。壬辰,夷行以足疾辞位,不许。上命起居舍人魏谟献其祖文贞公笏,郑覃曰:“在人不在笏。”上曰:“亦甘棠之比也。” 译文:陈夷行的诗句为“陈夷行性介直,恶杨嗣复为人,每议政事,多相抵斥。壬辰,夷行以足疾辞位,不许。上命起居舍人魏谟献其祖文贞公笏,郑覃曰:“在人不在笏。”上曰:“亦甘棠之比也。” 注释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二 唐德宗兴元元年(甲子,公元784年)二月,戊申(初七),德宗颁诏追赠段秀实为太尉,谥号称为忠烈,以优厚的待遇抚恤段秀实的家人。当时,贾昌朝因与段秀实有旧交,被任命为宰相。然而,他未能有效应对藩镇的危机,反而助长了宦官的权力。 在唐代,宦官势力的兴起对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宦官参与政务,使得他们得以控制皇帝,进而干预国家大政。德宗即位后,宦官势力进一步膨胀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王晏平从盗取七千多缗(mǎn)的财物中逃脱。这是灵武节度使王晏平自首,因为他的父亲王智兴在战争中有过贡献,所以免于一死,但被发配到康州。 2. 王晏平秘密地请求魏、镇、幽三地的节度使,让他们向皇帝上书,以洗清自己的罪名。这是王晏平为了自保而采取的措施。 3. 八月,嘉王李运去世,太子李永的母亲王德妃因不被宠爱而被杨贤妃谗言陷害而死。 4. 太子李永喜欢游宴,亲近小人
义武节度使张璠在镇十五年,为幽、镇所惮。及有疾,请入朝,朝廷未及制置,疾甚,戒其子元益举族归朝,毋得效河北故事。及薨,军中欲立元益,观察留后李士季不可,众杀之,又杀大将十馀人。壬申,以易州刺史李仲迁为义武节度使。义武马军都虞候何清朝自拔归朝,癸酉,以为仪州刺史。 朝廷以义昌节度使李彦佐在镇久,甲戌,以德州刺史刘约为节度副使,欲以代之。 开成以来,神策将吏迁官,多不闻奏,直牒中书令覆奏施行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六 · 唐纪六十二 以义昌节度使李彦佐为天平节度使,以刘约为义昌节度使。 译文:朝廷任命义昌节度使李彦佐为天平节度使,任命义昌节度使刘约为义昌节度使。 赏析:此条史料记录了唐朝中期的一次重要人事调整。通过任命李彦佐和刘约为新的节度使职务,朝廷展示了对地方军事力量的重新配置,旨在加强边疆防御和稳定地方秩序。此举不仅反映了朝廷对军事形势的重视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六 · 唐纪六十二 是岁,吐蕃彝泰赞普卒,弟达磨立。彝泰多病,委政大臣,由是仅能自守,久不为边患。达磨荒淫残虐,国人不附,灾异相继,吐蕃益衰。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下开成四年(己未,公元八三九年) 春,闰正月,己亥,裴度至京师,以疾归第,不能入见。上劳问赐赉,使者旁午。三月,丙戌,薨,谥曰文忠。上怪度无遗表,问其家,得半稿,以储嗣未定为忧,言不及私。度身貌不逾中人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二》主要讲述了文宗皇帝时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变革。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878年),约1362年的史事。全书分作二百卷,覆盖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详细记录了历代帝王、政治家以及一些重要事件的决策过程,旨在通过历史的教训指导当代和未来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六·唐纪六十二 杨妃请立皇弟安王溶为嗣,上谋于宰相,李珏非之。丙寅,立敬宗少子陈王成美为皇太子。丁卯,上幸会宁殿作乐,有童子缘橦,一夫来往走其下如狂。上怪之,左右曰:“其父也。”上泫然流涕曰:“朕贵为天子,不能全一子。”召教坊刘楚材等四人、宫人张十十等十人,责之曰:“构害太子,皆尔曹也!今更立太子,复欲尔邪?”执以付吏,己巳,皆杀之。上因是感伤,旧疾遂增。 十一月
``` 是岁,天下户口四百九十九万六千七百五十二。(是年,全国人口达到四百九十九万六千七百五十二人。) 回鹘相安允合、特勒柴革谋作乱,彰信可汗杀之。(回鹘国丞相安允合与特勒柴革密谋发动叛乱,昭信可汗果断地将他们处死。) 相掘罗勿将兵在外,以马三百赂沙陀朱邪赤心,借其兵共攻可汗。可汗兵败,自杀,国人立馺特勒为可汗。(相掘罗勿领兵在边关之外,贿赂沙陀国的朱邪赤心,共同攻打可汗。由于战败,可汗自杀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六 · 唐纪六十二 译文:二月,乙卯日,朝廷宣布大赦天下。 注释:乙卯为古代干支纪年的一种方式,这里指的是农历的二月,是唐朝贞观二十一年的正月。 诗句:丙寅,谥韦太后曰宣懿。 译文:丙寅日,给韦太后上谥号为宣懿。 注释:谥,古代帝王、贵族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用以评价其一生的行为和品德。“宣”指光明、显著,“懿”意为美好、贤惠。 赏析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六 · 唐纪六十二 初,德裕在淮南,敕召监军杨钦义。人皆言必知枢密,德裕待之无加礼,钦义心衔之。一旦,独延钦义,置酒中堂,情礼极厚。陈珍玩数床,罢酒,皆以赠之,钦义大喜过望。行至汴州,敕复还淮南,钦义尽以所饷归之。德裕曰:“此何直!”卒以与之。其后钦义竟知枢密;德裕柄用,钦义颇有力焉。 初,伊吾之西,焉耆之北,有黠戛斯部落,即古之坚昆,唐初结骨也,后更号黠戛斯
我们来赏析这首诗的内容: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六 · 唐纪六十二(起著雍敦牂,尽玄默阉茂,凡五年)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下会昌元年(辛酉,公元八四一年) 春,正月,辛巳,上祀圆丘,赦天下,改元。 刘沔奏回鹘已退,诏沔还镇。 二月,回鹘十三部近牙帐者立乌希特勒为乌介可汗,南保错子山。 我们逐句进行翻译和解释: 1. 起著雍敦牂:“起”表示开始,“著雍敦牂”是指时间的起点
《资治通鉴》陈夷行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六》记载,三月,唐文宗命御史大夫陈夷行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陈氏家族在唐朝史上颇有影响力,祖父陈忠为唐玄宗时的宰相,父亲与兄弟亦历任高位。陈夷行的任职标志着其政治生涯的一个新阶段,同时也体现了朝廷对其能力的肯定。 初任时,文宗对刘弘逸、薛季陵宠信深厚,而仇士良则对其心怀不满。陈夷行的政治立场和政策选择成为文宗即位后的首要任务之一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六 · 唐纪六十二,夏,六月,乙巳,诏:“自今臣下论人罪恶,并应请付御史台案问,毋得乞留中,以杜谗邪。” 译文: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六 · 唐纪六十二,夏,六月,乙巳,唐宪宗皇帝颁布诏令:“从现在起,大臣们评论他人的罪行,都应当交付御史台审讯,不得要求保留,以防止谗言。” 注释: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六 · 唐纪六十二,这是关于唐代的一篇文献记录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六 · 唐纪六十二 癸巳,卢龙军发生变乱,杀害节度使史元忠,推举牙将陈行泰主持军务。 李德裕请派遣使者安抚回鹘国,并且运送三万斛粮食赐给回鹘国。文宗对此表示怀疑。闰月,己亥,文宗召集宰相商议此事。陈夷行在候对之所陈述,多次说卢龙军盗窃粮米不可取用。李德裕说:“如今征兵未集齐,天德孤危。倘不以此粮米安抚饥民,且使安定,万一天德陷没,责任将归于谁!”夷行上前发言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六 · 唐纪六十二 上校猎咸阳。十一月,李德裕上言:“今回鹘破亡,太和公主未知所在。若不遣使访问,则戎狄必谓国家降主虏庭,本非爱惜,既负公主,又伤虏情。请遣通事舍人苗缜赍诏诣温没斯,令转达公主,兼可卜温没斯逆顺之情。”从之。 上颇好田猎及武戏,五坊小儿得出入禁中,赏赐甚厚。尝谒郭太后,从容问为天子之道,太后劝以纳谏。上退,悉取谏疏阅之,多谏游猎。自是上出畋稍希
诗句赏析 解读唐武宗会昌二年(八四二)历史背景下张仲武功绩与贡献 1. 会昌元年张仲武军事成就 - 张仲武在担任卢龙军使期间展现军事才能 - 成功平定回鹘、契丹及奚族叛乱 - 张仲武作为东面回鹘招抚使获得朝廷认可 2. 张仲武治理边疆措施 - 加强边防安全 - 修整城池防御工事 - 整顿军队,提升战斗力 3. 张仲武政治策略及影响 - 张仲武在朝中政治影响力增强 - 通过内政改革提升地方治理效能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六 · 唐纪六十二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六 · 唐纪六十二 回鹘嗢没斯以赤心桀黠难知,先告田牟云,赤心谋犯塞。乃诱赤心并仆固杀之,那颉啜收赤心之众七千帐东走。河东奏:“回鹘兵至横水,杀掠兵民,今退屯释迦泊东。”李德裕上言:“释迦泊西距可汗帐三百里,未知此兵为那颉所部,为可汗遣来。宜且指此兵云不受可汗指挥,擅掠边鄙。密诏刘沔、武仲先经略此兵,如可以讨逐,事亦有名
唐文宗开成五年的边塞风云:那颉啜与唐朝的和解 在那颉啜率其众东奔幽州之际,卢龙节度使张仲武派遣其弟张仲至率领三万大军迎击。经过激烈的战斗,张仲至大破那颉啜军,斩首捕虏不可胜计,将7千帐部落悉数收降。这场胜利不仅稳固了边疆安全,也彰显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决心与策略。 随着战争尘埃落定,唐朝与那颉啜的关系逐渐缓和。不久后,那颉啜被乌介可汗擒获并处决,结束了他短暂的生命历程。然而
诗句和译文如下: 1. 嗢没斯的朝见与归义军 - 事件:在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六月,嗢没斯入朝觐见。当时,唐武宗授予他所统辖的部落以归义军的名号,任命嗢没斯为左金吾大将军,并担任归义军使。 - 原因:此举是为了加强对该部落的管理,同时安抚其首领的忠诚。归义军是唐朝为了巩固边疆稳定而设立的特殊军事行政区划,旨在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边境地区的势力。 - 意义:通过此次朝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唐故西凉府都督检校尚书右仆射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郑国公赠太尉谥曰忠武李公神道碑铭并序》。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赐给嗢没斯和他的弟弟阿历支、习勿啜、乌罗思都姓李氏,名思忠、思贞、思义、思礼;国相爱邪勿姓爱,名弘顺;仍然任命弘顺为归义军副使。皇上派遣回鹘石戒直回国,赐给可汗书信,告诉他们:“自从你所在的国家被纥吃斯打败,来到边境投靠,我们抚纳无所不至
诗歌译文如下: 戊子,李德裕等人上奏说:“如果依照先前的诏命,河东道和三川道等地的节度使应严加守备,等到春末秋初,河水解冻后便要驱逐回鹘。现在河冰尚未完全融化,回鹘又再次聚集力量,恐怕是打算趁我军疲弊,发动突然袭击。因此请求在天时未寒,气候尚暖时进行驱逐行动。另外,河东、振武、天德军各自出动大兵,移营到前面去,以便靠近回鹘。”于是皇上听从了他们的意见。而当时朝议认为应该等到来年春天再驱逐回鹘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六,唐纪六十二 诗句: 上闻太子少傅白居易名,欲相之,以问李德裕。 - 注释: “上”指皇帝(唐文宗),“太子少傅”是古代的一种官位,负责辅导太子的学问和德行。白居易因文学成就高而被皇上听闻,并希望任命他为相。但李德裕对此有异议,认为白居易身体衰败,不能胜任朝政工作。他推荐了另一个从父弟左司员外郎敏中接替白居易的位置。 译文: 唐文宗听说太子少傅白居易的名声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六 · 唐纪六十二 乙卯,谏议大夫高少逸、郑朗于阁中谏曰:“陛下比来游猎稍频,出城太远,侵星夜归,万机旷废。”上改容谢之。少逸等出,上谓宰相曰:“本置谏官使之论事,朕欲时时闻之。宰相皆贺。”己未,以少逸为给事中,朗为左谏议大夫。 刘沔、张仲武固称盛寒未可进兵,请待岁首,李忠顺独请与李思忠俱进。十二月,丙寅,李德裕奏请遣思忠进屯保大栅,从之。 丁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