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阏逢摄提格,尽强圉大荒落,凡四年。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太和八年(甲寅,公元八三四年)
春,正月,上疾小瘳。丁巳,御太和殿见近臣,然神识耗减,不能复故。
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夏,六月,丙戌,莒王纾薨。
上以久旱,诏求致雨之方。司门员外郎李中敏上表,以为:“仍岁大旱,非圣德不至,直以宋申锡之冤滥,郑注之奸邪。今致雨之方,莫若斩注而雪申锡。”表留中。中敏谢病归东都。
郯王经薨。
初,李仲言流象州,遇赦,还东都。会留守李逢吉思复入相,仲言自言与郑注善,逢吉使仲言厚赂之。注引仲言见王守澄,守澄荐于上,云仲言善《易》,上召见之。时仲言有母服,难入禁中,乃使衣民服,号王山人。仲言仪状秀伟,倜傥尚气,颇工文辞,有口辩,多权数。上见之,大悦,以为奇士,待遇日隆。仲言既除服,秋,八月,辛卯,上欲以仲言为谏言,置之翰林。李德裕曰:“仲言向所为,计陛下必尽知之,岂宜置之近侍?”上曰:“然岂不容其改过?”对曰:“臣闻惟颜回能不贰过。彼圣贤之过,但思虑不至,或失中道耳。至于仲言之恶,著于心本,安能悛改邪!”上曰:“李逢吉荐之,朕不欲食言。”对曰:“逢吉身为宰相,乃荐奸邪以误国,亦罪人也。”上曰:“然则别除一官。”对曰:“亦不可。”上顾王涯,涯对曰:“可。”德裕挥手止之,上回顾适见,色殊不怿而罢。始,涯闻上欲用仲言,草谏疏极愤激;既而见上意坚,且畏其党盛,遂中变。寻以仲言为四门助教,给事中郑肃、韩佽封还敕书。德裕将出中书,谓涯曰:“且喜给事中封敕!”涯即召肃、佽谓曰:“李公适留语,令二阁老不用封敕。”二人即行下,明日,以白德裕,德裕惊曰:“德裕不欲封还,当面闻,何必使人传言!且有司封驳,岂复禀宰相意邪!”二人怅恨而去。
九月,辛亥,征昭义节度副使郑注至京师。王守澄、李仲言、郑注皆恶李德裕,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宗闵与德裕不相悦,引宗闵以敌之。壬戌,诏征宗闵于兴元。
冬,十月,辛巳,幽州军乱,逐节度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介绍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并非文学作品。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它由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工具,更是一个蕴含着深刻教训和智慧的宝库。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起阏逢摄提格,尽强圉大荒落,凡四年。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太和八年(甲寅,公元八三四年)春,正月,上疾小瘳。丁巳,御太和殿见近臣,然神识耗减,不能复故。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赏析: 这首诗记录了唐文宗太和年间的一段政治事件。诗的开头描述了文宗在春季病情稍有好转,但仍感到神识耗减,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状态。随后,诗转向了具体的日期和事件,即二月初一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译文:九月,辛亥日,征召昭义节度副使郑注回到京城。王守澄、李仲言、郑注都憎恨李德裕,因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宗闵和李德裕不和,引荐李宗闵对抗他。壬戌日,命令征召李宗闵到兴元。 赏析:此诗记录了文宗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展示了当时朝廷的动荡局势和权力斗争。诗中提到了郑注、王守澄、李仲言与李德裕之间的矛盾,以及李宗闵的被征召事件
资治通鉴 · 唐纪六十一 十一月,成德节度使王庭凑薨,军中奉其子元逵为留后。元逵改父亲所为,事朝廷礼甚谨。 史元忠献给皇帝杨志诚所造的衮衣及各种僭越之物。丁卯,流放志诚至岭南,途中杀害了他。 李宗闵言说李德裕的命令已经执行,不应自行处理。乙亥,重新任命德裕为镇海节度使,不再兼平章事职务。当时德裕和李宗闵都有朋党,互相支持。唐文宗感叹道:“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臣光曰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夫木腐而蠹生,醯酸而蚋集,故朝廷有朋党,则人主当自咎,而不当以咎群臣也。文宗苟患群臣之朋党,何不察其所毁誉者为实,为诬;所进退者为贤,为不肖;其心为公,为私;其人为君子,为小人!苟实也,贤也,公也,君子也,匪徒用其言,又当进之;诬也,不肖也,私也,小人也,匪徒弃其言,又当刑之。如是,虽使之为朋党,孰敢哉!释是不为,乃怨群臣之难治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译文:春,正月乙卯,以王元逵为成德节度使。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太和九年(乙卯,公元八三五年) 注释:乙卯,农历正月的第五个日子。成德节度使是唐朝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成德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事务。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历史记录的一部分,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诗中的“资治通鉴”指的是《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著名的历史著作
资治通鉴 唐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纪六一 第一章:病疾初愈与群臣宴会 唐文宗在太和八年(834年)春,病情略有好转。丁巳日,他登上太和殿接见了近臣们。尽管精神略为恢复,但神志仍然不如从前。二月,壬午朔日,出现了日食现象。 第二章:李德裕被贬及贾餗之祸 李德裕因之前的事件,被贬为袁州长史。与此同时,京兆尹河南的贾餗性情急躁,行为轻佻,他与李德裕有嫌隙,却对李宗闵、郑注颇为欣赏。上巳日
紫云楼 戊辰,以左丞王璠为户部尚书、判度支。 京城讹言郑注为上合金丹,须小儿心肝,民间惊惧,京兆尹杨虞卿闻而恶之。郑注素恶杨虞卿,与李训共构其罪,云此语出于虞卿家人。上怒,六月,下虞卿御史狱。注求为两省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闵不许,注毁之于上。会宗闵救杨虞卿,上怒,叱出之。壬寅,贬明州刺史。 庚戌,作紫云楼于曲江。 辛亥,以御史大夫李固言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训、郑注为上画太平之策
{"1. 诗名: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李训奏僧尼猥多,耗蠹公私" 2. 译文:《资治通鉴》记载:李训上奏朝廷说僧尼的数量过多,这消耗了国家和百姓的财物。皇帝下诏,命令各地测试僧尼,不合格者一律遣返回俗。 3. 注释: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僧侣数量的关注及其可能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4. 赏析:此句揭示了李训对佛教势力的担忧,以及他对国家财政的关注
唐宪宗下诏说杨承和庇护宋申易,韦元素、王践言与李宗闵、李德裕中外连结,接受他们的贿赂。于是,杨承和被流放到驩州,韦元素被流放到象州,王践言被流放到恩州,让他们在所在的地方禁锢起来,并送回原地。杨虞卿、李汉、萧浣被认为是朋党的首领,因此被贬到虔州做司户、汾州做司马、遂州做司马。不久后,又派遣使者追赐杨承和、韦元素、王践言死。当时崔潭峻已经去世,也被剖开棺材鞭打尸体。己亥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盐铁使王涯奏改江淮、岭南茶法,增其税。庚申,以凤翔节度使李听为忠武节度使,代杜悰。宪宗之崩也,人皆言宦官陈弘志所为。时弘志为山南东道监军,李训为上谋召之,至青泥驿,癸亥,封杖杀之。郑注求为凤翔节度使,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固言不可。丁卯,以固言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注为凤翔节度使。李训虽因注得进,及势位俱盛,心颇忌注。谋欲中外协势以诛宦官,故出注于凤翔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译文】 己巳,任命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舒元舆为刑部侍郎,兵部郎中知制诰、充翰林侍讲学士李训为礼部侍郎,与自己同平章事。同时命令李训三二日入翰林院讲授《易经》。舒元舆担任中丞后,凡是李训、贾注不喜欢的事务,都为之弹击,因此得以为相。朝廷还担心李宗闵、李德裕多朋党,因为贾餗及舒元舆都出身贫寒新进,所以提拔他们为相,希望他们没有朋党之心。李训起于流放者身份
{诗句:郑注欲收僧尼之誉,固请罢沙汰,从之。 译文:郑注想要提升僧侣和尼姑的声誉,坚决请求取消筛选制度。 注释:郑注,唐中期官员,主张佛教和道教的和谐发展。他认为应该让佛教和道教在社会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中。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通过选拔和奖励那些有才能的人来进行改革。这个建议得到了唐宣宗的支持。 "固请罢沙汰"中的"沙汰"是指对僧侣和尼姑进行筛选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 唐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太和八年春,正月,上疾小瘳;丁巳,御太和殿见近臣。百官班定,韩约不报平安,奏称:“左金吾听事后石榴夜有甘露,臣递门奏讫。”因蹈舞再拜,宰相亦帅百官称贺。训、元舆劝上亲往观之,以承天贶,上许之。百官退,班于含元殿。日加辰,上乘软舆出紫宸门,升含元殿。先命宰相及两省官诣左仗视之,良久而还。训奏:“臣与众人验之,殆非真甘露,未可遽宣布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译文:文宗皇帝的病情逐渐好转,他能够勉强在太和殿接见近臣,然而他的神志已经消耗殆尽,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关键词解释: - 仇士良:唐朝后期的宦官,与宰相李训、王涯等人密谋废立,后参与杀害李训、王涯等人,是唐朝晚期政治斗争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们企图利用甘露事变来推翻文宗政权,但最终失败。 - 左仗视:古代的一种仪式,官员们手持长戟或兵器
```text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 癸亥,百官入朝,日出,始开建福门,惟听以从者一人自随,禁兵露刃夹道。至宣政门,尚未开。时无宰相御史知班,百官无复班列。上御紫宸殿,问:“宰相何为不来?”仇士良曰:“王涯等谋反系狱。”因以涯手状呈上,召左仆射令狐楚、右仆射郑覃等升殿示之。上悲愤不自胜,谓楚等曰:“是涯手书乎?”对曰:“是也!”“诚如此,罪不容诛!”因命楚、覃留宿中书,参决机务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甲子,以右仆射郑覃同平章事。 李训素与终南僧宗密善,往投之。宗密欲剃其发而匿之,其徒不可。训出山,将奔凤翔,为盩厔镇遏使宋楚所擒,械送京师。至昆明池,训恐至军中更受酷辱,谓送者曰:“得我者则富贵矣!闻禁兵所在搜捕,汝必为所夺,不若取我首送之!”送者从之,斩其首以来。 乙丑,以户部侍郎、判度支李石同平章事,仍判度支。前河东节度使李载义复旧任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一 文宗皇帝大和年间的权谋与牺牲 王涯,一位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活跃的官员,以其才华和地位在朝中享有盛誉。然而,随着权力的争斗和政治斗争的不断加剧,他的家族也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灾难。本章节将详细讲述王涯与其族子的悲剧故事,揭示当时朝廷内部的复杂局势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的紧密联系。 王守澄与家族的毁灭 王涯的家族成员,包括王守澄及其族人,因卷入朝廷的政治斗争而受到牵连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 【解析】 诗的原文: 郑注将亲兵五百,已发凤翔,至扶风。扶风令韩辽知其谋,不供具,携印及吏卒奔武功。注知训已败,复还凤翔。仇士良等使人赍密敕授凤翔监军张仲清令取注,仲清惶惑,不知所为。押牙李叔说仲清曰:“叔和为公以好召注,屏其从兵,于坐取之,事立定矣!”仲清从之,伏甲以待注。注恃其兵卫,遂诣仲清。叔和稍引其从兵,享之于外,注独与数人入。既啜茶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原文: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译文: 唐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太和八年春,正月,上疾小瘳;丁巳,御太和殿见近臣,然神识耗减,不能复故。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赏析: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关于唐代文宗时期的历史记载。文宗皇帝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相对稳定,但内部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浮现。通过这篇文章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度支奏籍郑注家赀,得绢百馀万匹,他物称是。 庚辰,上问宰相:“坊市安未?”李石对曰:“渐安。然比日寒冽特甚,盖刑杀太过所致。”郑覃曰:“罪人周亲前已皆死,其馀殆不足问。”时宦官深怨李训等,凡与之有瓜葛亲,或暂蒙奖引者,诛贬不已,故二相言之。 李训、郑注既诛,召六道巡边使。田全操追忿训、注之谋,在道杨言:“我入城,凡儒服者,无贵贱当尽杀之!”癸未
甲申,敕罢修曲江亭馆 国家面临财政困难,因此朝廷决定停止修建曲江亭馆。这一决策体现了唐文宗对国家财政状况的关注,以及对民生的关怀。曲江亭馆的建设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而此时国库空虚,因此决定停建以节省开支。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唐文宗的智慧和远见,也反映了当时国家治理的实际情况。同时,这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即在国家财政紧张时,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国家资源,确保民生稳定和社会安定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原文: 春,正月,辛丑朔,上御宣政殿,赦天下,改元。仇士良请以神策仗卫殿门,谏议大夫冯定言其不可,乃止。定,宿之弟也。 二月,癸未,上与宰相语,患四方表奏华而不典,李石对曰:“古人因事为文,今人以文害事。”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表请王涯等罪名,且言:“涯等儒生,荷国荣庞,咸欲保身全族,安肯构逆!训等实欲讨除内臣,两中尉自为救死之谋,遂致相杀,诬以反逆,诚恐非辜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天德军奏吐谷浑三千帐诣丰州降。 三月,壬寅,以袁州长史李德裕为氵除州刺史。左仆射令狐楚从容奏:“王涯等既伏辜,其家夷灭,遗骸弃捐。请官为收瘗,以顺阳和之气。”上惨然久之,命京兆收葬涯等十一人于城西,各赐衣一袭。仇士良潜使人发之,弃骨于渭水。丁未,皇城留守郭皎奏:“诸司仪仗有锋刃者,请皆输军器使,遇立仗别给仪刀!”从之。刘从谏复遣牙将焦楚长上表让官,称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 淄王李协薨。甲子,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固言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左仆射令狐楚代之;戊戌,上与宰相从容论诗之工拙,郑覃曰:诗之工者,无若三百篇;皆国人作之以刺美时政,王者采之以观风俗耳,不闻王者为诗也。后代辞人之诗,华而不实,无补于事。陈后主、隋炀帝皆工于诗,不免亡国,陛下何取焉!郑覃笃于经术,上甚重之。己酉,上御紫宸殿,宰相因奏事拜谢,外间因讹言
资治通鉴 唐文宗李适之的治国之道与宫廷秘事 1. 乙未,李固言推荐崔球任起居舍人,但郑覃认为不适宜。文宗皇帝回应道:“公事勿相违!”郑覃回应:“若宰相尽同,则事必有欺陛下矣!” 2. 李孝本两位女儿被配给右军,文宗皇帝将其纳入宫中。秋,七月时,右拾遗魏谟上疏指出,“陛下不近声色,屡次出宫女以配鳏夫。窃闻数月以来,教坊选试以百数,庄宅收市犹未已;又召李孝本女入宫,不避宗姓,大兴物论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九月,丁丑,李石为上言宋申锡忠直,为谗人所诬,窜死遐荒,未蒙昭雪。上俯首久之,既而流涕泫然曰:“兹事朕久知其误,奸人逼我,以社稷大计,兄弟几不能保,况申锡,仅全腰领耳。非独内臣,外廷亦有助之者。皆由朕之不明,向使遇汉昭帝,必无此冤矣!”郑覃、李固言亦共言其冤,上深痛恨,有惭色庚辰,诏悉复申锡官爵,以其子慎微为成固尉。 李石用金部员外郎韩益判度支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 有司以左藏积弊日久,请行检勘,且言官典罪在赦前者,请宥之,上许之。既而果得缯帛妄称渍污者,敕赦之。给事中狄兼谟封还敕书曰:“官典犯赃,理不可赦!”上谕之曰:“有司请检之初,联既许之矣。与其失信,宁失罪人。卿能奉职,朕甚嘉之!” 这首诗是关于唐代的一段历史记载,涉及官员处理国家事务的情况。诗中描述了文宗皇帝时期,一些官员处理国家财政问题时的困境和挑战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其中唐纪部分记录了唐朝的兴衰历程。在这段历史中,均王纬薨和李泳的叛乱都是值得关注的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句释义与译文 - 均王纬薨:均王去世。纬可能是一个年号,表示均王的统治时期。这句话描述了一位皇帝的死亡。 - 三月,有慧星出于张,长八丈馀:在春季(三月)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译文:秋天,七月癸亥日,振武报告有党项三百多个帐蓬剽掠后逃窜。给事中韦温担任太子侍读,早上去东宫拜访太子,中午才见到他。韦温劝谏说:“太子应该鸡鸣起床,问候安好,进食早餐,不应该只专注于宴乐安逸!”太子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韦温于是辞去了侍读的职务。辛未日,撤销了韦温本官。 注释:此句出自《资治通鉴》,是唐代文宗时期的一段记载。"癸亥"为农历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