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旃蒙作噩十一月,尽柔兆阉茂三月,不满一年。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下同光三年(乙酉,公元九二五年)
十一月,丙申,蜀主至成都,百官及后宫迎于七里亭。蜀主入妃嫔中作回鹘队入宫。丁酉,出见群臣于文明殿,泣下沾襟,君臣相视,竟无一言以救国患。
戊戌,李绍琛至利州,修桔柏浮梁。昭武节度使林思谔先弃城奔阆州,遣使请降。甲辰,魏王继岌至剑州,蜀武信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宗寿以遂、合、渝、泸、昌五州降。
王宗弼至成都,登大玄门,严兵自卫。蜀主及太后自往劳之,宗弼骄慢无复臣礼。乙巳,劫迁蜀主及太后后宫诸王于西宫,收其玺绶,使亲吏于义兴门邀取内库金帛,悉归其家。其子承涓杖剑入宫,取蜀主宠姬数人以归。丙午,宗弼自称权西川兵马留后。
李绍琛进至绵州,仓库民居已为蜀兵所燔,又断绵江浮梁,水深,无舟楫可渡,绍琛谓李严曰:“吾悬军深入,利在速战。乘蜀人破胆之时,但得百骑过鹿头关,彼且迎降不暇;若俟修缮桥梁,必留数日,或教王衍坚闭近关,折吾兵势,倘延旬浃,则胜负未可知矣。”乃与严乘马浮渡江,从兵得济者仅千人,溺死者亦千馀人,遂入鹿关头;丁未,进据汉州;居三日,后军始至。
王宗弼遣使以币马牛酒劳军,且以蜀主书遗李严曰:“公来吾即降。”或谓严:“公首建伐蜀之策,蜀人怨公深入骨髓,不可往。”严不从,欣然驰入成都,抚谕吏民,告以大军继至,蜀君臣后宫皆恸哭。蜀主引严见太后,以母妻为托。宗弼犹乘城为守备,严悉命撤去楼橹。
己酉,魏王继岌至绵州,蜀主命翰林学士李昊草降表,又命中书待郎、同平章事王锴草降书,遣兵部侍郎欧阳彬奉之以迎继岌及郭崇韬。
王宗弼称蜀君臣久欲归命,而内枢密使宋光嗣、景润澄、宣徽使李周辂、欧阳晃荧惑蜀主;皆斩之,函首送继岌。又责文思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成都尹韩昭佞谀,枭于金马坊门。内外马步都指挥使兼中书令徐延琼、果州团练使潘在迎、嘉州刺史顾在珣及诸贵戚皆惶恐,倾其家金帛妓妾以赂宗弼,仅得免死。凡素所不快者,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四 · 后唐纪三
介绍
《资治通鉴》的“卷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并非直接引用了文学作品《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而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被提及。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的历史。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在这段历史记录中,《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生平事迹。据《资治通鉴》记载,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在位期间,经历了多次政治、军事上的挫折。例如,在同光三年,即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下同光三年(乙酉,公元九二五年),十一月蜀主入成都,百官及后宫迎于七里亭。此外,还记载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治国理念和行为,如他与群臣相见流泪,但最终未能阻止国家的危机。这些内容都是《资治通鉴》中的重要部分,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是《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录,它不仅记录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政治生涯和个人品质,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历程,以及古代统治者的智慧和局限。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 后唐纪三 起旃蒙作噩十一月,尽柔兆阉茂三月,不满一年。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下同光三年(乙酉,公元九二五年)十一月,丙申,蜀主至成都,百官及后宫迎于七里亭。蜀主入妃嫔中作回鹘队入宫。丁酉,出见群臣于文明殿,泣下沾襟,君臣相视,竟无一言以救国患。戊戌,李绍琛至利州,修桔柏浮梁。昭武节度使林思谔先弃城奔阆州,遣使请降。甲辰,魏王继岌至剑州,蜀武信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宗寿以遂、合
李绍琛进至绵州,遭遇的不仅是蜀军的激烈抵抗,还有一系列复杂的战术考量和军事策略。以下将逐一分析这些诗句: 1. 面对蜀兵烧毁民居:诗中指出“仓库民居已为蜀兵所燔”,这反映了唐军在进入绵州时的困境。由于前蜀兵烧毁了仓库,这对唐军造成了极大的物资损失,也给后续的行动带来了困难。 2. 绵江浮桥被毁与水深:接着提到“又断绵江浮梁,水深,无舟楫可渡”。这一描述强调了地形对军事行动的限制
诗句: 1 王宗弼称蜀君臣久欲归命:表示后唐皇帝和臣子们长期希望归附,但受到内部权力斗争的影响。 2. 内枢密使宋光嗣、景润澄、宣徽使李周辂、欧阳晃荧惑蜀主:指的是朝廷内部的几位官员用各种手段迷惑蜀主,使他误信了这些官员。 3. 皆斩之,函首送继岌:所有的这些内奸都被处死,他们的尸体被装入盒子送往李继岌处。 4. 又责文思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成都尹韩昭佞谀:李继岌谴责文思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四 · 后唐纪三 高季兴闻蜀亡,方食,失匕箸,曰:“是老夫之过也。”梁震曰:“不足忧也。唐主得蜀益骄,亡无日矣,安知其不为吾福!”楚王殷闻蜀亡,上表称:“臣已营衡麓之间为菟裘之地,愿上印绶以保馀龄。”上优诏慰谕之。 平蜀之功,李绍琛为多,位在董璋上。而璋素与郭崇韬善,崇韬数召璋与议军事。绍琛心不平,谓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朴樕相从,反呫嗫于郭公之门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四 · 后唐纪三 王宗弼自为西川留后也,赂崇韬求为节度使,崇韬阳许之。既而久未得,乃帅蜀人列状见继岌,请留崇韬镇蜀。从袭等因谓继岌曰:“郭公父子专横,今又使蜀人请己为帅,其志难测,王不可不为备。”继岌谓崇韬曰:“主上倚侍中如山岳,不可离庙堂,岂肯弃元臣于蛮夷之域乎!且此非余之所敢知也,请诸人诣阙自陈。”由是继岌与崇韬互相疑。会宋光葆自梓州来,诉王宗弼诬杀宋光嗣等。又说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 癸酉,王承休、王宗汭至成都,魏王继岌诘之曰:“居大镇,拥强兵,何以不拒战?”对曰:“畏大王神武。”曰:“然则何不降?”对曰:“王师不入境。”曰:“所俱入羌者几人?”对曰:“万二千人。”曰:“今归者几人?”对曰:“二千人。”曰:“可以偿万人之死矣。”皆斩之,并其子。 丙子,以知北都留守事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促召赴洛阳。帝议选北都留守
您的要求中涉及到的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四 · 后唐纪三”,似乎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记录,而不是一个可以公开访问的文学内容。因此,我无法直接提供诗句和译文,或者进行相关的赏析。不过,我可以为您解释这段文本的历史背景和内容概述。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载中国历代帝王政事、军事战争、经济制度等重要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史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该段文字描述了后唐庄宗在位期间的一些情况。 初(开始时)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四 · 后唐纪三 长和骠信郑旻遣其布燮郑昭淳求婚于汉,汉主以女增城公主妻之。长和即唐之南诏也。成德节度使李嗣源入朝。闰月己丑朔,孟知祥至洛阳,帝宠待甚厚。 丁酉,诏蜀朝所署官四品以上降授有差,五品以下才地无取者悉纵归田里;其先降及有功者,委崇韬随事奖任。又赐王衍诏,略曰:“固当袭土而封,必不薄人于险。三辰在上,一言不欺。” 庚子,彰武、保大节度使兼史书令高万兴卒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中的诗句和译文及其赏析如下: 诗句原文:“帝以军储不充,欲如汴州,谏官上言:“不如节俭以足用,自古无就食天子。今杨氏未灭,不宜示以虚实。”乃止。” 这句话表达了唐庄宗在军队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考虑前往汴州(今河南开封)求援的情景。谏官建议采取节俭措施以充实军备,指出自古以来没有天子因为缺乏食物而向别人求助的情况。由于杨氏还未被消灭,不宜向人展示自己的虚弱或实力
诗句翻译与赏析 《资治通鉴》中后唐纪三 1. 诗句原文及翻译 2. 关键历史事件解析 3. 人物角色分析 4. 历史意义与影响 5. 相关历史资料补充 6. 总结与思考 诗句原文及翻译 ``` 壬子,知祥发洛阳。帝寻复遣衣甲库使马彦珪驰诣成都观崇韬去就,如奉诏班师则已,若有迁延跋扈之状,则与继岌图之。彦珪见皇后,说之曰:“臣见向延嗣言蜀中事势忧在朝夕,今上当断不断,夫成败之机,间不容发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四 · 后唐纪三 译文:吴越王钱派遣使者沈瑫致书以接受玉册,封吴越国王告于吴。吴人以其国名与己同,不受书,遣瑫还。仍戒境上无得通吴越使者及商旅。 注释:本句描述了吴越王钱派遣使者沈瑫向吴国致书,以接受玉册,并通告其为吴越国王的事宜。同时,吴国人因为担心自己的国名与吴越王相同,所以拒绝接受书信,并派人将使者沈瑫送回吴国。此外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解读: 1. 魏王继岌将发成都:描述了后唐庄宗李嗣源准备出发前往成都的场景。 2. 令任圜权知留事:指派任圜暂时负责留守事务,等待孟知祥的到来。 3. 诸军部署已定:说明各支军队的部署已经确定,为出征做好了准备。 4. 马彦珪至:表示马彦珪抵达成都。 5. 以皇后教示继岌:孟知祥用皇后的命令指示李继岌。 6.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 · 后唐纪三 戊辰,孟知祥至成都。时新杀郭崇韬,人情未安,知祥慰抚吏民,犒赐将卒,去留帖然。 闽人破陈本,斩之。 契丹主击女真及勃海,恐唐乘虚袭之,戊寅,遣梅老鞋里来修好。 马彦珪还洛阳,乃下诏暴郭崇韬之罪,并杀其子廷说、廷让、廷议,于是朝野骇惋,群议纷然,帝使宦者潜察之。保大节度使睦王存乂,崇韬之婿也;宦官欲尽去崇韬之党,言“存乂对诸将攘臂垂泣,为崇韬称冤
诗句一:魏王继岌留马步都指挥使陈留李仁罕、 译文:唐末,魏王李继岌留守成都,留下马步都指挥使陈留李仁罕负责守卫。 诗句二:甲申,继岌发成都,命李绍琛帅万二千人为后军,行止常差中军一舍。 译文:同一天晚上,李继岌从成都出发,命令李绍琛率领一万两千名士兵作为后卫,行军的行程要每隔一天让中军休息一次。 诗句三:二月,己丑朔,以宣徽南院使李绍宏为枢密使。 译文:二月初一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 · 后唐纪三 癸巳,贼入邺都,孙铎等拒战不胜,亡去。赵在礼据宫城,署皇甫晖及军校赵进为马步都指挥使,纵兵大掠。进,定州人也。王正言方据按召吏草奏,无至者,正言怒,其家人曰:“贼已入城,杀掠于市,吏皆逃散,公尚谁呼!”正言惊曰:“吾初不知也。”又索马,不能得,乃帅僚佐步出门谒在礼,再拜请罪。在礼亦拜,曰:“士座思归耳,尚书重德,勿自卑屈。”慰谕遣之。众推在礼为魏博留后
诗句: 郭崇韬,唐朝的名臣,曾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却因宦官的谗言与梁朝末年贿赂成风,遭受了不白之冤。他的儿子们也未能幸免,最终被诛杀。 译文: 在郭崇韬的领导下,唐朝取得了南梁的灭亡,但他本人却因宦官的诽谤和梁朝末年的贿赂而身陷囹圄。他的忠诚与正直受到了世人的敬仰,但他的不幸遭遇也让人惋惜不已。 赏析: 郭崇韬的故事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无情与残酷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四 · 后唐纪三(李继严至凤翔,监军使柴重厚不以符印与之,促令诣阙。) 译文:在明宗天成元年春二月戊戌这一天,李继熚率领大军抵达凤翔,而监军使柴重厚却并没有将兵符交给他,只是催促他赶紧前往京城。 注释:1.李继曮(li jì rén):唐朝末年的一位将领,后来成为了后唐的建立者之一。2.监军使(jiān jūn shǐ):古代军队中负责监督和指挥的官职。3
诗句: ``` 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本是戏子,艺名郭门高。 帝与梁相拒于得胜,招募勇士挑战,从谦应募,俘斩而还,由此更加受宠。 ``` 译文: 在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的甲辰夜,郭从谦作为从马直的指挥使,原本是一个优人,他的艺名为郭门高。当时,唐明宗在与后梁军队对峙于得胜之际,向士兵发起挑战,郭从谦应战并取得了胜利,他俘获并斩杀了一些敌军士兵,因此被唐明宗更加宠爱。 赏析: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 译文:李绍荣讨伐赵在礼很久都没有成功,而赵太占据着邢州没有攻下来。沧州的部队叛乱,小校王景戡平定了叛乱,因此自己成为留后;河朔地区的州县接连报告有叛乱。皇帝想要亲自征讨邺都,宰相、枢密使都认为京师是国家的根本,车驾不可轻易行动。皇帝说:“其他将领没有人可以使用。”他们都表示:“李嗣源最为功勋旧部。”皇帝心中忌惮李嗣源,说:“我爱惜李嗣源,想让他留在禁卫军
诗句:资治通鉴·后唐纪三 译文:李绍真在三月初一,攻破刑州,俘赵太等。丁巳朔,李绍真奏克刑州,擒赵太等,庚申,绍真率军至邺都,于城西北驻扎,以太等徇于邺都城下而杀之。辛酉,王廷翰被任命为威武节度副使。壬戌,李嗣源至邺都,营于城西南;甲子,下令军中诘旦攻城。是夜,从马直军士张破败作乱,帅众大噪,杀都将,焚营舍,乙丑,乱兵逼中军,嗣源帅亲军拒战,不能敌,乱兵益炽。嗣源叱问之曰:“尔曹欲何为?”对曰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 译文:资治通鉴中记录了后唐时期的一段历史,其中提到汉州没有城墙和壕沟,只有树木作为防御设施。乙丑这一天,任圜率领军队进攻这些栅栏,并放火焚烧。在金雁桥,李绍琛带领军队迎战并战败,他和他的十几名骑兵逃奔到绵竹,最终被追赶并擒获。孟知祥亲自来到汉州慰问军队,并与任圜、董璋举行盛大的宴会。在宴会上,他让李绍琛坐上了由囚车改造的轿子,孟知祥自己倒酒敬酒
以下是李嗣源之乱的详细解读: 1. 事件始末:李绍荣有万人军队驻扎在邺都,而李嗣源派遣其牙将张虔钊、高行周等七人接连召他,想要与他共同诛讨乱者。李嗣源怀疑李绍荣诈降,留下使者,闭门不纳。 2. 乱兵突袭:当夜五更时分,李嗣源亲率骑兵突击魏博戍兵,大败之。监军使康福领马坊康福带领士兵数千匹,也归顺了晋军。随后,李嗣源进入相州,受到马坊康福的威胁利诱,最终选择放弃相州并退回邺都。 3.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 · 后唐纪三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下同光三年(乙酉,公元925年) 十一月,丙申,蜀主至成都,百官及后宫迎于七里亭。 蜀人李绍琛修桔柏浮梁。 戊戌,李绍真出见群臣于文明殿。 赏析: 这首诗记录了后唐庄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诗中通过描述蜀主的到来、百官的反应以及李绍真的出现等情况,展现了当时的紧张和动荡局面。同时,诗人也通过这些事件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 时齐州防御使李绍虔、泰宁节度使李绍钦、贝州刺史李绍英屯瓦桥,北京右厢马军都指挥使安审通屯奉化军,嗣源皆遣使召之。绍英,瑕丘人,本姓房,名知温;审通,金全之侄也。嗣源家在真定,虞候将王建立先杀其监军,由是获全。建立,辽州人也。李从珂自横水将所部兵由盂县趣镇州,与王建立军合,倍道从嗣源。嗣源以李绍荣在卫州,谋自白皋济河,分三百骑使石敬瑭将之前驱,李从珂为殿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是北宋司马光所编纂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唐朝中期至五代十国这一段历史。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景进等言于帝曰:这句话讲述了一位名叫景进的人向晋王(即晋王李存勖)建议除掉王衍家族的事情。 2. 魏王未至康延孝初平:描述了王衍家族尚未被消灭的状态,以及王衍在位的情况。 3. 西南犹未安王衍族党不少:指出王衍家族在蜀地仍有影响力,王衍的同党也不在少数。 4.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四 · 后唐纪三 吴以右仆射、同平章事徐知诰为待中,右仆射严可求兼门下侍郎、同平章...:此诗句描述了历史事件中的官职任命情况。其中,“徐知诰”被任命为待中,这是皇帝的高级顾问职位;“严可求”则兼任了门下侍郎和同平章事,这两个职务分别掌管国家行政和军事事务。这些官职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政治权力的重组和朝廷内部的稳定需求。 庚辰,帝发汜水...安重诲从者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