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褎然为举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圣王已没,钟鼓管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纣之行,王道大坏矣。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查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乌乎!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仲舒对曰: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
汉书 · 传 · 董仲舒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汉书·传·董仲舒传》并非文学作品,而是历史文献的一部分,记录了东汉时期的儒家学者董仲舒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观点。以下是对该书的介绍:
- 作者与成书背景:
- 《汉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之一,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全书共八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部分,全面系统地记载了西汉一代的历史。
- 董仲舒作为西汉末期的重要思想家,他的生平和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汉书·董仲舒传》的编撰,旨在记录董仲舒的学术成就及其对汉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研究董仲舒的思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董仲舒的生平:
- 董仲舒,字子正,广川郡(今河北省深州市)人,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儒学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对《春秋》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汉景帝时期,董仲舒曾担任博士一职,教授儒家经典。
- 董仲舒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他提倡仁义道德,反对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他认为,只有端正自己的义而不谋取私利,阐明自己的道而不计较功劳,才能真正实现道德上的完善。
- 董仲舒的思想:
- 董仲舒是汉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体系以天人感应为核心,强调君主应以德治国,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地位。
- 董仲舒还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强调天意与人事的关系,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汉书·传·董仲舒传》不仅是研究董仲舒个人生平和思想的珍贵资料,也是了解汉代儒家学说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该书的阅读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以及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