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卢舍那佛。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是过去一切佛已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三世菩萨已学当学今学。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号吾为卢舍那。汝诸佛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时莲花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放光光。告千花上佛。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复转为千百亿释迦及一切众生。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汝等受持读诵一心而行
尔时千花上佛千百亿释迦。从莲花藏世界赫赫师子座起。各各辞退举身放不可思议光。光皆化无量佛。一时以无量青黄赤白花供养卢舍那佛。受持上说心地法门品竟。各各从此莲花藏世界而没。没已入体性虚空花光三昧。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出已方坐金刚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海。复从座起至帝释宫说十住。复从座起至炎天中说十行。复从座起至第四天中说十回向。复从座起至化乐天说十禅定。复从座起至他化天说十地。复至一禅中说十金刚。复至二禅中说十忍。复至三禅中说十愿。复至四禅中摩醯首罗天王宫。说我本源莲花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别。如贤劫品中说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花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于寂灭道场坐金刚花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花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品竟。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闇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
梵网经 · 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介绍
梵网经(梵文Brahmajāla-sūtra),佛教大乘戒律经典,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后秦鸠摩罗什译,上下两卷。上卷叙述释迦牟尼从第四禅擎接大众到莲华台藏世界见卢舍那佛,问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所得果是何等相,以及卢舍那佛为说菩萨修道阶位四十法门。下卷述说释迦牟尼受教已,示现降生、出家、成道、十处说法,于摩醯首罗天王宫,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教法门亦复如是。
相关推荐
卢舍那佛,此名字在佛教中代表着无量的智慧和慈悲。在《梵网经》中提及“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显示了卢舍那佛在佛教教义中的重要地位。以下是对《梵网经》中的这段文本的逐句翻译与注解: 1. 诗句:“尔时卢舍那佛。” 译文:这时,卢舍那佛,作为大众的代表,开启了讲述百千恒河沙不可言说的佛法之门的核心内容。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卢舍那佛在众多听众前开启重要法门的场景。 2. 诗句
诗句翻译 梵网经中,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从初现莲花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为释迦牟尼佛。于寂灭道场坐金刚花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花光王座
诗句: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 译文: 《梵网经》中,卢舍那佛讲述菩萨心地的戒律。 注释: - 梵网经:一种佛教经典。 - 卢舍那佛:指释迦牟尼佛的转世或化身之一,是佛教中的一位重要菩萨形象。 - 菩萨心地戒品:指的是专门针对菩萨修行的心性戒律。 - 第十卷下:在《梵网经》中,通常有若干卷,每卷包含不同的主题和戒律。这里的“卷下”可能是指某一特定的章节或部分
诗句及译文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 注释:此为《梵网经》中关于菩萨戒的一段经文,由卢舍那佛讲述。 - 译文:佛告诉所有的佛弟子们,有十种波罗提木叉的戒律。如果接受菩萨戒的人不去诵持这些戒律的话,这个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菩萨也不是佛的种子。我也是如此,诵持了所有菩萨已经学习过的戒律。所有的菩萨都在学习,所有的菩萨都应该继续学习,所有的菩萨现在也在学习
诗 梵网经 · 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译文 如果一个佛陀的儿子,他通过教唆人们说假话,使用各种手段来教唆别人说谎。这些谎言由于谎言的本身和由此产生的因果链,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果
下面是对梵网经中《若佛子》一节的诗句及其翻译和赏析: 诗句释义 1.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如果菩萨自己吝啬,那么他教导别人也会变得吝啬。 2. 悭因悭缘悭法悭业:吝啬的原因是贪欲、缘分等,而吝啬的行为和习性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3. 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当看到贫穷的人来请求帮助时,菩萨会毫不犹豫地给予满足。 4. 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根据对方的需求,给予尽可能多的帮助。 5.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佛告各位菩萨,已经讲述完了十波罗提木叉,现在要讲述第四十八轻。当菩萨欲得国王职位、转轮王位或百官职位时,应当先受菩萨戒。所有鬼神都会救护王和百官的身体,诸佛对此都感到欢喜。一旦得到菩萨戒,生起孝顺之心和恭敬之心。见到上座和上阿阇梨等大同学以及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并问讯,而菩萨反而心生傲慢、怠慢、痴狂,不起承迎礼拜。对一切不如法的供养行为,自卖身于国城男女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蕖。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共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同一众住说戒。而不举其罪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
梵网经 · 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到一切疾病之人,应如同对待佛一样供养,这是八种福田之一,称为看病福田。如果父母、师长、僧侣或弟子生病了,他们的身体不健康,遭受各种病痛的困扰,菩萨都应当尽心尽力去照顾他们,直到他们的病情好转。然而,如果菩萨因为恶意和愤怒,不去僧房中
梵网经 · 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而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诗句解释: - 若佛子: 指的是佛教弟子。 - 以恶心故: 因为心中充满恶意。 - 无事谤他: 没有理由的诽谤别人。 - 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 指那些品行良好、受人尊敬的人们。 - 犯七逆十重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物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心无孝顺心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学诵戒者,日夜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
``` 佛说:“不得以嗔报嗔,以打报打。” 这句话出自《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这是一部关于佛教大乘戒律的经典。在佛教中,戒律是修行者必须遵守的规范,它包括对行为和思想的约束,旨在帮助人们摆脱烦恼,达到心灵的解脱。该经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遵守戒律来修行,以达到菩萨的境界。具体分析如下: 1. 戒律的重要性 - 防止冲突:此句强调了遵守戒律的重要性
梵网经 · 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1. 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正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习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昙杂论书记。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注释】“若”是假设的意思,“佛子”指佛教徒;“佛经律”泛指佛陀的教导和经典;“大乘正法”泛指大乘佛教的教义;“正见正性正法身”指的是正确的见解、本性和法身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若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别受请即取十方僧物入己。犯轻垢罪,若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若见恶世中的一切恶人劫贼,以及卖佛菩萨父母形像、贩卖经律和比丘比丘尼亦卖发心菩萨道的人,或者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萨见到这些事已,应生慈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的经律。如果不赎,就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畜刀仗弓箭,贩卖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若故作者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三宝,愿得好师同学善友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 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发十大愿已,持佛禁戒。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复作是愿
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探究佛教戒律与修行的精髓 1. 作品概览与时代背景 - 《梵网经》成书时间及译者 - 后秦时期社会环境对佛学影响 - 卢舍那佛象征意义与教化目的 2. 戒律内容解析 - “破戒之身”含义与警示 - 具体戒律案例与实践指导 - 戒律对修行者身心影响 3. 菩萨心地与戒律关系 - 菩萨戒的重要性与实践方式 - 破戒行为对信仰损害分析 - 戒律在菩萨修行中作用 4.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不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房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
诗句输出: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除国王余一切不得说。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译文输出: 如果一位佛子,为了追求利益而不在获得菩萨戒之前就对那些尚未接受菩萨戒的人士或者外道和邪恶之人宣扬这种一千佛的大戒,或是在邪恶之人面前宣扬这样的大法
诗句: 1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2. 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 -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花供养,四众听者下坐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诸佛子谛听,此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
梵网经,即《大佛顶经》中的《菩萨戒本》,是佛教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菩萨戒的内容,如《菩萨心地戒品》等。此诗为《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的一部分。 诗句及翻译: 1. 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 - 明人:指的是有智慧、有道德修养的人。 - 忍慧强:意为具有忍耐和智慧的人。 - 能持如是法:意为能够遵守这样的法则。 2. 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 - 未成佛道间:意指尚未达到成佛的境界。 -
【诗句释义】 - 梵网经:梵语为“Vaidānasūtra”,是佛教中的一部经典。 - 卢舍那佛:指佛陀释迦牟尼,也称为卢舍那佛,是佛教对佛陀的尊称。 - 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这是佛教戒律中的一类,主要讲述了菩萨如何通过修行获得清净心地,从而在成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译文】 愿将布施之心回向众生,共同追求一切智慧之道。渴望听闻佛法之人,迅速成就佛道。 【注释】 1. 回以施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