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

不嗟白发曾游此,不叹征帆无了期。
尽日凭阑谁会我,祗悲不见韩垂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山》是加拿大华人女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作品详细地描绘了方家四代人在异国他乡的悲苦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与故土广东亲人的悲欢离散。以下是对这本书的介绍:

  1. 创作背景:《金山》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张翎在研究加拿大华人的历史时,偶然读到关于一位名叫方得法的清末华工的故事,深受触动,因此决定以此为原型,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
  2. 作品结构:《金山》由引子、金山梦、金山险、金山约、金山乱、金山迹、金山缘、金山阻、金山怨和尾声十部分组成。通过这些部分,小说展现了一个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时段,跨越大洋的史诗式叙事。
  3. 主题思想:《金山》不仅是一部将赴加华工的命运首次纳入当代文学视野的叙述实践,同时也是一次探讨国际大背景下国族身份与认同的重要书写。小说以个体和家族命运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华工在海外的生存状况及其与祖国的联系,揭示了他们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苦难与挣扎。
  4. 艺术手法:《金山》的艺术手法多样,包括现实主义和史诗式的叙述,波澜壮阔,跨越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跨度和辽阔的太平洋。同时,小说也谨小慎微地步步为营,对个体命运与历史有深刻的体察与还原,其澎湃的写实激情和新鲜详实的异国经验,都让人们不得不对宏大叙事和经典现实主义的力量充满敬意。
  5. 文化意义:《金山》不仅是对个体移民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族群如何在异域他乡保持自身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一种探索。小说中呈现的留守女人群像,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困境,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金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素材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了一部值得一读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了解早期海外华工生活的机会,也展示了作者张翎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