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素缝衣独苦辛,远因回使寄征人。
官家亦自寄衣去,贵从妾手著君身。
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
殷勤为看初著时,征夫身上宜不宜。
寄衣曲
介绍
《寄衣曲》是一首由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描绘了一位妻子为远行的丈夫缝制衣物的情景,同时反映了妻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渴望。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席佩兰以简洁而富有象征性的诗句,勾勒出一幅妻子为夫君缝衣的画面。通过对“御寒”与“剪样”这两个动作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丈夫的关怀以及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回忆。全诗炼字精审而又出自天然,形象鲜明,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情感。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背景下,女性往往被期待去承担家庭的重担,包括照顾丈夫的日常生活。席佩兰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角色与情感,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内心的细腻与坚韧。
这首诗在情感层面上有着强烈的共鸣。它不仅仅是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更是一种对平凡生活的珍视和对家庭温暖的向往。无论是现代读者还是古代的读者,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共通的情感体验,感受到那份对于亲人的牵挂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寄衣曲》不仅作为一首诗歌作品本身具有文学价值,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情感力量也使其成为值得深入探讨和欣赏的作品。
相关推荐
【注释】 织素:以白细绢为衣料。 征人:出征在外的人。 官家:指官府,这里借指帝王。 贵从妾手著君身:是说君王要穿上这件衣服,必须由你亲手缝制才能完成。 高堂:指代家中的长辈或父母,因年老而无法侍奉。 宜:是否合适。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妻子送丈夫出征的情景,表达了她对丈夫远征生活的关心和牵挂。诗的前半部分描述了妻子为了给丈夫做衣服所付出的努力
秋风西来入庭树,攀条正念征人苦。 空窗自织不敢任,鸣机愁寂如鸣橹。 注释:秋风从西边吹进庭院里的树上,我在攀着树枝思念远在他乡的亲人。因为我不能亲自织布,所以只能听着织布机的声音,心里感到十分寂寞。 练成欲裁新丝香,抱持含愁叔姑堂。 别来不见衣觉窄,试比小郎身更长。 注释:我织成了新的丝线,但闻到它的气味后,心中充满了思念亲人的情绪。自从离别以来,我的衣服似乎变短了。我试着把小郎的衣服拿来比较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芦花风紧雁飞飞” - 这句描述了秋天的景色,芦花随风飘散,大雁在空中飞行。 2. “便寄边衣也是迟” - 表示即使想要寄送衣物给远在边境的亲人,时间也已经晚了,无法及时送达。 3. “妾把剪刀犹觉冷” - 描述了一个场景,女子拿着剪刀准备缝制什么东西,但感觉到了寒冷。这里可能是形容天气转凉或是心情的寒冷。 4. “况君披甲枕戈时” - 进一步描绘了将军或战士的状态
寄衣曲 貂裘虽云温,非妾手中迹。唯此万里衣,一针三叹息。 叹息恐人闻,缝时常避人。开缄勿嫌涴,中有双泪痕。 江南十月雁初飞,边地才秋塞草衰。衣成妾手君宁见,寒到君边妾自知。 寄书问征夫,好在何当还。西风吹妾梦,夜度鲁阳关。 注释 1. “貂裘虽云温”:貂裘虽然暖和,但与我的心无关。这一句表达出虽然衣物可以保暖,但作者的内心感受并不因此而温暖。 2. “非妾手中迹”:这些衣物并不是我亲手缝制的
【解析】 此诗前四句写征夫离家去边关时的情景。“纻葛”,指丝织品,古代多用它制作夏衣。“著”是穿的意思。“天雨雪”是指天降大雨、降雪。这两句写出征夫离家时的情态。接着写征夫未归,家里却已为他缝好了寒衣。“夜呵刀尺制寒衣”,意思是说:夜晚时分,家里人还忙着用刀尺量体裁衣(为远行之人做衣物)。这两句写出了征夫远去之后家中的一片繁忙景象。“儿小”一句,是说孩子年幼。“倩人封题”,是说请人把寒衣包好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依据诗词内容逐项进行比对。题中“寄衣曲”是《长别离》的标题,全诗共四句,其中第二句的译文为:“如果没有鸿雁飞过,你和我就要永远地分离了。”据此判断,该诗为《长别离》。 【答案】 译文:我怀念着你,你要去边城戍守,几度砧声敲破了秋天的寂静。如果没有鸿雁飞来,你和我就要永远地分离了。注释:①寄衣曲:乐府旧题
【注释】 愁肠:形容内心忧愁,痛苦。结欲断:指心绪纠结得好像要断了一样。边衣:指军装,这里借指边防将士的军装。犹未成:还没有缝制完成。寒窗:冷清的窗户。剪刀:缝纫用具。疑是剑镮声:好像是刀剑的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赏析】 “愁肠结欲断”,诗人以“愁肠”比喻其内心的愁苦,用“结欲断”来形容它已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说明作者内心的痛苦已经到了极点。 “边衣犹未成”,这句写自己为边戍之卒缝制衣服
注释: 此身倘长在,敢恨归无日(我倘若能活着,怎会怨恨没有回家的日子) 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但愿你戍守边境,就像我能细心缝制衣物一样)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深深思念。首句“此身倘长在”,表达了她对自己能够长久生存下去的期待和希望。第二句“敢恨归无日”,则是她在等待丈夫归来的过程中,心中充满了对归家的渴望和对丈夫的深深担忧。而第三句“但愿郎防边”,则直接表达了她的心声
注释: 闻有宫袍赐,翻令闺意伤。 听闻有人被赐予了宫袍,这让闺中的女子感到伤心。 良人在行伍,祇待妾衣裳。 她的丈夫正在战场服役,只等待她寄送衣物。 译文: 听闻有人被赐给宫袍,这让我更加难过。 我的夫君在军中,只等待我寄来的衣物。 赏析: 这首诗以女子的口吻抒发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听到有人被赐给宫袍,心中不禁为夫君担忧,因为这可能会让他更加远离自己。而她的夫君却还在军中,等待着她寄去衣物
诗句释义 1 征衣须早寄 - 此句表达了作者需要尽快将衣物寄出的情感。"征衣"指的是出征或旅行时的衣物,“须”表示必须。 2. 遥忆稿砧寒 - “遥忆”意味着远方思念某人的感觉。这里的“稿砧”可能是指用来磨墨的砧石或者类似的工具,暗示写作或工作的场景。“寒”字则描绘了季节寒冷的氛围。 3. 莫讶啼痕少 - “啼痕”通常指眼泪的痕迹,“莫讶”表示不要惊讶,因为泪水已经流干。 4. 相思泪已干 -
【注释】 蚕岁:指蚕事。既:已经。已毕:完了,指蚕事结束。边衣:指边防的军装、衣服之类。制:制作。秋来:秋天来临的时候。愁绪乱:忧愁的情绪烦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士兵在边塞服役时思念家乡的情景。首句点出季节和时间,“蚕岁既已毕”,是说蚕事已经完成了,这是农事的时间;“莺时俄复换”,是说春天来了,黄莺又开始唱歌了,这也是春日的时间。两句写景,一写季节,一写时间,为下面抒情作了铺垫。 三
【注释】 秋风,指秋风起。虏尘,指边塞传来的敌虏入侵的消息。闺里,内室。捣衣,指妇女将织好的布帛等物捶打平展,以便用线缝成衣服。拭泪,因悲伤而流泪。边使,边地的使者。缄(jiān)情,封好书信。远人,远方的人。不辞劳妾手,不嫌弃辛苦劳动的妻子。未省,不理会。称,称呼。君身,指丈夫的身体。莫待封侯日,不要等到封官拜爵的时候。封侯日,指封官拜爵的日子。但著新,只穿新的衣物。 【译文】 秋风起
诗句释义: 1. 孤月照庭阑,相思剪合欢。 - “孤月”形容月亮孤单地悬挂在天空中,“庭阑”即庭院的栏杆。这里的“相思”表达了对远方人的深深思念和牵挂之情,“剪合欢”可能是指用剪刀剪下代表合意或快乐的物品来送给对方。 - 注释: 孤月 - 指明亮的月光照亮庭院栏杆。 庭阑 - 指庭院中的栏杆。 相思 - 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 剪合欢 - 用剪刀剪下代表合意或快乐的物品作为礼物。 2.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所给的诗句,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及运用的手法分析其艺术效果。注意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如:拟人。“纤手”二字将闺中女子的手比作柔软的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为丈夫精心缝补衣服时的细致与耐心。另外,此句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女子的手指比作织布机上的梭子
【注释】:流黄机——指织布机。鸳鸯锦——用鸳鸯花纹的丝织物做的衣服。娟娟——明亮的样子。娟娟:形容月亮皎洁明净。绝塞——极远的地方。金风—指西北边塞的风,寒气逼人。漏已残——夜深了。漏壶里的水已经滴完。起视——起床。沙场遥望路漫漫——站在沙漠中遥望着遥远的道路。罗帏锦帐——华丽的帷帐。毳幕毡裘——用毛皮制成的帐篷和裘衣。毳,粗毛;毡,毛皮制品。制得征衣寄征客——缝制了一件军装寄给远征的人。征衣
【注释】 华灯:指节日的灯火。闇室:昏暗的屋室。吴刀:吴国所产的利刀。剪彩:用剪刀剪裁五彩丝线,制成衣服。欲缝不缝:指想给妻子做一件外衣却犹豫不决。心恻恻:心里难过的样子。较宽窄:比一比衣服的肥瘦。燕山:今属河北。八月:指农历七月,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候。毡褐:用羊毛、兽皮做成的衣服。狐裘:用狐狸皮毛制成的外衣。擘裂:破成片状。催征车:催促出发的车驾。白袍:白色的战服。絮就:絮棉已做好。愁写书
【注释】 1. 秋风动边塞:边塞的风在秋天的时候会特别猛烈,因此用“秋风动”来表达。 2. 木叶下庭帏:木叶飘落,覆盖了庭院中的布幔和帷帐。 3. 织就机中素:指在织机上织制白色丝线做成的衣服布料。 4. 裁为万里衣:把布料裁剪成可以远行的衣服。 5. 忧沉丝绪短:担心织成的丝线不够长,无法完成这件衣服。 6. 泪渍线痕稀:泪水已经将丝线的纹理洗得模糊不清。 7. 君体应如昔
诗句释义与赏析: - 家机织得流黄素,首尾量来宽尺度。 - 注释: “家机”指的是家中的织布机,“流黄素”指颜色如流水般流动的丝织物。 - 赏析: 此句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家庭景象,妻子在家中用家用织机织制着丝质衣物,色彩鲜亮如同流水一般。 - 象床玉手熨帖平,缓剪轻裁烛花莫。 - 注释: “象床”指装饰华丽的床榻,“玉手”指细腻的手,“熨帖”是熨烫平整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寄衣曲》。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并附上相应的关键词和赏析。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制就寒衣谁与将,长缝短线牵人肠。 - “制就寒衣”指的是制作冬季的衣服。“谁与将”询问谁可以帮助完成这件衣服。“长缝短线牵人肠”描述的是做衣服时的辛苦和担忧,长线和短线可能指缝纫时需要处理的不同长度的线,而“牵人肠”则比喻这种工作的艰辛让人心里感到难过。 2. 寸丝极于寸心苦
【注】寄衣:以物寄情妾意殷勤谁共论,一一抽针尽泪痕(妾的心意殷勤如丝,谁能与我共同诉说?一针一线都寄托着我无尽的思念) 译文: 我日夜牵挂着你,无法与你相见,只能通过这手中的线传递我的思念。 你的心意如同这线一样,我如何能够与你一同谈论呢?每一针每一线都是我满满的相思之情。 我的泪水已经湿透这线,但我却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将这思念深深地藏匿。 我把这思念寄托在这封信上,希望能够穿越重重关山
诗句解释: 1. 前庭踏鞠后庭歌:描述的是古代宫廷中,人们在前庭玩球类游戏(如蹴鞠),在后庭唱歌的场景。蹴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运动,通常在庭院或草地上进行。 2. 主将功高意气多:这里的“主将”可能指的是宫廷中的某个重要人物,他们因为功劳大而受到赏识,因此拥有更多的声望和自信。 3. 不信沙场征战苦:表达了对战场上艰苦战斗的不相信。这可能是因为作者认为战争带来的苦难远超过其他生活领域
注释: 征人夜度辽,寒衣今去洛。 征人夜里渡过辽水,寒衣已经送走了。 妾恐如寒衣,春来不堪着。 我担心像那冷衣服一样,春天到来时不能穿了。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对远征归来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征人夜度辽”,写丈夫出征的情景。“夜”字写出了时间之短,突出了丈夫出征的时间之紧急。“度辽”,指渡过辽河。辽河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中国东北地区一条大河。辽河以北是古代的辽地,所以叫辽。
【注释】 素练:白色丝绸。机:织布机。砧:捣衣石,古人常在捣制衣物时用。乌啼:乌鸦的叫声。桐井:井名,此处指古桐木井。月移阴:月亮移动到了井口。三年:三年前,指寄信人离家三年未归。异域:远方。无来信:没有收到家书。万里征衣:远征的衣服。别心:离别的心意。霜重:霜雪积得很厚。刀尺冷:比喻思念之情深如刀尺,寒气逼人。风高:风势很大。长忆:经常想起。荣勋:荣誉和功勋。班超:东汉班超,曾任西域都护
【注释】 越丝回波翔紫凤:越地(今浙江省)的丝织品,花纹像飞翔的凤凰。 丹芝水花相间香:用丹芝草制成的水花,在水花之间散发香味。 并刀剪绿藕丝脱:用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出产的剪刀剪下绿色的莲藕丝线。 二十四鸳鸯:指缝衣时所用的二十四枚丝线,因形似鸳鸯而得名。 碧窗夜寒针指冷:夜晚,寒冷的窗户,手中拿着针,手指也感觉冰冷,形容孤寂、凄清的心境。 一线未缝双泪迸:因为思念远方的丈夫而哭泣
注释: 1. 欲制寒衣下剪难,几回冰泪洒霜纨。想要为他人缝制御寒的衣服,却觉得剪裁起来困难重重,几次都因泪水沾湿了绫罗绸缎而无法下手。 2. 去时宽窄难凭准,梦里寻君作样看。出门前难以准确判断衣服的尺寸,只能依靠梦中的景象来想象对方的样子,希望在梦中找到他的尺寸以便制作合适的衣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为他人缝制寒衣的场景。她想要为他人缝制御寒的衣服,却因为剪裁起来困难重重而感到苦恼
寄衣曲 商飙落叶如飞燕,寒衣处处催针线。 征夫一去未曾还,十载相思不相见。 相见家乡讵有期,旧衣寄尽寄新衣。 织成窗外三更月,缝就镫前半晓鸡。 忆昔裁衣手腕轻,算来宽窄能相称。 悠悠离别已多年,心意商量愁未定。 定识腰肢旧日非,剪来那得更宽围。 试把妾身还自约,嫁衣宽尽不相依。 再四丁宁寄徒侣,愿见儿夫亲付与。 泪痕滴上半成殷,到日开时应认取。 吁嗟乎!王家多难为前驱,休说封侯志尚虚。
寄衣曲 去年寄衣秋月明,络纬索索窗前鸣。 今年寄衣风复雨,不识何时到边土。 边城八月多早寒,清霜触体愁衣单。 千丝万缕妾手制,中有珠泪焉能干。 不愿功成垂竹帛,但愿全躯返乡国。 注释: 1. 去年寄衣秋月明,络纬索索窗前鸣:去年秋天,我寄出衣物时,月光明亮,窗外传来络纬(一种昆虫)的鸣叫声。 2. 今年寄衣风复雨,不识何时到边土:今年的寄衣过程中,遭遇风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送达边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