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阳枝下踏珠斜,别桉新声杨柳花。
总有明妆谁得伴,凭多红粉不须夸。
江都细雨应难湿,南国否风好是赊。
不道相逢有离恨,春光何用向人遮。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艳阳枝下踏珠斜,别桉新声杨柳花。

艳阳下的枝条上挂着珍珠般闪烁的柳絮,那是春天的新声——杨柳的细语。

总有明妆谁得伴,凭多红粉不须夸。

即使有再多的化妆和装饰,也比不上自然的美,无需炫耀。

江都细雨应难湿,南国否风好是赊。

即使是江南的细雨也不能使这些柳絮沾湿,南方的风也很温柔,不会吹散它们。

不道相逢有离恨,春光何用向人遮。

不知道当人们重逢时会有离别之痛,春光何必用来遮掩人们的忧伤?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春日里的杨柳为题,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柳絮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感慨。

首句“艳阳枝下踏珠斜”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柳枝如画的美丽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春日里那片生机盎然的大地上,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接着,诗人用“别桉新声杨柳花”来表达对春天的到来感到欣喜,因为春天意味着新生和新的生命。这句诗中的“新声”“杨柳花”形象地勾勒出了春天的特点,即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次句“总有明妆谁得伴,凭多红粉不须夸”,则转向了对自然美与人工装饰的对比与反思。诗人认为,尽管有人打扮得华丽夺目,但这并不能掩盖自然的美。这里的“明妆”“红粉”都是人为的色彩装饰,而自然之美是无法被取代的,因此无需刻意去追求或展示。这种对比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尊重,也体现了他的审美观念。

第三句“江都细雨应难湿,南国否风好是赊”,进一步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独特景象。江南的细雨虽然绵绵不绝,但却很难让柳絮沾湿;而南方的风虽然温和,却似乎总是带着一些慵懒和拖延。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难湿”和“好是赊”这两个词语,表达了他对春天、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最后一句“不道相逢有离恨,春光何用向人遮”,则将全诗的主题推向了高潮。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用春光来遮住自己的忧伤呢?难道春天真的只是为了让人们欢笑吗?诗人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于人生、自然和命运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和人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独特感悟。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和哲理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