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下平桥,西通小巷,家于半村。
视门庭萧寂,居然名士,书琴静好,澹尔清人。
矮菊花秋,高林竹夏,暗水鱼行触约纶。
聊栖隐,任单扉昼掩,隔破风尘。
柴桑应是前身。
八十日辞官不厌贫。
任案头萤火,一囊干杀,室中苔草,四壁寒皴。
老据词坛,天存我法,今日康成道自尊。
时披对,念当思瞆瞆,况抱余孙。
这首诗的作者是辛弃疾,他当时在江西上饶一带。诗中写的是作者拜访了郑平子先生,对郑平子先生的家风和生活态度感到钦佩,于是写下此诗。
我们来看第一句:“北下平桥,西通小巷,家于半村。”这是描述了郑平子的居住环境。这里的“北下平桥,西通小巷,家于半村”描绘了郑平子居住在一个宁静的地方,四周环山,中间是一条小路通往村庄,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
诗人描述了他的所见所闻:“视门庭萧寂,居然名士,书琴静好,澹尔清人。”这里,诗人表达了他对郑平子的生活态度的钦佩。他认为,郑平子虽然身处偏僻之处,却能保持一种高洁的人格,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同时,他也认为郑平子是一个真正的文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诗人又描绘了他看到的景象:“矮菊花秋,高林竹夏,暗水鱼行触约纶。”这里的描述,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矮菊花在秋天盛开,高高的竹子在夏天生长,鱼儿在清澈的水里自由游动,这一切都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诗人表达了他对郑平子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聊栖隐,任单扉昼掩,隔破风尘。”他认为,郑平子选择了一种隐居的生活方式,每天只是简单地开门看看外界的风景,过着一种平淡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让他能够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丽,也让他的内心更加平静。
诗人还对郑平子的生活态度和才华表示了赞赏:“柴桑应是前身。八十日辞官不厌贫。任案头萤火,一囊干杀,室中苔草,四壁寒皴。老据词坛,天存我法,今日康成道自尊。”他认为,郑平子的生活态度和才华都是值得学习的。他不仅辞去了官职,过着简朴的生活,还保持着一颗热爱文学的心。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深度,让人不禁赞叹。
这首诗通过对郑平子家的描写、对他生活态度的描绘以及对他的才华的赞赏,展现了诗人对郑平子深深的敬佩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追求简单生活、注重内心修养的生活观念,让人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