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书抛短枕,江楼迥、倚槛看疏星。但峭风透幌,丽谯声急,湿烟迷渚,渔火光冥。渺何许,山芜添秀色,湘芷接馀馨。檀板自歌,一丸月暗,玉觞豪酌,八表云停。
沈忧无端起,哀鸿怨,举世有耳谁听。天际水何澹澹,山自青青。算沧海生桑,春归汉燕,汴堤无柳,秋老隋萤。只恐铜仙泪尽,露冷金茎。

风流子·江楼夜眺

卷书抛短枕,江楼迥、倚槛看疏星。但峭风透幌,丽谯声急,湿烟迷渚,渔火光冥。渺何许,山芜添秀色,湘芷接馀馨。檀板自歌,一丸月暗,玉觞豪酌,八表云停。

注释:卷起书页抛在小枕头旁,站在江边的高楼远望。江边的小高楼远远地矗立着,我靠着栏杆看着天空中稀疏的星星。只有阵阵寒风穿过窗户,传来了远处传来的鼓声,而周围的烟雾弥漫着,小洲上渔船上的灯光显得昏暗,仿佛是在黑夜中游荡。

沈忧无端起,哀鸿怨,举世有耳谁听。天际水何澹澹,山自青青。算沧海生桑,春归汉燕,汴堤无柳,秋老隋萤。只恐铜仙泪尽,露冷金茎。

注释:心中的忧愁突然涌起,那些哀伤的鸿雁在空中哀鸣,但全世界又有谁会听见呢?天空广阔无边,湖水也波光粼粼,山峦依旧郁郁葱葱。想象着黄河变成了东海,春天回到了北方的燕子那里,汴州的长堤上没有了杨柳,秋天的时候只剩下了闪烁着微光的萤火虫。只怕那铜人流泪已经流尽了,月亮下的露水已经结冰,使得金色的月光变得寒冷。

赏析:

此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创作的一首咏史抒怀词。全词通过描绘作者夜登黄楼眺望长江夜景时的感受和联想,抒发了词人被贬后内心的悲愤与无奈以及对故国河山的眷恋之情。

首句写登上高楼后所见之景:卷起书页抛在小枕头旁,站在江边的高楼远望。江边的小高楼远远地矗立着,我靠着栏杆看着天空中稀疏的星星。“卷书”二字暗示了作者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京城、来到黄州,心情郁闷,所以只能把心思都投入到书中去。“倚栏看疏星”,则表达了词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他孤独的身影。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通过描写江楼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心境。“但峭风透幌”形容江风凛冽而刺骨,“丽谯声急”则描绘了远处传来的钟声急促而响亮。这两句不仅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落寞。同时,“湿烟迷渚”,“渔火光冥”等词语又描绘出了一幅江边渔火点点、烟雾缭绕的夜景图,更增添了几分凄美之感。

接下来几句则是通过想象来表达自己对于故国河山的眷恋之情。“渺何许”表达了对故国山河的迷茫与遥远;“山芜添秀色”则通过对比昔日的美好与现在的荒凉来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担忧;“湘芷接馀馨”则借用了屈原《楚辞》中的典故,用“湘芷”来比喻自己虽然身处异乡但仍保持着高洁的品质,而余香却飘散到了远方;最后一句“檀板自歌,一丸月暗”则是将词人的自我寄托于音乐之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结尾三句则是通过描绘自己对故国的回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沈忧无端起”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郁与不安;“哀鸿怨”则是通过哀鸣的鸿雁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忧虑;最后一句“只恐铜仙泪尽”则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与不安。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展现了词人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变化。同时,这首词也体现了宋代词人在艺术表现上的创新与突破,使得这首词成为了宋词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