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苍岩、半暝拂春裾,千鬟乱明星。信闲僧指点,愁香黏径,荒翠通城。故国鸱夷去远,断网越丝腥。消尽兴亡感,一塔铃声。
招得秋魂来否,对冷漪空酹,渴梦难醒。问琴弦何许,飘泪古台青。好湖山,孤游翻懒,又咽风、哀笛起前汀。拖筇去,小斜廊路,双屧苔平。

【注释】

(1)八声甘州:词牌名。又名“甘州遍”、“甘州令”。双调,九十五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

(2)暮登:傍晚登上。灵岩:山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相传晋代吴王孙秀曾于此凿井为窟,故又称秀洞。绝顶:山顶。

(3)叔问:即姜夔的堂兄弟姜特立。半塘翁:指姜夔自己。

(4)闲僧:闲散的僧人。

(5)荒翠:荒芜的青翠。

(6)断网越丝腥:意谓国事如断网之丝,飘零而难聚。

(7)兴亡感:对国家兴衰存亡的慨叹。

(8)一塔铃声:佛塔上的钟声。

(9)秋魂:指寒蝉。

(10)泠风(yíngfēng):凄冷的风。

(11)古台:指寒蝉栖息之所。《诗》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12)西湖:在今浙江杭州市,湖中多有亭台楼阁。孤游:独自游玩。翻懒:反而懒散。

(13)咽风:风声呜咽。

(14)哀笛:指凄厉的笛声。前汀:前面岸边。

(15)筇(qiōng):竹杖。

【译文】

倚着苍岩,黄昏时分拂去春天衣裾,千条柳枝乱摆星斗闪烁。信是闲散的僧侣指点,愁绪沾满小径,荒草丛生通到城边。那旧国的铜钱已经抛得远远,像断了线似的越织越稀疏腥膻味已消失无踪,消磨了兴起消亡的感慨,一座塔里传来的钟声。

招得寒蝉归来吗?对着冷冷的湖水空洒清泪,渴睡的梦境难以醒来。向琴弦询问哪里是知心朋友,飘落的泪水在青台上晶莹。美好的湖山,孤单游玩反觉懒散,又听到风声呜咽哀婉的笛声从前面水岸传来。拖着手杖离去,斜廊路上只有苔藓覆盖的小径,两只脚穿着双屧鞋踩出一片平坦的路。

【赏析】

此篇作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时姜夔正隐居于苏州沧浪亭旁的半塘,与友人姜特立同登灵岩,共话平生。全词以景起,由景入情,层层深入,意境幽远,情景交融,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词人的故国之思、身世之感。

词人写景开篇就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倚苍岩、半暝拂春裙”一句,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词人登山时的身姿和心情。“千鬟乱明星”,则是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山高林密,星宿错落的夜景。“信闲僧指点”,写词人登山途中遇到一个闲散的僧人,他指点着山势,告诉词人这里风景秀丽,是个游览的地方。“愁香粘径”,则是指山林间弥漫着一种清香,令人神往。“荒翠通城”,则是指山色葱茏,绿波荡漾,直至城中。“故国”,“断网”,两句是说词人想到自己的家乡已远离故土,就像断了线的蜘蛛丝一样,飘流到异乡去了。“消尽兴亡感”,则是说经过一番沉思后,他对国家的兴亡不再那么关心了,这也许是因为词人看到国家虽然衰落但并未灭亡的缘故吧!“一塔铃声”,则是指寺内古塔上传来钟声,暗示出词人内心的凄凉。“招得秋魂来否?”则是说词人想唤回那秋天的寒蝉,让它来陪伴自己。“对冷漪空酹”一句则是说寒蝉在湖面上空飞舞,仿佛在向它倾诉衷肠。最后两句写词人对寒蝉的怜爱之情,他希望它能飞来陪伴自己,共同度过这个寂寞的时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结尾处,词人将整个画面收拢起来,使整首词显得更加紧凑有力。

这首词是一首抒情之作,词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了烘托出词人的情感。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