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诗魂,不知燕子归何处。止多落絮与飞花,换了门前路。
曾采幽芳题句,况湖山,顿伤心素。娉婷一笛,解诉清愁,沉吟渐苦。
【注释】
烛影摇红:词牌名。双调,五十八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三平韵。
几日诗魂,不知燕子归何处。止多落絮与飞花,换了门前路。
曾采幽芳题句,况湖山,顿伤心素(一云“湖山”即指李稚青)。娉婷一笛,解诉清愁(一作“解怨”),沉吟渐苦。
【译文】
几日的诗意灵魂,不知道燕子又该归往何方?只留下飘散的柳絮和凋零的花瓣,把门前的路变成了一片花海。
曾在湖光山色间采摘过芬芳的野花,题写诗句,何况现在面对这湖山,顿生伤感。
她娉婷地吹起一支笛子,似乎想诉说心中的忧愁和哀伤,但沉吟着却越来越难过。
【赏析】
《烛影摇红》是宋代姜夔创作的咏物词。此词以咏物为题,实则借咏物以抒怀,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孤寂之情。上片首二句点明时令,言自己已久居异地,而家国之事仍萦绕心间;三四句则从眼前景物落墨,描绘了一幅“门前飞絮”、“落英缤纷”的景象,并由此引出“燕”“蝶”“莺”“蜂”等飞来飞去的生物,衬托出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之境。下片前两句由景及情,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因思念而引起的悲伤心情;后两句则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悲愁与无奈。全词意境凄婉,笔触细腻,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脍炙人口之作。
“几日诗魂,不知燕子归何处”,这句中的“诗魂”是指作者的诗意灵魂,“燕子归何处”则是说作者不知道自己的诗意灵魂是否已经回到了故乡。这里,诗人通过燕子的归巢,寓意着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许多诗人都曾用燕子来象征自己的漂泊无定、无法安定下来的生活状态。而在这里,作者更是将自己的这种情感推向了极致,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燕子的翅膀上一闪而过,那种深深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止多落絮与飞花,换了门前路”,这句中的“落絮”和“飞花”都是春天的象征,它们代表着一种生命的消逝和一种美好事物的结束。而“换了门前路”则是指这些美丽的事物已经消失在了自己的视野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芜的景象。这里的“门前路”不仅仅是指实际的道路,更是比喻自己的处境。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这种感慨和留恋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很多诗人都曾表达过类似的情感。
“曾采幽芳题句,况湖山,顿伤心素”,这句中的“幽芳”指的是一种清雅的香气,它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质和一种美好的情操。而“题句”则是指诗人在湖山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感悟。这里的“湖山”不仅仅指实际的自然景观,更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寄托和一种理想的象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很多诗人都曾表达过类似的情感。
“娉婷一笛,解诉清愁,沉吟渐苦”,这句中的“娉婷”指的是一种优雅的姿态,它代表着一种高贵的品质和一种美好的形象。而“一笛”则是指诗人手中的乐器——笛子。这里的“清愁”代表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忧伤和痛苦。而“沉吟渐苦”则是指诗人在吹奏笛子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里的“沉吟”不仅仅是指吹奏的过程,更是诗人内心的一种沉思和一种思考。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困境的感慨和对命运不公的无奈。这种感慨和无奈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很多诗人都曾表达过类似的情感。
这首词通过对一个女子吹笙的场景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困境的感慨和对生活无常的无奈。全词意境凄婉,笔触细腻,情感真挚深沉,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