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依稀、认得旧沙鸥,三年路重经。问堤边瘦柳,春风底事,减却流莺。十里愁芜悽碧,旗影淡孤城。谁倚山阳笛,并入鹃声。
空剩平桥戍角,共归潮呜咽,似恨言兵。坠营门白日,过客阻扬舲。更休上、江楼呼酒,怕夜深、野哭不堪听。还飘泊,任王孙老,匣剑哀鸣。
【注释】
淮阴:今属江苏,古为楚汉争霸时的韩信封地。
依稀:模糊不清的样子。
沙鸥:水边或湖边的大鸟。
堤边瘦柳:指淮河之堤上柳树。
底事:为什么。
十里愁芜:长满青草的荒地。
山阳笛:相传战国时楚国人宋健善吹笛,因居山阳(今河南商水县)而名。此处借指笛声。
归潮:指从上游流到下游的江水。呜咽:形容声音低沉、哀怨。
坠营门:即“坠营门白日”,指溃败后的军营。
过客阻扬舲:指过客不能乘船而去。扬舲:扬帆,这里指划船。
江楼:在长江岸边的高楼。
王孙:贵族子弟。
匣剑:剑匣。
【赏析】
此词是一首送别词。上片写渡淮情景和对旧友的思念,下片写离别之情。全词情致凄婉,语言明快。
词的上半阕开头二句:“尚依稀、认得旧沙鸥,三年路重经。”写自己渡过了淮河,又回到了熟悉的旧地,见到老朋友,仿佛一切都还如故,但是心中却不免生出一些感慨来。
第三、四句:“问堤边瘦柳,春风底事,减却流莺。”意思是说:我不禁要问,那堤边的柳树为什么变得这么瘦了?春天的风儿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使那柳树都变瘦了?原来,柳树是春天最容易发新芽儿的树种,但到了秋天,它的叶子就逐渐变黄、变红、变紫了。所以作者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第五、六句:“十里愁芜悽碧,旗影淡孤城。”意思是说:在这片被野草覆盖的原野上,一片凄凉的景象让人愁肠百结,远处的那座孤城在淡淡的旗帜中显得更加凄凉。这几句写的是作者看到淮河原野上的荒凉景象而产生的感慨。
最后两句:“谁倚山阳笛,并入鹃声。”意思是说:是谁在倚着山上的竹笛吹奏着一曲曲哀伤的曲子?原来是杜鹃啼叫的声音。这二句写淮河岸边传来的笛声和杜鹃的叫声,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
下片开始四句:“空剩平桥戍角,共归潮呜咽,似恨言兵。坠营门白日,过客阻扬舲。”“空剩”两句的意思是说:只剩下那些空荡荡的桥梁和城角,随着潮水的呜咽声一起响了起来。这些声音似乎都在表示怨恨,因为自从战争以后,这里的城角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了。
接下来两句:“坠营门白日,过客阻扬舲。”意思是说:溃败的军营大门依然敞开着,过往的行人都被阻挡了,无法继续前行。
最后四句:“还飘泊,任王孙老,匣剑哀鸣。”“还飘泊”三句的意思是说:我依旧漂泊在外地,任凭岁月流逝,年复一年。
最后一句:“匣剑哀鸣。”是说自己手中的剑已经锈迹斑斑了。这句中的“匣剑”指的是佩剑。“哀鸣”是说剑发出的响声。“匣”字在这里是名词活用成动词。
这首词以淮河为背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人分别时的感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