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凄迷,兰釭垂穗啼清晓。哀鸿偏向枕边多,莫漫惊秋早。
休唱琅玡大道。但凝断、愁萝怨草。宝筝空泣,月笙谁炙,弦孤梦老。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烛影摇红》
【注释】
- 兰釭:灯。啼清晓:指在深夜里听到远处传来的鸟声,好像有人在哭泣。哀鸿:形容大雁叫声凄厉。枕边多:在枕头旁边有太多的东西(比喻思乡之人)。莫漫:不要胡乱地。秋早:秋天来得过早。休唱:不要唱歌。琅玡:地名,今属山东诸城,古为琅琊郡,因山得名。大道:大路。断愁萝:指剪断愁绪如蔓草一样。怨草:悲愤之草。宝筝:古乐器名,这里借指琴。月笙:指月光下所弹的琴声。弦孤梦老:指弹琴的人年老无依。
【译文】
一夜凄凉迷离,在灯下看到垂穗的灯芯,听到在黎明时分鸟儿的鸣叫。大雁偏向我这边飞来,不要因为我早早地到了秋天而感到惊讶。
不要唱起“琅琊大道”。只应该剪断那些如同蔓草一般缠绕心头的愁绪。不要弹奏那令人悲伤的琴曲。月亮下的琴声是谁弹奏的呢?只有我一人,独自承受着孤独与寂寞。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在异乡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和环境,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首句“一夜凄迷,兰釭垂穗啼清晓”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景象,兰灯下的穗子随风摇曳,发出微弱的光芒,仿佛在啼叫着迎接清晨的到来。这句诗以景入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中。
“哀鸿偏向枕边多”,这里的“哀鸿”是指失群的大雁,象征着作者在外漂泊的孤独与无助。大雁在夜晚飞临他的床前,可能是因为它们也想回到温暖的家园。这个意象充满了悲凉之情,反映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接下来“休唱琅玡大道,但凝断、愁萝怨草,宝筝空泣,月笙谁炙,弦孤梦老”则是表达了他对于故乡的怀念和对于离别的痛苦。这里的“琅玡大道”可能指的是故乡的方向或者故乡的美好回忆。他不希望被外界的声音打扰到这份宁静和美好,只想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而“怨草”则是指那些缠绕在心头的忧愁和痛苦,如同蔓草一般无法割舍。
最后一句“月笙谁炙,弦孤梦老”则是对整首词的总结和升华。他独自承受着孤独与寂寞,如同在月光下弹奏的琴声无人倾听,只能自己承受。这种孤独和寂寞使得他的心境更加深沉,也更加让人心疼。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外漂泊、思念故乡的文人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对于情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