罨重城。凄凄风雨都来,伴我孤征。渐湿雾凄迷不断,薄寒料峭还生。秋心暗惊。
沉沉不放新晴。倚槛慵开銮镜,临流罢抚银筝。漫忘却、他乡茱萸节近,黄花放后,白衣人远,但见拍水沙凫野渡,寥天云雁烟汀。黯销凝。匆匆又听橹声。

【注释】

罨(yǎn):覆盖,遮盖。

重城:指京城或都城。

凄凄(qīqī)风雨:风雨凄凉,风雨交加的天气。

都来:一齐到来。

孤征:孤独的行程。

渐:渐渐。

雾凄迷:迷蒙的雾气。

料峭(qiào)还生:料峭的寒意又生。

秋心暗惊:秋天的情怀暗中感到吃惊。

沉沉:浓重的云层。

放:消释,消散。

倚槛慵开銮镜:靠在栏杆上懒得打开梳妆用的镜子。

临流罢抚银筝:面对流水停下弹拨着银筝。

他乡茱萸节近:他乡的九月九日重阳节快要到了。茱萸:一种植物,常戴在头上,有辟邪的风俗。

黄花放后:菊花开放之后。

白衣人远:远方的亲人还没有归家。

拍水沙凫野渡,寥天云雁烟汀:拍打着水面的飞鸟在野外小渡口,天空中的云和大雁在远处的水边。

销凝:愁闷不解,形容心情忧郁。

匆匆:匆匆,急忙的样子。

橹声:船桨划动的声音。

【赏析】

此词是作者于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重阳节时所作。词中抒写了自己因远离家乡而感到的孤寂和惆怅,以及思念亲人的心情。全词以抒情为主,语言质朴清新,意境幽远含蓄,情调凄婉哀楚,风格清丽婉约,与作者前期作品有所不同,表现出了其后期词风的变化。《唐宋词选》谓:“这首词,写离思,写乡思、写佳节怀远,写得淡而有味。”

上片开头“罨重城”三句点明地点,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接着写自己在这凄凉的氛围中,独自行走在雨中。“渐”字写出了天气转寒,雨也渐止;“湿”字写出了雨后空气的潮湿,“凄迷”二字更突出了雨后的阴冷气氛,“薄寒料峭还生”一句既写景又写人的主观感受,使读者仿佛能看见雨后残存的雾气,感觉到雨后的寒意,同时也使人联想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感。以下两句写自己的孤独之情。“秋心暗惊”一句,不仅表明了季节已至深秋,而且表明了此时此地的主人公心中所感受的那种难以言表的悲哀和痛苦。“沉沉”三句则进一步渲染这种悲哀和痛苦,表现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流逝的感叹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三句写自己的闲愁。“倚槛慵开銮镜”,写自己懒得去梳妆打扮,“临流罢抚银筝”,写自己在溪流旁无心弹奏琴筝,可见自己心境之不乐。“漫忘却、他乡茱萸节近,黄花放后”,这两句话既是对前文的补充说明,又是对全词主旨的升华。这两句既表达了自己对节日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他乡”与“他乡”相对,“茱萸节”与“黄花”相对,“放后”与“近”相对,这些词语的对称和对应,不仅使诗句更加整齐和谐,而且使全词的意境更加深远幽美。

下片开头两句写自己身处异乡,却时时思念故乡。“白衣人远”,既写远行时的孤寂,又暗示了远行的原因——为了生计。“但见拍水沙凫野渡”,这句写眼前所见的景象,即看到野渡上的凫鸟在水边跳跃。“但见”两字,一方面强调了所见景象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视性,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作者对此景象的欣赏和喜爱之情;同时,“凫”又与“孤征”、“拍水”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远近相映的画面。

最后四句写自己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黯然销凝”,既写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又表现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匆匆又听橹声”,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又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整首词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美含蓄,情感真挚细腻,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