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寄耳,感慨亦徒然。起来且对明月,能有几回圆。莫忆江南旧梦,且抱眼前真乐,无事既神仙。流水识人意,向我自涓涓。
兴亡事,千古恨,付云烟。三间五架,茅屋别有小壶天。要种桑麻千树,变作桃源深杳,不与世人传。多少尘寰事,一笑向婵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诗句的意思和语言表达特点来筛选符合题意的答案。

“水调歌头·寒夜不寐”,这是作者创作此词的背景,也是这首词的写作缘起。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即点明时间地点。首句点明时间,是“寒夜”,次句写地点,是“床前”,寒夜不能寐,起来面对明月,这是《水调歌头》词牌名的来源。

“人生如寄耳”,这一句为全词定下了抒情基调。这里用典。《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山丛碧,万岭作黛。’”这里借用了这两处典故。“寄”字,表明作者的人生观念是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他对于世事、人生的得失荣辱,看得很淡,认为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感慨亦徒然”,意思是说,自己对于世事、人生的得失荣辱的感慨,都是枉然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有生灭变化,一切都有其客观规律。

“起来且对明月,能有几回圆”,作者感叹人生的短暂与美好事物的易逝。月亮是古人赏玩的对象之一,它的变化也引起文人墨客的诸多遐想,因而成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探询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在这里以月亮为媒介,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莫忆江南旧梦,且抱眼前真乐”,“莫忆”的意思是“不要回想”。这两句是说,不要回想那些已经逝去的往事,而应该珍惜眼前的现实生活。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但每次被贬都很快适应,每次都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而且每次被贬,都能发现新的生机。苏轼就是这样一位具有超凡脱俗精神的人。

“流水识人意,向我自涓涓”,意思是江水能够了解人的心意,向我这里流淌。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激与热爱之情。这里的江水,既是自然界的物质,又是人类精神的象征物。

“兴亡事,千古恨,付云烟”,意思是历史兴亡的事,千古以来人们的怨恨,全都付之云烟之中。这一句表现了作者旷达超逸的胸怀。

下阕开头三句“三间五架,茅屋别有小壶天”,意思是:只有那三间五架的房子,才有那小壶天般的清雅。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自己隐居的舒适惬意。

“要种桑麻千树”,这是说作者计划种桑养蚕、种麻纺织,以此自给自足。这里反映了作者退居林下、安贫乐道的思想。

“变作桃源深杳”,意思是说,这些桑麻将会变成一片桃源世界。桃源原指神话传说中避秦隐居的地方,后用以比喻理想的境地。

尾联“不与世人传”,意思是说,这样的隐居生活,是不愿与人分享的。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词作,通过描写作者夜晚对月抒怀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上片写词人在寒夜不寐之时,面对皎洁的月光,不禁感慨万千。他感叹人生如寄,一切都会消逝,因此不必过于执着于世俗的得失。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人生哲学,使他更加珍视眼前的真实生活。同时,他也意识到人生短暂,应该把握当下,珍惜每一刻的美好瞬间。

下片写词人对历史的兴亡和人们的怨恨感到遗憾和无奈,但他仍然保持一种豁达、从容的心态,将这一切视为云烟,不再纠结其中。他计划在隐居生活中种桑养蚕、种麻纺织,以此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远离世俗纷争的生活方式,使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展现了他的豁达、从容与智慧。他以月亮为媒介,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整首词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