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帽辞风,陶园涉日。漫夸筋力。看菊缘悭,裁筒羡杯碧。山鸿海燕,同逆旅、光阴为客。甘寂。蜗屈一庐,作权时将息。
相逢柳陌。张绪当年,芳馨竞声藉。游鞭指路去国。各南北。孰惜插萸人老,犹叹劫尘亲历。■翠微凝望,吟兴比浓茶色。

【注释】

  1. 郑园:指郑域,即郑谷,字云叟,长安(今属陕西)人。大顺(890—894)年间进士。唐末为官,后隐于洛阳。其诗多感伤时事,写景抒情,风格清新。此词是和郑谷的诗。
  2. 孟帽辞风:孟帽,即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辞风”指辞世。
  3. 陶园:陶渊明,东晋诗人。“涉日”借指隐居山中。
  4. 漫夸筋力:随意夸耀自己的筋骨力量。
  5. 看菊缘悭:“缘悭”指缘分浅薄,不能如愿。
  6. 同逆旅、光阴为客:指同在旅途中,与时间相伴。
  7. 甘寂:甘愿寂寞。
  8. 蜗屈:形容居处简陋,屈就于此。
  9. 作权时将息:暂时休息一下。
  10. 相逢柳陌:指在柳树下相遇。
  11. 张绪当年:指东晋时期著名的文人张绪。芳馨竞声:芳香竞相传扬。藉:同“藉”,借代之意。
  12. 游鞭指路去国:指在出游途中被鞭子抽打而被迫离开国家。
  13. 孰惜插萸人老:谁还珍惜那些年已衰老的人?谁还会怀念他们?插萸是重阳节习俗,这里用比喻的手法,暗指自己对故国的眷恋。
  14. 比浓茶色:比喻吟诗的兴致像浓茶一样浓厚。
    【赏析】
    这是一首酬赠诗。郑域的《惜红衣》有句云:“高不可攀,余亦惮行。”郑域因不愿出仕,隐居于洛阳的郑园之中。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想到友人郑域的高洁品格和清雅情趣,便写了这首酬赠诗。
    上片开头两句说:“郑园高不可攀,余亦惮行。”“郑园”即郑域之园,位于洛阳城中。“高不可攀”是虚语,表示对友人的仰慕;“余亦惮行”是实情,表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这两句表面上是在说郑域之园高而且难以攀登,但言外之意,却是说自己也想学郑域隐居不仕,但又担心自己没有他的胆气。“登高”三句紧承上文而来,进一步写自己对友人的敬仰之情。“登高而怯高”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老可知矣”是由此而产生的结论。从表面上看,这几句好像是在写自己的内心活动,但实际上,作者正是借此来表达对友人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愿意效仿友人,过着隐居的生活。“孟帽辞风”四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也是作者向朋友表达自己志趣的关键所在。“孟帽”是孟浩然的别称。“辞风”是告别世俗之风的意思。孟浩然以辞世而归隐,正好符合了词人的心境。“陶园涉日”四句是对孟浩然生活的描写,也是词人对友人的一种赞美。陶渊明曾隐居在庐山脚下的南村,远离尘嚣,寄情山水,自得其乐。“漫夸筋力”“甘寂”二句是词人的自我解嘲。词人虽然也羡慕孟浩然的隐居生活,但由于自己无法像他那样超然世外,只好暂时退隐到家乡过上一段隐居生活,并以此为乐。“蜗屈一庐”两句写自己的隐居生活。“蜗屈”是谦词,意谓自己的居处简陋。“权时将息”则是对隐居生活的自我安慰。最后两句是对孟浩然的赞颂,同时也是对自己志趣的一种表白。“张绪当年”是借用典故,点明了自己与友人的关系。张绪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名士,他在年轻时曾与友人一起游览京城,两人都十分欣赏当时京城中的繁华景象,于是便约定以后再见面时,一定要到柳树下相遇,以便互相欣赏对方所见到的美景。可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再也没有机会相见了。作者通过这一典故,表达了与友人重逢的渴望之情,同时这也是对自己与友人友情的一种肯定和褒奖。
    词的下片是全词的重点部分。前两句“相逢柳陌”和“张绪当年”遥相呼应,写出了词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接着又写到“芳馨竞声”,既表现了词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也表现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游鞭指路去国”五句则是词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感慨。在这里,词人一方面回忆了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另一方面也感叹时光易逝,自己已经离开了祖国。“孰惜插萸人老”二句是对友人的劝勉和祝福。词人说既然大家都已经老了,那就应该珍惜彼此之间的友情,不要因为离别而相互思念,也不要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相处的机会。
    全词通过对友人的赞美以及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感慨,表达了词人对故土、友人以及友情的深深眷恋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