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盆花露水,休错认西子浣纱图。怎公主双鸾,已谐萧史,使君五马,犹恋罗敷。西风里,黄花通体瘦,红豆两情孤。玉镜台中,私书可在,春波桥上,倩影谁扶。
长真称弟子,香一瓣,蕙烟双袅薰炉。锦瑟解人何处,旷代应无。七二鸳鸯,空期再世,十三莺燕,犹说西湖。剩付徐郎供养,亲荐薇壶。
【注释】
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浣纱:浣纱溪,在浙江诸暨县南。
公主双鸾:指汉武帝陈皇后女飞燕,有《长门赋》。萧史:相传为春秋秦穆公之臣,善吹箫,秦穆公死后,与女童弄玉逃至嵩山,入月宫,后化为仙鸟凤凰。五马:指汉李陵使匈奴,被拘留五年,归时,武帝赐以两匹马,故称五马。罗敷:指东汉时太守遣人送信的“织锦女子”。
西风里:指秋天。
通体瘦:形容菊花凋零,枝干瘦弱。
红豆:一种植物名。
玉镜台:古代宫中用具,用以照容。
私书:男女间的书信。
春波桥:古桥名。
七二鸳鸯:比喻夫妻情笃。
十三莺燕:比喻兄弟情深。
薇酒:即枸杞酒。
徐郎:晋代徐淑(字德言)与夫君嵇康不谐,乃寄诗云:“本自无教训,兼复一百六。”徐郎读后,乃作答词说:“嘉偶良匹,终期永结。”后遂以“徐郎”指丈夫。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抗议,表达了他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全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上阕起句“玉盆花露水”,暗喻秋高气爽的季节,接着“休错认西子浣纱图”,“西子浣纱图”中的西施,是传说中绝色佳人,但词人认为她的形象并不如眼前的玉盆花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因为眼前玉盆花露的美丽而误认为西施在浣纱。“怎公主双鸾,已谐萧史”,“萧史”指汉代成帝妃赵飞燕,她善歌舞,能作掌上舞。据说她曾与王子傅相约,三年之后必来相会。三年后,赵飞燕果然来到傅家,但只见他正在弹琴作乐,并无相见之意,因此两人便作下“黄鹄一去不复返”的约定。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现在公主双鸾已经和萧史一样地实现了他们的约定。
下阕“使君五马”、“罗敷”,都是用古代典故。“使君”是指汉朝的郡守、县令,这里借指词人自己的妻子。“五马”,指古代官员的仪仗。据《汉书·外戚传》载,汉宣帝时,班婕妤因失宠被充为后宫,后来成为皇帝的妃子。当皇帝驾临其家时,她常乘着装饰华丽的车子,前面有5匹马拉车,后面有侍从跟随。所以后人常用“五马”来比喻富贵人家的车马。“罗敷”,据《后汉书·列女传》载,东汉时,有位叫罗敷的寡妇,她住在东城皋落村。一天,一个路过的男子要娶她为妻,她坚决不答应,并写了一封信让媒人说:“我生是村里人,死是村里鬼,不愿做贵家的媳妇,只愿做平民的妻子。”这个男子读了信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现在使君还在骑着五匹马回府,而那位“罗敷”却已死去。词人用这两个典故,一方面表明自己与妻子恩爱如初,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礼教的不满。“西风里,黄花通体瘦,红豆两情孤。”这三句意思是说,秋天来了,菊花都凋谢了,只有相思红豆还孤独地生长着。这里的“黄花”指的是菊花,“相思”是指红豆。“两情”指的是男女间相爱之情。这几句的意思是说,现在的西风吹起了菊花,但它们都已憔悴不堪。“玉镜台中,私书可在?春波桥上,倩影谁扶?”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玉镜台中还有那封私书中的情意,那么春天的波浪桥上就还会有那倩影相扶着走过。这是对“西风里黄花瘦”一句的另一种解释。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有情书在玉镜台中存在的话,那么在春波桥上一定会有一位倩影在扶着走过。最后三句的意思是说,现在只剩下“香一瓣”,而那“蕙烟双袅薰炉”,早已不复存在。“锦瑟解人何处?旷代应无。七二鸳鸯,空期再世,十三莺燕犹说西湖。”“锦瑟”是弦乐器名。这里借指弦乐器上的弦索。据《乐府诗集》卷八十七《瑟调曲辞》载,曹植曾有一首《锦瑟篇》,其中有“见此罇中物,耿耿异清美”之句。“七十二鸳鸯”,据《古今注》载,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曾作《七贤论序》,其中有“昔年七贤,皆同涂炭,各抱桑梓,唯余三人,俱登紫闼”之语。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现在那架精美的锦瑟再也找不到懂得它的人了。“十三莺燕”,据《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五引《续齐谐记》载,隋炀帝大业年间,江南民家有一女子名叫吴彩鸾者,其父早亡,家境贫寒,靠嫁人为生。一次隋炀帝游幸江南时,听说了她的美貌,便命画工绘出她的像来一看。画完后,隋炀帝问画工说:“此女何姓?”回答是:“姓吴。”隋炀帝又问:“何名?”回答是:“彩鸾。”隋炀帝听了非常高兴,马上下令将她召入宫中做了妃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十三只莺燕仍然说西湖是它们的故乡。最后“剩付徐郎供养”,意思是说剩下的只好送给丈夫了。这一句的意思是指作者只能把妻子留给丈夫了。
这首词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与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