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辞官地。想当年、风尘溷迹,本非初计。千驷万钟都弗屑,何况区区斗米。便从此、先生归矣。人是羲皇时魏晋,除黄花、以外无知已。千载下,懦夫起。
折腰我也知无谓。叹年来、曳裾奔走,俗尘难洗。宦海浮沉原有岸,觑得虚名敞屣。买一叶、扁舟来此。咫尺柴桑闲吊古,怅茫茫、一片蠡湖水。停征棹,荐芳芷。

【注释】

陶令:指东晋陶潜,字渊明(或作“潜”,又作“潜之”)。归去来辞:陶潜的辞官之作。

风尘:尘世的尘埃。

区区:微不足道的小东西。

羲皇:指伏羲、神农等上古帝王,传说他们都有神通,能驾云御龙。此处代指古代圣贤。

千载下:千年之后的今天。

懦夫:软弱的人。

曳裾:拖着衣襟,形容地位低下。

虚名:浮名。

买一叶:用荷叶当船。

柴桑:东晋陶潜归隐地。

蠡湖:《太平广记》引《南州异物志》:“蠡山在江陵县东,湖水出焉。”蠡湖即太湖。

停征棹:停下船桨。

荐芳芷:把芳香的草献给别人。

【赏析】

此词是作者罢官后归隐彭泽时所作。他以陶潜自况,抒发了对世俗名利的鄙弃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词语言朴实而感情真挚,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精神风貌。

起首二句点出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和心态。“想当年”三句总写陶潜不为世俗所动,不慕富贵的高洁品格。“千驷万钟”句意谓即使有再多的财货也不屑一顾,更何况区区几升米呢?“便从此”两句进一步说明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因为他已经达到了“人外”的境地,不再被世俗观念所左右。这里所说的“本非初计”,是指陶潜当初辞官并非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长时间考虑的结果。

中间五句写陶潜在隐居生活中的所思所想。这五句中,“折腰”一句最为传神。“折腰”二字出自《晋书·陶潜传》,意思是弯腰行礼,这里用以比喻陶潜不愿为官屈身逢迎的态度。“叹年来、曳裾奔走”三句是说,陶潜感叹自己多年来奔走仕途,劳碌不堪,难以摆脱世俗的束缚。“宦海浮沉原有岸”,则进一步指出官场上的沉浮变化就像大海一样,虽然波涛汹涌,但终究有岸可循,最终可以摆脱官场的纷扰。“觑得虚名敞屣”,意为看透了虚名的本质,所以毅然决然地抛却了虚名,选择了归隐生活。“买一叶、扁舟来此”三句则是说,陶潜用一叶小舟载着妻子儿女来到乡下,准备过清闲的日子。“咫尺柴桑闲吊古”三句是说,他在乡下闲逛之余,常常想起古人的事迹,感叹世事沧桑,感慨不已。这里的“柴桑”即柴桑里,陶潜归隐之地;“蠡湖”即太湖,当时陶潜居住在太湖边的柴桑里。“怅茫茫、一片蠡湖水”句中的“蠡湖”指的是今江苏省无锡市附近的太湖,而“一片”则强调了其浩渺无际的广阔景象。这两句诗表达了陶潜在乡间散步时的所见所感,同时也暗含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停征棹,荐芳芷”两句则是说,陶潜停下船桨,把芳香的草献给其他人。这既是他归隐生活的一个细节描写,也是他对世俗人情的一种态度表示。

最后三句收束全词,表达了陶潜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人外”一句再次强调了陶潜已经超越了常人的境界,不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我今”三句则是说,我现在决定归隐田园,远离尘嚣。这里的“归去来兮”是陶潜辞去彭泽令时所使用的典故,意思是回归故土,回到自己的家乡。这里的“人外”与“人外之境”意思相近,都是形容陶潜已经超脱于常人之外的境界,不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我是羲皇上”一句更是直接表明了陶潜的身份和地位。这里的“羲皇上”指的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伏羲和神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具有超凡脱俗的形象。而陶潜自比为“羲皇上”,则是表示他已经完全融入了自然之中,成为了天地万物的一部分。

全词采用赋体的叙述方式,通过描绘陶潜辞官归隐的过程及其内心感受,展现了陶潜高洁的人格魅力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整首词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