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共朝衫赤。岸乌纱、临淮空障,东南半壁。惨变先皇臣欲殉,眉宇久无人色。况肠断、高堂永诀。黯淡精神横泪眼,陡辛酸、动我心如铁。迟不去,日方昃。
调停四镇真诚竭。枉整顿、朝廷小小,内奸牵掣。付与孤忠成结局,浩气沧溟应塞。又何必、钟山埋骨。精魄倘逢留后约,怅燕云、几洒忧时血。更莫问,扬州月。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以及赏析:

  1. 心共朝衫赤:这里“心共”表达了诗人与朝廷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朝衫赤”则描绘了诗人穿着朝服的外貌特征。这里的“心共”和“朝衫赤”共同构成了一幅忠诚于朝廷的形象。

  2. 岸乌纱、临淮空障,东南半壁:描述了临淮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局势。”岸乌纱”象征着诗人的身份和地位,而”临淮空障”则暗示了战争或政治动荡带来的困境。”东南半壁”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 惨变先皇臣欲殉:这里的“惨变”可能指的是战乱导致的国家危机,”先皇”则是指国家的象征或领导者。”臣欲殉”表达了忠诚于国家的决心,即使面临生死抉择也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

  4. 眉宇久无人色:这里的“眉宇”是指面部表情,”久无人色”则形容了由于悲伤、愤怒或恐惧等原因导致的脸色苍白。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极度痛苦和不安。

  5. 况肠断、高堂永诀:这里的“况”表示更甚的意思,”肠断”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离别而产生的悲痛之情,而”高堂永诀”则意味着诗人与家人或亲近的人之间无法相见的痛苦。

  6. 黯淡精神横泪眼,陡辛酸、动我心如铁:这里的“黯淡精神”形容诗人精神状态不佳,而“横泪眼”则描绘了他因为悲伤而流泪的样子。“陡辛酸”强调了诗人心中的痛苦之深,“动我心如铁”则表示这些情感深刻到足以撼动诗人内心深处的程度。

  7. 迟不去,日方昃:这里的“迟不去”表达了诗人对局势的关注和担忧,他不愿意错过任何改变现状的机会。而“日方昃”则是在描述太阳即将落山的情景,暗喻着时间的紧迫性和不可逆转的命运。

  8. 调停四镇真诚竭:这里的“调停”可能是指调解或平息纷争的意思,“四镇”可能指的是四个地方或势力,而“真诚竭”则表达了为了和平或正义所做的努力和牺牲。这里的“调停四镇”反映了诗人在面对国难时所表现出的责任感和担当。

  9. 枉整顿、朝廷小小,内奸牵掣:这里的“枉整顿”可能是指徒劳无功的努力,而“朝廷小小”则形容了朝廷的微小或者无力。“内奸牵掣”则指出了内部背叛或阴谋的存在,导致国家难以摆脱困境。这里的“内奸牵掣”反映了当时国家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10. 付与孤忠成结局,浩气沧溟应塞:这里的“孤忠”可能是指忠诚的个体或者信念,“成结局”则指事情的结果或结局。“浩气沧溟应塞”则表达了一种宏大的气概或精神力量能够填补国家的空缺。这里的“付与孤忠成结局”和“浩气沧溟应塞”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11. 又何必、钟山埋骨:这里的“钟山”可能是指南京附近的紫金山,而“埋骨”则指死后埋葬。这里的“又何必”表示诗人对这种牺牲行为的质疑或反对,他认为没有必要为了某个目的而放弃生命。

  12. 精魄倘逢留后约,怅燕云、几洒忧时血:这里的“精魄”可能是指灵魂或精神,而“倘逢留后约”则表达了一种假设或期待,即如果还能留下某种约定或希望的话。“怅燕云、几洒忧时血”则描绘了诗人对战争的悲痛和对和平的渴望。

  13. 更莫问,扬州月:这里的“扬州月”可能是诗人所在地区的标志或象征,而“更莫问”则表达了对于这个事物的漠然或是遗忘的态度。这里的“更莫问”体现了诗人对于个人情感的超越或放下,不再纠结于个人的得失或荣辱。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个人牺牲的价值判断以及对和平的渴望。《金缕曲·梅花岭瞻史公遗像》不仅是一首悼念历史人物的作品,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文关怀的诗歌。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