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倦客。讶世外神仙,亦换颜色。泪雨旧红,愁访曾来踪迹。占伊露倩烟柔,一段媚香娇滴。春风面、寻思去年,又恐轻识。
而今认道非昔。恁自托情根,丰韵都隔。甚似看朱,还眩镜暖脂湿。怅绝背影窥时,夹竹枉猜消息。牵断藕,秋丝画裙胜得。
【序】
天台倦客,讶世外神仙,亦换颜色。泪雨旧红,愁访曾来踪迹。占伊露倩烟柔,一段媚香娇滴。春风面、寻思去年,又恐轻识。而今认道非昔,恁自托情根,丰韵都隔。甚似看朱,还眩镜暖脂湿。怅绝背影窥时,夹竹枉猜消息。牵断藕,秋丝画裙胜得。
【注释】
- 天台:《山志》卷二“山名”条:“天台山,在台州临海县西南一百八十里,一名赤城山。”
- 玉笥:山名。
- 碧桃:山桃花。
- 平仄:古代诗词的格律之一,指诗歌的声调高低抑扬。
- 露华:即《山志·物产》:“天台山多露,可酿酒,色白味甜如露水。”
- 神仙:这里指隐士或隐居者。
- 换颜色:变颜色,形容变化无常。
- 泪雨:眼泪如雨下。
- 寻思:思索,回想。
- 恁自:如此。
- 恁自:如此。
- 托情根:寄托情感于某事某物。
- 丰韵:丰满的韵味。
- 甚似:好像。
- 看朱:指看到红色的东西。
- 暖脂:指涂在脸上的脂粉。
- 绝背影:形容离去的背影。
- 夹竹:一种植物。
- 秋丝:秋天的丝线。
- 秋丝画裙:用秋丝制成的裙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一位隐居在天台山中的隐士进行描写和赞美的作品。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这位隐士的形象,表达了对隐士的敬仰之情。
诗人开篇就点明了这位隐士的身份——天台的倦客,他厌倦了尘世的生活,选择在天台山中隐居。接着,诗人通过“讶世外神仙,亦换颜色”这两句话,表达了他对这位隐士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赞叹之情。他惊讶地发现,这位隐士虽然生活在世俗之外,但他依然保持着与世隔绝的气质,就像神仙一样,能够改变自己的颜色。
诗人转向对这位隐士的描绘。他描述了隐士的外貌特征和神态动作,如“泪雨旧红,愁访曾来踪迹”,暗示了隐士曾经经历过一些悲伤的事情,但现在他已经变得坚强起来,不再为过去的事情所困扰。同时,他还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环境,如“占伊露倩烟柔,一段媚香娇滴”。这里的“占伊露倩烟柔”形容了隐士居住的地方环境优美,如同仙境一般;而“一段媚香娇滴”则描绘了隐士身上的香气扑鼻、娇美动人。
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这位隐士的敬仰之情。他认为这位隐士不仅有着超凡的气质,而且还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修养。如“而今认道非昔,恁自托情根,丰韵都隔”,诗人感叹现在的自己已经无法与过去的自己相提并论,而现在的自己只能通过这位隐士来学习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和独立。
诗人再次对这位隐士进行了描绘,并表达了对他的赞美之情。如“甚似看朱,还眩镜暖脂湿”,诗人认为这位隐士就像是一位美丽的女子一样,他的出现让诗人感到心动不已;而“怅绝背影窥时,夹竹枉猜消息”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隐士的思念之情。
全诗通过对一位隐居在天台山中的隐士的详细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隐士的敬仰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