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宵怯雨思难裁。
鹊声催,曙光开。
且逐晴丝,荡漾绕城隈。
我比晴丝还更懒,风送我,转徘徊。
千寻佛阁倚崔巍。
眺胥台,漫生哀。
阁外遥山,幅幅叠春苔。
争学诸天螺髻样,青万朵,逼窗来。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玉炉春”等。双调,六十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五仄韵。
新晴:雨刚停。
吴城西禅寺:在今江苏苏州。
云臣南水赋:是一首赋,为张云臣所作。
【赏析】
这是一首咏佛阁和登高览胜之作。全词以写景起,以写景结,中间则通过写佛阁之高、景色之美来烘托作者的心境,表现一种闲适之情。
首句点时令、地点、天气,交代出此词作意。“连宵”,即通宵,指整夜。“怯雨”,因雨而生畏惧之心,也写出了诗人的心情。
次句写天将放晴,曙光初现,雨过天晴,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变化,更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期待之情。
三、四句描写了诗人在佛阁中所见的景色。“晴丝”,“晴丝”本指细长柔软的蛛丝,这里用来形容佛阁周围飘动的柳枝,形象生动。而“转徘徊”则写出了诗人对这柳丝的喜爱之情。
五六句描写了诗人远眺所及的景色。“胥台”,即胥台门,在今苏州市内东南角。“生哀”,是说生出了悲哀之意。而“谩生哀”,则说明这种悲哀并非由眼前景物所致,而是另有原因。
七、八句描写了诗人登至佛阁后所看到的景色。“佛阁倚崔巍”,是说佛阁高高矗立,十分雄伟壮观。“崔巍”,是高大的意思。“遥山”,是指远处的群山。“幅幅叠春苔”,则表明这些山色斑斓,生机盎然。
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感慨和抒情。“争学诸天螺髻样”,意思是这些山色斑斓如螺髻,难道不是上天特意安排的吗?“青万朵,逼窗来”,是说这些青色如花朵般密集,竞相向窗而来。这句既写出了佛阁外山色的繁茂,又写出了佛阁外的景色与佛阁内的景色互相映衬,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引人入胜。
整首词通过对佛阁内外景色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欢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