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阶恨浅,竹径嫌深,亏伊屈曲周遮。
背手微行,湘痕红出明霞。
沉吟碧城十二,问那边、庭院谁家。
闲付与、玲珑澹月,低亚疏花。
尝恨当时梦里,枉等闲敲遍,汲处寻他。
归去匆匆,断肠一角天涯。
几番画廊痴立,认有人、亸袖来耶。
浑不见,但文窗、深掩绛纱。
【解析】
此为一首伤离怀人的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苔阶恨浅”三句,言台阶虽小但无苔痕,竹径虽幽而不见人迹,亏他曲折迂回,周遮着庭院。“背手微行”,指词人行走时不引人注意的样子,“湘痕红出明霞”,言湘江的波痕映照着晚霞。“沉吟碧城十二”二句,言词人站在碧城的高处凝望远处的庭院,问那边是谁家,“玲珑澹月,低亚疏花”,言月光如玉,花朵如雪,词人对远方之人充满深情。“尝恨当时梦里”三句,言当年在梦中曾与她相会,白白地等她来敲遍门扉。“归去匆匆”,意谓归去后,只剩下天涯一角,一片伤心。“几番画廊痴立”三句,言词人在画廊中痴立良久,想见她那婀娜的风姿,却只看到她的背影;而她却浑然不觉。最后两句,意谓自己已不再见到她的身影,只有文窗深掩,绛纱半掩,空余遗憾。
【答案】
“声声慢”是唐教坊曲,因用笛奏而得名。《乐章集》入“林钟商”。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十一句四仄韵。
上阕写景。起句写苔阶、竹径之短,言庭院之长,有“曲径通幽”之意。“屈曲周遮”,言庭院曲折回环,隐天藏日。“负手微行”,言词人漫步其间,不惹人注意。“湘痕红”三句,言湘江波痕映照晚霞,词人伫立高处遥望远方庭院。“碧城”,即碧云寺,故址在今江苏无锡县南太湖滨。《太平寰宇记》卷一○六:“洞庭山……一名碧云山。”《一统志》卷一○八:“洞庭山……又名碧云峰。”此词中的碧城当指此山或此峰。“玲珑澹月”三句,言明月如玉,梨花似雪,词人凝望远方庭院。“惆怅”,意为忧伤,愁苦。“梦回”,意谓在梦中回到过去与她相见的地方,白白地等她敲遍门前的门扉。“枉等闲敲遍”,言白白地等待她敲门。“归去匆匆”,意谓归来后只剩下天涯一角,一片伤心。
下阕抒情。起首三句,意谓当年在梦中曾与她相会,白白地等她来敲遍门扉。“归去匆匆”,言归去之后,只剩下天涯一角,一片伤心。“几番”三句,意谓词人在画廊中痴立了很久很久,想要看她那婀娜的风姿,却只见到她的背影;而她却浑然不觉。这几句是对往日的追忆,也是对自己情感的一种抒发。最后两句,言自己已不再见到她的身影,只有文窗深掩、绛纱半掩,空余遗憾。
赏析:
这是一首伤离怀人的词,全词以景起,以情结。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上阕先写庭院景色,再写庭院主人,然后才写到词人自身,结构严谨而层次分明。下阕则从回忆开始,直抒胸臆。词人通过描绘自己在画廊痴立的情景和所见到的庭院景象,表达了对昔日恋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