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四 · 唐纪四十

起旃蒙大荒落闰月,尽昭阳赤奋若,凡八年有奇。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
◎永泰元年乙巳,公元七六五年
闰十月,乙巳,郭子仪入朝。子仪以灵武初复,百姓雕弊,戎落未安,请以朔方军粮使三原路嗣恭镇之;河西节度使杨志烈既死,请遣使巡抚河西及置凉、甘、肃、瓜、沙等州长史。上皆从之。
丁未,百官请纳职田充军粮;许之。
戊申,以户部侍郎路嗣恭为朔方节度使。嗣公披荆棘,立军府,威令大行。
己酉,郭子仪还河中。
初,剑南节度使严武奏将军崔旰为利州刺史;时蜀中新乱,山贼塞路,旰讨平之。及武再镇剑南,赂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诚以求旰,献诚使旰移疾自解,诣武。武以为汉州刺史,使将兵击吐蕃于西山,连拔其数城,攘地数百里,武作七宝舆迎旰入成都以宠之。
武薨,行军司马杜济知军府事。都知兵马使郭英幹,英乂之弟也,与都虞候郭嘉琳共请英乂为节度使;旰时为西山都知兵马使,与所部共请大将王崇俊为节度使,会朝廷已除英乂,英乂由是衔之,至成都数日,即诬崇俊以罪而诛之。召旰还成都,旰辞以备吐蕃,未可归,英乂愈怒,绝其馈饷以困之。旰转徙入深山,英乂自将兵攻之,声言助旰拒守。会大雪,山谷深数尺,士马冻死者甚众,旰出兵击之,英乂大败,收馀兵,才及千人而还。
英乂为政,严暴骄奢,不恤士卒,众心离怨。玄宗之离蜀也,以所居行宫为道士观,仍铸金为真容。英乂爱其竹树茂美,奏为军营,因徙去真容,自居之。旰宣言英乂反,不然,何以徙真容自居其处!于是帅所部五千馀人袭成都。辛亥,战于城西,英乂大败。旰遂入成都,屠英乂家。英乂单骑奔简州。普州刺史韩澄杀英乂,送首于旰。邛州牙将柏茂琳、泸州牙将杨子琳、剑州牙将李昌夔各举兵讨旰,蜀中大乱。旰,卫州人也。
华原令顾繇上言,元载子伯和等招权受贿,十二月,戊戌,繇坐流锦州。
自安、史之乱,国子监室堂颓坏,军士多借居之。祭酒萧昕上言:“学校不可遂废。”
◎大历元年丙午,公元七六六年
春,正月,乙酉,敕复补国子学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 · 唐纪四十》是唐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撰。该著作记载了唐中宗、唐睿宗时期的相关历史事件,起止时间为“旃蒙大荒落闰月”至“昭阳赤奋若”。其中包含了许多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信息,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的编撰背景是在宋代,当时的历史编纂已经较为成熟和系统化。司马光作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的政治理念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致力于编纂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历代王朝兴衰更迭的历史巨著。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加强国家的长治久安。

《资治通鉴》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分为若干个时段,每个时段又细分为具体的年号,如卷二二四就是以唐中宗、唐睿宗时期的唐纪为主要内容。在编纂过程中,司马光采用了纪传体的形式,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进行详细的记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例如,他在书中详细记录了唐中宗时期的宫廷斗争,以及唐睿宗时期的国家政策等重要事件,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唐朝后期的政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治国教材。它详细记载了许多政治决策、军事行动和社会经济现象,为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例如,书中记载了唐中宗时期的政治改革,以及唐睿宗时期的对外战争等,这些都是当时统治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资治通鉴》还涉及了法律、财政、农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对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严谨的编纂方法和丰富的内容,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