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一 · 唐纪五十七

起屠维大渊献二月,尽重光赤奋若六月,凡二年在奇。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下
◎元和十四年己亥,公元八一九年
二月,李听袭海州,克东海、朐山、怀仁等县。李愬败平卢兵于沂州,拔丞县。李师道闻官军侵逼,发民治郓州城堑,修守备,役及妇人,民益惧且怨。都知兵马使刘悟,正臣之孙也,师道使之将兵万馀人屯阳谷以拒官军。悟务为宽惠,使士卒人人自便,军中号曰刘父。及田弘正渡河,悟军无备,战又数败。或谓师道曰:“刘悟不修军法,专收众心,恐有他志,宜早图之。”师道召悟计事,欲杀之。或谏曰:“今官军四合,悟无逆状,用一人言杀之,诸将谁肯为用!是自脱其爪牙也。”师道留悟旬日,复遣之,厚赠金帛以安其意。悟知之,还营,阴为之备。师道以悟将兵在外,署悟子从谏门下别奏。从谏与师道诸奴日游戏,颇得其阴谋,密疏以白父。又有谓师道者曰:“刘悟终为患,不如早除之。”丙辰,师道潜遣二使赍帖授行营兵马副使张暹,令斩悟首献之,勒暹权领行营。时悟方据高丘张幕置酒,去营二三里。二使至营,密以贴授暹。暹素与悟善,阳与使者谋曰:“悟自使府还,颇为备,不可匆匆,暹请先往白之,云:‘司空遣使存问将士,兼有赐物,请都头速归,同受传语。’如此,则彼不疑,乃可图也。”使者然之。暹怀帖走诣悟,屏人示之。悟潜遣人先执二使,杀之。时已向暮,悟按辔徐行还营,坐帐下,严兵自卫。召诸将,厉色谓之曰:“悟与公等不顾死亡以抗官军,诚无负于司空。今司空信谗言,来取悟首。悟死,诸公其次矣。且天子所欲诛者独司空一人。今军势日蹙,吾曹何为随之族灭!欲与诸公卷旗束甲,还入郓州,奉行天子之命,岂徒免危亡,富贵可图也。诸公以为何如?”兵马使赵垂棘立于众首,良久,对曰:“如此,事果济否?”悟应声骂曰:“汝与司空合谋邪!”立斩之。遍问其次,有迟疑未言者,悉斩之,并斩军中素为众所恶者,凡三十馀,尸于帐前。馀皆股粟,曰:“惟都头命,愿尽死!”乃令士卒曰:“入郓,人赏钱百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一·唐纪五十七》是《资治通鉴》的一部分,记录了唐代宪宗时期的一段历史。《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史学名著,由北宋的司马光主编。这部书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特别是宋代以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在《资治通鉴》中,“唐纪”指的是唐代的历史,而“唐纪五十七”则是指关于唐朝第五十七位皇帝的记录,即唐宪宗的生平和统治。该卷详细记录了唐宪宗从即位到去世的整个过程,包括其政治、经济改革以及对外战争等各个方面。例如,卷二四一记载了唐宪宗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如对宦官势力的打压,以及对地方节度使的控制。

宪宗时期是唐代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面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等问题,唐宪宗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来振兴国家,这些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宪宗时期实施的“元稹法”和对藩镇的强硬政策,都对当时及后世的治理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宪宗时期还发生了多次对外战争,这些战争不仅涉及边境安全,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及其外交政策的变化。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一·唐纪五十七》不仅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通过对这一卷的阅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宪宗时期的社会状况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