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光协洽三月,尽昭阳作噩十一月,凡二年有奇。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元年(辛未,公元九一一年)
三月,乙酉朔,以天雄留后罗周翰为节度使。
清海、静海节度使兼中书令南平襄王刘隐病亟,表其弟节度副使岩权知留后。丁亥卒,岩袭位。
岐王聚兵临蜀东鄙,蜀主谓群臣曰:“自茂贞为硃温所困,吾常振其乏绝,今乃负恩为寇,谁为吾击之?”兼中书令王宗侃请行,蜀主以宗侃为北路行营都统。司天少监赵温珪谏曰:“茂贞未犯边,诸将贪功深入,粮道阻远,恐非国家之利。”蜀主不听,以兼侍中王宗祐、太子少师王宗贺、山南节度使唐道袭为三招讨使,左金吾大将军王宗绍为宗祐之副,帅步骑十二万伐岐。壬辰,宗侃等发成都,旌旗数百里。
岐王募华原贼帅温韬以为假子,以华原为耀州,美原为鼎州。置义胜军,以韬为节度使,使帅邠、岐兵寇长安。诏感化节度使康怀贞、忠武节度使牛存节以同华、河中兵讨之。己酉,怀贞等奏击韬于车度,走之。夏,四月,乙卯朔,岐兵寇蜀兴元,唐道袭击却之。
上以久疾,五月,甲申朔,大赦。
甲辰,以清海留后刘岩为节度使。岩多延中国士人置于幕府,出为刺史,刺史无武人。
蜀主如利州,命太子监国;六月,癸丑朔,至利州。
燕王守光尝衣赭袍,顾谓将吏曰:“今天下大乱,英雄角逐,吾兵强地险,亦欲自帝,何如?”孙鹤曰:“今内难新平,公私困竭,太原窥吾西,契丹伺吾北,遽谋自帝,未见其可。大王但养士爱民,训兵积谷,德政既修,四方自服矣。”守光不悦。又使人讽镇、定,求尊己为尚父,赵王镕以告晋王。晋王怒,欲伐之,诸将皆曰:“是为恶极矣,行当族灭,不若阳为推尊以稔之。”乃与镕及义武王处直、昭义李嗣昭、振武周德威、天德宋瑶六节度使共奉册推守光为尚书令、尚父。守光不寤,以为六镇实畏己,益骄,乃具表其状曰:“晋王等推臣,臣荷陛下厚恩,未之敢受。窃思其宜,不若陛下授臣河北都统,则并、镇不足平矣。”上亦知其狂愚,乃以守光为河北道采访使,遣阁门使王瞳、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八 · 后梁纪三
介绍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是北宋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这部作品记载了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元年的史事,详细描述了该年度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以下是关于《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的详细介绍:
作者背景:司马光,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编年体史书之一——资治通鉴。司马光通过自己的严谨态度和深厚的史学研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作品内容:《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主要记录了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元年的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天雄留后罗周翰被任命担任节度使等关键历史节点。
历史意义:这部作品不仅为后人提供了详尽的历史记录,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动态和军事冲突,对于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通过对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社会变革的描写,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不仅是司马光个人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宝贵遗产,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结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 起重光协洽三月,尽昭阳作噩十一月,凡二年有奇。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元年辛未,公元九一一年。三月,乙酉朔,以天雄留后罗周翰为节度使。清海、静海节度使兼中书令南平襄王刘隐病亟,表其弟节度副使岩权知留后。岐王聚兵临蜀东鄙,蜀主谓群臣曰:“自茂贞为硃温所困,吾常振其乏绝,今乃负恩为寇,谁为吾击之?”兼中书令王宗侃请行,蜀主以宗侃为北路行营都统
```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 重光协洽三月,尽昭阳作噩十一月,凡二年有奇。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 乾化元年(辛未,公元九一一年) 甲辰,以清海留后刘岩为节度使。岩多延中国士人置于幕府,出为刺史,刺史无武人。 蜀主如利州,命太子监国;六月,癸丑朔,至利州。燕王守光尝衣赭袍,顾谓将吏曰:“今天下大乱,英雄角逐,吾兵强地险,亦欲自帝,何如?”孙鹤曰:“今内难新平,公私困竭,太原窥吾西
诗词翻译 解读《资治通鉴》中后梁帝命杨师厚屯邢州事件 1. 前言 - 概述后梁帝对杨师厚的委以重任,及杨师厚所肩负的使命和重要性。 - 阐述杨师厚在军事、政治上的地位及其与梁帝关系。 2. 人物简介 - 简述杨师厚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 强调杨师厚在后梁政权中的重要角色。 3. 事件起因 - 详述后梁帝为何命杨师厚屯守邢州,以及这一决策背后的原因。 -
岐王使刘知俊、李继崇将兵击蜀,乙亥,王宗侃、王宗贺、唐道袭、王宗绍与之战于青泥岭,蜀兵大败,马步使王宗浩奔兴州,溺死于江,道袭奔兴元。赏析:青泥岭之战是后梁末帝与西蜀之间的一次重要军事冲突。此战中,王宗侃和王宗贺等将领率领的军队在青泥岭遭遇了刘知俊和李继崇的激烈抵抗,最终导致蜀军大败。 从战略布局来看,此次战斗是后梁末帝为了防御晋军的入侵而进行的主动防御行动。通过这次战斗
湖州刺史钱镖,因饮酒后失态,竟酿下杀人血案。为逃避吴越王钱镠的法网,他在冬十月辛亥朔日,连杀都监潘长与推官钟安德,仓惶投奔他地。而晋王李存勖闻讯,更是大笑着表示:“俟彼卜年,吾当问其鼎矣。”意即待他占卜在位年数的时候,自己便已取而代之了。这反映了当时战乱纷扰中,人们为了生存和权力,有时不得不做出一些令人不齿的选择。 另一方面,蜀主李昊则亲征利州,命太子监国。决云军虞候王琮在岐兵中一战成名
诗句释义及译文 甲寅夜,帝发相州,乙卯,至洹水。是夜,边吏言晋、赵兵南下,帝即时进军,丙辰,至魏县。或告云:“沙陀至矣!”士卒恟惧,多逃亡,严刑不能禁。即而复告云无寇,上下始定。戊午,贝州奏晋兵寇东武,寻引去。帝以夹寨、柏乡屡失利,故力疾北巡,思一雪其耻,意郁郁,多躁忿,功臣宿将往往以小过被诛,众心益惧。既而晋、赵兵竟不出。十一月,壬午,帝南还。燕主守光集将吏谋攻易定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 译文:蜀王宗弼在金牛大败岐兵,拔除了十六寨,俘虏斩杀六千多名敌人,擒获了敌军将领郭存等人。 注释: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周朝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后梁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蜀王宗弼在金牛击败岐王军队的英勇事迹。蜀王宗弼不仅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还成功地解除了安远军之围,展现了他的英勇善战和智谋。此外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八 · 后梁纪三 译文:丁巳,蜀主到达成都。戊午,任命静海留后曲美为节度使。癸亥,任命静江行军司马姚彦章为宁远节度副使,临时代理容州,这是根据楚王殷的请求。刘岩派遣军队进攻容州,殷派遣都指挥使许德勋带领桂州的军队救援他们;然而姚彦章无法守住,于是迁移容州的百姓和府库奔往长沙,刘岩随后夺取了容管和高州。甲子,晋王派遣蕃汉马步总管周德威率领三万士兵攻打燕州,以解救易定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 · 后梁纪三 辛酉,派遣光禄卿卢玭等使于蜀。 帝闻岐、蜀相攻,遣使慰谕其国;因呼之为兄。 甲子,帝发洛阳。 从官以帝诛戮无常,多惮行,帝闻之,益怒。 是日,至白马顿,赐从官食,多未至,遣骑趣之于路。 左散骑常侍孙骘、右谏议大夫张衍、后部郎中张俊最后至,帝命扑杀之。 张衍,宗奭之侄也。 丙寅,帝至武陟,段明远供馈有加于前。 丁卯,至获嘉,帝追思李思安去岁供馈有阙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 译文:辰州蛮酋宋邺、昌师益都率领部众向楚国投降,楚王马殷任命宋邺为辰州刺史,昌师益为溆州刺史。 注释:本诗选自《资治通鉴》,讲述了唐末五代时期,楚国在后梁太祖开平四年(910年)的一段历史。当时叙州蛮酋长潘全盛联合辰州蛮酋长宋邺,与叙州蛮酋长昌师益、符彦通祖据辰州,数攻马楚边境,克湘乡。后梁太祖得知此事后,日夜兼程赶往贝州,最终到达下博南,登观津冢。这时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司马光主编、胡三省注的编年体通史。全书以时间顺序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1. 诗的原文: ```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 · 后梁纪三 初,帝引兵渡河,声言五十万。 晋欣州刺史李存审屯赵州,患兵少,裨将赵行实请入土门避之,存审不可。及贺德伦攻蓚县,存审谓史建瑭、李嗣肱曰
诗句: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 · 后梁纪三 译文: 义昌节度使刘继威年幼时,行为淫乱,如同他的父亲一样。他在都指挥使张万进的家中寻欢作乐,张万进对此非常愤怒,于是将他杀死。次日早晨,刘继威召集大将周知裕,告诉他这件事,张万进自称留后,任命周知裕为左都押牙。庚子日,他派使者向晋王递交降表,并派遣使者向晋王投降;晋王命令周德威安抚他们。周知裕心中不安,请求担任景州刺史,于是来到晋地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八 · 后梁纪三 夏,四日,癸丑,以楚王殷为武安、武昌、静江、宁远节度使,洪、鄂四面行营都统。 乙卯,博王友文来朝,请帝还东都。 丁巳,发魏州;己未,至黎阳,以疾淹留;乙丑,至滑州。 维州羌胡董琢反,蜀主遣保鸾军使赵绰讨平之。 己巳,帝至大梁。 帝闻岭南与楚相攻,甲戌,以右散骑常侍韦戬等为潭、广和叶使,往解之。 戊寅,帝发大梁。 周德威白晋王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 注释: 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卷二百六十八”指的是这本书的特定篇章编号。“后梁纪三”则是这一卷的内容分类。 译文: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后梁帝在位第三年的事件。 赏析: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通过阅读《资治通鉴》中的相关章节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 后梁纪三 原文 闰月,壬戌,帝疾增甚,谓近臣曰:“我经营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馀孽更昌炽如此!吾观其志不小,天复夺我年,我死,诸儿非彼敌也,吾无葬地矣!”因哽咽,绝而复苏。 高季昌潜有据荆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广之。 丙寅,蜀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锴罢为兵部尚书。 帝长子郴王友裕早卒。次假子博王友文,帝特爱之,常留守东都,兼建昌宫使。次郢王友珪,其母亳州营倡也
以下是诗句、译文及赏析: 1. 诗句: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 - 译文: 己卯,皇帝矫诏称:“博王友文谋逆,派兵突入殿中,幸亏了郢王友珪忠诚孝顺,率军诛杀友文,保全了朕的江山。但疾病因此引发大乱,更加招致危险,应该让友珪暂时掌管军国大事。”韩勍为友珪出谋划策,多拿出府库中的金帛赏赐各军及百官以求取悦。 2. 赏析: 这一章主要描述了皇帝在面对内难和外忧时的困境以及他的应对策略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 · 后梁纪三 甲寅,加吴越王镠尚父。 甲子,以均王友贞为开封尹、东都留守。 蜀太子元坦更名元膺。 丙寅,废建昌宫使,以河南尹张宗奭为国计使,凡天下金谷旧隶建昌宫者悉主之。 八月,龙骧军三千人戍怀州者,溃乱东走,所过剽掠;戊子,遣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霍彦威、左耀武指挥使杜晏球讨之,庚寅,击破乱军,执其都将刘重遇于鄢陵,甲午,斩之。 郢王友珪既篡立,诸宿将多愤怒,虽曲加恩礼
这首诗是关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描述了后梁和晋王之间的冲突,以及李存审、李嗣肱等将领的英勇事迹。 诗句: 1.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八 · 后梁纪三:康怀贞等与忠武节度使牛存节合兵五万屯河中城西,攻之甚急。 2. 晋王遣其将李存审、李嗣肱、李嗣恩将兵救之,败梁兵于胡壁。嗣恩,本骆氏子也。 3. 吴武忠王之疾病也,周隐请召刘威,威由是为帅府所忌。或谮之于徐温,温将讨之。威幕客黄讷说威曰
杨师厚率精兵万余人,渡河趣洛阳,友珪大惧。 杨师厚率兵攻打临清、宗城,下之。癸丑,杨师厚伏兵唐店,邀击,大破之,斩首五千馀级。 十一月,吴淮南节度副使王德明将兵三万掠武城,至于临清,攻宗城,下之。癸丑,扬师厚伏兵唐店,邀击,大破之,斩首五千馀级。 十二月,杨师厚至都门,留兵于外,与十余人入见,友珪喜,甘言逊词以悦之,赐与巨万。 杨师厚既得魏博之众,又兼都招讨使,宿卫劲兵多在麾下
资治通鉴 ·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 十二月,戊寅,蜀行营都指挥使王宗汾攻岐文州,拔之,守将李继夔走。是岁,隰州都将刘训杀刺史,以州降晋,晋王以为瀛州刺史。训,永和人也。虔州防御使李彦图卒,州人奉谭全播知州事,遣使内附,诏以全播为百胜防御使虔、韶二州节度开通使。高季昌出兵,声言助梁代晋,进攻襄州,山南东道节度使孔勍击败之。自是朝贡路绝。勍,兖州人也。均王上上 诗句原文及译文: ```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本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古代史书,收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在《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中,记载了后梁乾化元年(911年)二月的事件。《资治通鉴》原文如下: 二月,壬午,蜀大赦。 译文: 二月,壬午日,前蜀国宣布实行大赦政策。 赏析: 蜀国在后梁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导致国内矛盾激化,民众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蜀王为了缓和国内的政治紧张局势
【解析】 题干要求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这是考查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鉴赏。解答时先指出诗句内容,然后结合写作手法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艺术效果。注意要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题干:友珪治龙骧军溃乱者,搜捕其党,获者族之,经年不已。 【答案】 “治”“溃乱”是“搜捕”的结果。 译文:朱友圭整治龙骧军中叛乱的人,搜捕他们的朋友,抓获的人全被处死(株连),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还不止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 后梁纪三 象先、岩赍传国宝诣大梁迎均王 译文 晋李存晖攻打燕檀州,刺史陈确献城投降。唐道袭自兴元返回朝廷,重新担任枢密使。太子元膺指责道袭过于专权,蜀主不高兴。李存晖进攻燕檀州,刺史陈确献城投降。唐道袭再次担任枢密使,但被贬为太子少保。 赏析 此段记载了唐朝末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李存晖与陈确的互动,揭示了朝廷内部的派系争斗
资治通鉴 后梁纪三 李涛招讨吴越 译文 吴行营招讨使李涛率领二万众出千秋岭,进攻吴越衣锦军。吴越王钱传瓘以子湖州刺史传璀为北面应援都指挥使以救之,睦州刺史传璙为招讨收复都指挥使,将水军攻吴东洲以分其兵势。 夏四月癸未,以袁象先领镇南节度使、同平章事。 晋周德威进军逼幽州南门。壬辰,燕主守光遣使致书于德威以请和,语甚卑而哀。德威曰:“大燕皇帝尚未郊天,何雌伏如是邪!予受命讨有罪者,结盟继好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八 · 后梁纪三 译文:杨师厚和刘守奇率领汴、滑、徐、兖、魏、博、邢、洺等地的军队有十万人大肆掠夺赵地,杨师厚从柏乡进入攻打土门,直奔赵州,刘守奇从贝州进入直攻冀州,所经之处焚掠。庚戌,杨师厚来到镇州,驻扎在南门外,焚烧了他们的关城。壬子,杨师厚从九门退回军队至下博,刘守奇带领兵众与杨师厚会合攻击下博,攻克之。晋将李存审和史建瑭驻守赵州,兵力薄弱,赵王向周德威告急
《资治通鉴》中的吴越钱传瓘与蜀汉政权的互动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末年的中国历史。在后梁纪三中,吴越王钱传瓘在九月拔广德,虏花虔、涡信以归的事件,以及随后蜀汉主孟知祥对张万进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钱传瓘在九月拔广德,虏花虔、涡信以归,这标志着吴越国的军事扩张。钱传瓘,作为吴越国的王,此行为显示了他试图通过军事行动增强自己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力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八 · 后梁纪三 太子初不为备,闻道袭召兵,乃以天武甲士自卫,捕潘峭、毛文锡至,楇之几死,囚诸东宫;又捕成都尹潘峤,囚诸得贤门。戊申,徐瑶、常谦与怀胜军使严璘等各帅所部兵奉太子攻道袭。至清风楼,道袭引屯营兵出拒战;道袭中流矢,逐至城西,斩之。杀屯营兵甚众,中外惊扰。 --- 译文: 在乾化元年三月辛未,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太子并未做好防备
{"content": "庚戌,赠唐道袭太师,谥忠壮;复以潘峭为枢密使。 甲子,晋五院军使李信拔莫州,擒燕将毕元福。 八月乙亥,李信拔瀛州。赐高季昌爵勃海王。晋王与赵王镕会于天长。 楚宁远节度使姚彦章将水军侵吴鄂州,吴以池州团练使吕师造为水陆行营应援使,未至,楚兵引去。 九月,甲辰,以御史大夫姚洎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燕主守光引兵夜出,复取顺州。 吴越王镠遣其子传瓘
资治通鉴 卷二百六十八 后梁纪三 冬季,十月,己巳朔日,燕主守光率领五千人夜出,打算进入檀州。庚午日,周德威从涿州引兵拦截,大败守光军。守光率百余骑兵逃回幽州,其部下将领相继投降。 蜀地潘炕多次请求立太子,认为雅王宗辂和自己类似,信王宗杰才气敏锐,想要选择一人为太子。然而郑王宗衍最年幼,他的母亲徐贤妃受宠,希望立自己的儿子为王,派遣飞龙使唐文扆诱导张格上表请立郑王。张格在夜间以表示功臣的身份
注释与赏析: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八 · 后梁纪三 以宁国节度使王景仁为淮南西北行营招讨应接使,将兵万馀侵庐、寿。 译文:任命宁国节度使王景仁为淮南西北行营招讨应接使,率领一万士兵入侵庐州和寿州。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后梁皇帝任命王景仁为淮南西北行营招讨应接使,带领一万士兵入侵庐州和寿州的事件。诗中提到“以”是任命的意思,“宁国节度使”是指某个地方的官职,“王景仁”是一个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