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元王皇后,成帝母也。家凡十侯,五大司马,外戚莫盛焉。自有传。
孝成许皇后,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嘉女也。元帝悼伤母恭哀后居位日浅而遭霍氏之辜,故选嘉女以配皇太子。初入太了家,上令中常侍黄门亲近者侍送,还白太子欢说状,元帝喜谓左右:“酌酒贺我!”左右皆称万岁。久之,有一男,失之。乃成帝即位,立许妃为皇后,复生一女,失之。
初,后父嘉自元帝时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辅政,已八九年矣。及成帝立,复以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与嘉并。杜钦以为故事后父重于帝舅,乃说凤曰:“车骑将军至贵,将军宜尊之敬之,无失其意。盖轻细微眇之渐,必生乖忤之患,不可不慎。卫将军之日盛于盖侯,近世之事,语尚在于长老之耳,唯将军察焉。”久之,上欲专委任凤,乃策嘉曰:“将军家重身尊,不宜以吏职自累。赐黄金二百斤,以特进侯就朝位。”后岁余薨,谥曰恭侯。
后聪慧,善史书,自为妃至即位,常宠于上,后宫希得进见。皇太后及帝诸舅忧上无继嗣,时又数有灾异,刘向、谷永等皆陈其咎在于后宫。上然其言,于是省减椒房掖廷用度。皇后及上疏曰:
妾夸布服粝粮,加以幼稚愚惑,不明义理,幸得免离茅屋之下,备后宫扫除。蒙过误之宠,居非命所当托,污秽不修,旷职尸官,数逆至法,逾越制度,当伏放流之诛,不足以塞责。乃壬寅日大长秋受诏:“椒房仪法,御服舆驾,所发诸官署,及所造作,遗赐外家群臣妾,皆如竟宁以前故事。”妾伏自念,入椒房以来,遗赐外家未尝逾故事,每辄决上,可复问也。今诚时世异制,长短相补,不出汉制而已,纤微之间,未必可同。若竟宁前与黄龙前,岂相放哉?家吏不晓,今一受诏如此,且使妾摇手不得。今言无得发取诸官,殆谓未央官不属妾,不宜独取也。言妾家府亦不当得,妾窃惑焉。幸得赐汤沐邑以自奉养,亦小发取其中,何害于谊而不可哉?又诏书言服御所造,皆如竟宁前,吏诚不能揆其意,即且令妾被服所为不得不如前。设妾欲作某屏风张于某所,曰故事无有,或不能得,则必绳
汉书 · 传 · 外戚传下
介绍
中的外戚人物。
《汉书·外戚传》是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记载了西汉时期的外戚及其家族的兴衰历程。该书记载了许多著名的外戚和他们的故事,如霍光、王莽等人的事迹都收录在内。
霍光:他为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东汉时期被封为单于大将军,并成为后世皇帝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王莽:他是西汉末年的权臣,曾一度篡位建立新朝。他的事迹在《外戚传》中也有记载。
杨恽:他是一位忠心耿直的官员,在东汉时期被封为列侯,并担任过尚书令等重要官职。
汉宣帝:他是西汉时期的皇帝,曾多次下诏书表彰杨恽等人。他在《外
相关推荐
以下是对《汉书·传·外戚传下》中孝元王皇后、孝成许皇后的逐句释义及译文。 1. 孝元王皇后: - 原文:孝元王皇后,成帝母也。家凡十侯,五大司马,外戚莫盛焉。自有传。 - 译文:孝元王皇后是成帝的母亲。她的家族拥有十个侯爵和五个司马这样的封爵,在后宫中没有比她更显赫的地位。 2. 孝成许皇后: - 原文:孝成许皇后,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嘉女也。元帝悼伤母恭哀后居位日浅而遭霍氏之辜
诗句与译文 ```plaintext 后聪慧,善史书,自为妃至即位,常宠于上,后宫希得进见。皇太后及帝诸舅忧上无继嗣,时又数有灾异,刘向、谷永等皆陈其咎在于后宫。上然其言,于是省减椒房掖廷用度。皇后及上疏曰: ``` 诗句解释: 1. “后聪慧,善史书”:“后”(即后来的皇后)聪明伶俐,善于书写史书。 2. “自为妃至即位,常宠于上,后宫希得进见”:她从成为皇后(妃子)一直升至皇帝
译文 宦吏的嫉妒和怨恨,总是想超越别人。幸运的是,妾在贵时,还以不急的事情操办人,更何况现在日益侵犯,又获得了这样的诏令,他们控制人的方式,难道可以申诉吗?陛下看到妾在椒房殿中,最终不肯给妾一丝一毫的恩惠。如果不从私人府中小取,将靠什么来供养自己呢?过去,宦官私夺左右贱人的缯帛,却拿出乘舆服的缯帛,说是待诏补,后来又从中贸易。左右多有窃怨的人,很以此为耻。又按旧例用特牛祠大父母,戴侯
``` 上于是采刘向、谷永之言以报曰:夫日者众阳之宗,天光之贵,王者之象,人君之位也。夫以阴而侵阳,亏其正体,是非下陵上,妻乘夫,贱逾贵之变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变异为众,莫若日蚀大。自汉兴,日蚀亦为吕、霍之属见。以今揆之,岂有此等之效与?诸侯拘迫汉制,牧相执持之也,又安获齐、赵七国之难?将相大臣怀诚秉忠,唯义是从,又恶有上官、博陆、宣成之谋?若乃徒步豪桀,非有陈胜、项梁之群也;匈奴、夷狄
《汉书·传·外戚传下》 《书》云:“高宗肜日,粤有雊雉。祖己曰:‘惟先假王正厥事。’”又曰:“虽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即饬椒房及掖庭耳。今皇后有所疑,便不便,其条刺,使大长秋来白之。吏拘于法,亦安足过?盖矫枉者过直,古今同之。且财币之省,特牛之祠,其于皇后,所以扶助德美,为华宠也。咎根不除,灾变相袭,祖宗且不血食,何戴侯也!传不云乎!“以纳失之者鲜。”审皇后欲从其奢与
下面是对《汉书·外戚传下》中“许后事件”的逐句释义、译文和关键信息注释,以及相应的赏析: 1. 原文:是时,大将军凤用事,威权尤盛。其后,比三年日蚀,言事者颇归咎于凤矣。而谷永等遂著之许氏,许氏自知为凤所不佑。久之,皇后宠亦益衰,而后宫多新爱。 - 译文:这时,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许嘉执掌国政,权力特别强盛。之后,连续三年出现日食的情况,许多大臣纷纷将责任归咎于平恩侯许嘉。然而
诗句翻译 赵氏姊妹因嫉妒而骄横,而婕妤恐怕自己会受到危害,因此请求共同抚养太后的长信宫。皇帝同意了这个请求。婕妤退居东宫,创作赋文来表达自己的悲伤和悼念,其文辞如下: 承祖考遗德兮, 何性命之淑灵, 登薄躯于宫阙兮, 充下陈于后庭。 蒙圣皇渥惠兮, 当日月盛明, 扬光烈翕赫兮, 奉隆宠于增成。 既过幸于非位兮, 窃庶几乎嘉时, 每寤寐而累息兮, 申佩离以自思, 陈女图以镜监兮,
重曰“潜玄宫兮幽以清,应门闭兮禁闼扃。华殿尘兮玉阶苔,中庭萋兮绿草生。”(《汉书·外戚传下》) 译文:在深宫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寂静和清冷,仿佛被宇宙的浩瀚所包围。我的宫殿紧闭着大门,如同一个封闭的世界,只有禁宫的门扉才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华丽的殿堂布满了灰尘,台阶上长满了青苔,庭院里长满了绿草。 注释:1. “潜玄宫兮幽以清”:描述了皇宫深处的宁静和清冷。2. “应门闭兮禁闼扃”
诗句:孝元王皇后,成帝母也。家凡十侯,五大司马,外戚莫盛焉。自有传 译文:孝元帝的皇后,是成帝的母亲。她的家庭封有十个侯国,掌握五大司马,在后宫外戚中没有能比的。 注释: 1. 孝元帝的皇后:指的是成帝的母亲,即赵飞燕。 2. 封有十个侯国:这表示赵氏家族在汉朝初期被封了十个侯爵,拥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权力。 3. 五大司马:司马是汉朝的一个官职,掌管军事
诗翻译 哀帝即位以后,尊奉赵皇后为皇太后,封太后弟侍中驸马都尉赵钦为新成侯。 诗句解析 1. 关键词解释: - 哀帝:即刘欣,西汉时期的皇帝。 - 皇太后:在古代中国,皇太后是皇帝的母亲或妻子。 - 赵钦:赵钦是赵皇后的弟弟,被封为新成侯。 2. 诗句注释: - 哀帝即位以后:表示哀帝继位成为皇帝。 - 尊奉赵皇后为皇太后:表示对赵皇后的尊敬和推崇,将她视为皇帝的母亲或妻子。 -
许美人与成帝的情缘 历史背景下的宫廷爱情传奇 1. 许美人简介 - 家族背景与社会地位 - 许美人在宫中角色 - 许美人与皇帝情感纠葛 2. 成帝情感波动 - 初见许美人时心动 - 对许美人感情变化 - 情感转变原因分析 3. 元延二年事件 - 怀孕及分娩过程描述 - 许美人情感状态与行为表现 - 元延二年事件对二人关系影响 4. 许美人被禁入宫 - 禁入宫中原因探究 - 对许美人影响分析 -
``` 故长定许贵人及故成都、平阿侯家婢王业、任孋、公孙习前免为庶人,诏召入,属昭仪为私婢。成帝崩,未幸梓宫,仓猝悲哀之时,昭仪自知罪恶大,知业等故许氏、王氏婢,恐事泄,而以大婢羊子等赐予业等各且十人,以尉其意,属“无道我家过失。” --- 元延二年五月,故掖庭令吾丘遵谓武曰:“掖庭丞吏以下皆与昭仪合通,无可与语者,独欲与武有所言。我无子,武有子,是家轻族人,得无不敢乎?掖庭中御幸生子者辄死
诗句 哀帝于是免新成侯赵钦、钦兄子成阳侯,皆为庶人,将家属徙辽西郡。 译文 在汉朝哀帝时期,因为赵钦和新成侯的爵位被免去,以及其兄之子成阳侯也被废黜成为庶民,他们被命令带领家属迁至辽西郡。 注释 - 哀帝:汉朝皇帝刘欣(公元前7年—公元前1)的年号。 - 新成侯:封地在新城县,是汉朝时期的一个侯爵。 - 钦:赵钦的字。 - 成阳侯:封地在成阳县,也是汉朝时期的一个侯爵。 - 庶人
``` 译文 夫论大德不拘俗,立大功不合众,此乃孝成皇帝至思所以万万于众臣,陛下圣德盛茂所以符合于皇天也,岂当世庸庸斗筲之臣所能及哉!且褒广将顺君父之美,匡救销灭既往之过,古今通义也。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各随指阿从,以求容媚,晏驾之后,尊号已定,万事已讫,乃探追不及之事,讦扬幽昧之过,此臣所深痛也!愿下有司议,即如臣言,宜宣布天下,使咸晓知先帝圣意所起。不然,空使谤议上及山陵
诗句:孝元傅昭仪,哀帝祖母也。 译文:这是一首描述西汉时期人物关系的诗,描述了傅昭仪与哀帝之间的关系。 注释:孝元,即汉宣帝刘询的庙号;傅昭仪,指汉哀帝的母亲,是汉宣帝的祖母;哀帝,刘欣,汉朝第八位皇帝,他的母亲就是傅昭仪。这首诗描绘了傅昭仪作为哀帝祖母的身份和她在家族中的地位,以及她与哀帝之间的亲情关系。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傅昭仪身份和地位的描述,展现了她在西汉时期的社会地位和家族关系。同时
``` 成帝崩,哀帝即位。王太后诏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未央宫。高昌侯董宏希指,上书言宜立丁姬为帝太后。师丹劾奏:“宏怀邪误朝,不道。”上初即位,谦让,从师丹言止。后乃白令王太后下诏,尊定陶恭王为恭皇。哀帝因是曰:“《春秋》‘母以子贵’,尊傅太后为恭皇太后,丁姬为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长信宫、中宫。追尊恭皇太后父为崇祖侯,恭皇后父为褒德侯。” 后岁余,遂下诏曰:“汉家之制,推亲亲以显尊尊
``` 傅太后,名同产弟,排行第四,其子有孟、中叔、子元、幼君四位;其中,子孟为大司马,封高武侯;中叔亦为大司马,封孔乡侯;幼君封汝昌侯。此外,太后同母弟郑恽,其子业曾被封为阳信侯,后追尊为节侯;另有郑氏、傅氏六人共获封侯者二名,大司马两人,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诸曹十余人。太后因尊荣而尤自骄纵,与成帝时言笑,甚至被称为妪。与中山孝王母冯太后并事于元帝,因陷罪于祝诅,令其自杀,元寿元年崩,合葬渭陵
建平二年,丁太后逝世。汉元帝感叹道:“《诗》中说‘谷子不同住的地方,死者却同葬一穴’。以前季武子安葬母亲,杜家墓在西阶下,我们请求将他们合葬,附葬之礼,自周朝开始兴起。孝子事亡如事存,帝太后应该起陵于恭皇园。”于是派遣大司马票骑将军王,东送葬至定陶,震撼山东。 哀帝崩逝,王莽秉政,使有司举奏丁、傅罪恶。莽以太皇太后诏皆免官爵,丁氏徙归故郡。王莽奏贬傅太后号为定陶共王母,丁太后号曰丁姬。
``` 诗句:莽复奏言:“前共王母生,僣居桂宫,皇天震怒,灾其正殿;丁姬死,葬逾制度,今火焚其椁,此天见变以告,当改如媵妾也。臣前奏请葬丁姬复故,非是。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宫,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请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 译文:王莽再次上奏说:“前共王母生了孩子,僭越地居住在桂宫里,皇天震怒,把正殿烧了;丁姬死了,葬礼超过了制度规定,现在火焚烧了她的棺材
诗句:孝元冯昭仪,平帝祖母也。元帝即位二年,以选入后宫。时父奉世为执金吾。昭仪始为长使,数月至美人,后五年就馆生男,拜为婕妤。时父奉世为右将军光禄勋,奉世长男野王为左冯翊,父子并居朝廷,议者以为器能当其位,非用女宠故也。而冯婕妤内宠与傅昭仪等。 译文: 孝元帝的冯昭仪是平帝的祖母。在元帝即位的第二年,冯昭仪被选拔进宫成为后宫之人。她的父亲奉世当时担任执金吾。冯昭仪开始担任长使
《汉书·外戚传下》是西汉史学家班固编纂的一部关于汉代皇后家族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汉宣帝时期至汉哀帝时期的一系列事件。下面对这首诗逐句解释: 1. 诗句解读: - “先未死”:指的是王氏家族中的先祖王禁尚未去世。 - “有司请诛之”:当时负责司法和监察的官员请求对王氏家族进行惩罚。 - “上不忍致法”:皇帝因为不忍心将法律加诸于他们而没有执行。 - “废为庶人”:王氏家族被废为平民
卫后日夜啼泣,思见帝,而但益户邑。宇复教令上书求至京师。会事发觉,莽杀宇,尽诛卫氏支属。卫宝女为中山王后,免后,徙合浦。唯卫后在,王莽篡国,废为家人,后岁余卒,葬孝王旁。 诗句翻译与注释 “卫后日夜啼泣,思见帝”:卫后的思念之情无法抑制,她整日哭泣,只为了再见皇帝一面。 “宇复教令上书求至京师”:宇再次尝试通过上书的方式,希望能被召到京城去见皇帝。 “会事发觉,莽杀宇”
汉书·外戚传下 解析汉室后宫权力争斗与女性命运 1. 前言 - 西汉历史背景与孝元帝简介 - 王皇后家族显赫地位 2. 人物生平 - 王皇后母亲身份及成帝母性角色 - 大司马平恩侯嘉与王氏家族关系 3. 家族荣耀 - 十名列侯与五大司马荣誉 - 王氏家族对外戚影响 4. 政治联姻意义 - 孝元帝选择王氏女配皇太子 - 王皇后家族政治地位提升作用 5. 悲剧降临 - 王氏女因霍氏之祸遭迫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