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过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用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及有{新女},而纣之灭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嫄及太任、太姒,而幽王之禽也淫褒姒。故《易》基《乾》、《坤》,《诗》首《关睢》,《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昏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末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臣,父不能得之子,况卑下乎!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成子姓矣,而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言命,盖难言之。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
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至武帝制婕妤、濩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濩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充依视千石,比左更。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五官视三百石。顺常视二百石。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有秩斗食云。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高祖吕皇后,父吕公,单父人也,好相人。高祖微时,吕公见而异之,乃以女妻高祖,生惠帝、鲁元公主。高祖为汉王,元年封吕公为临泗侯,二年立孝惠为太子。
后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太子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己,常欲废之而立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益疏。如意且立为赵王,留长安,几代太子者数。赖公卿大臣争之,及叔孙通谏,用留侯之策,得无易。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帝定天下,兄二人皆为列将,从征伐。长兄泽为周吕侯,次兄释之为建成侯
汉书 · 传 · 外戚传上
介绍
《汉书》中的“外戚传上”主要记载了自夏朝至汉代,历代王朝中皇后、妃子及公主等皇室成员的生平和与外戚的关系,展现了古代中国皇室家族对外戚的重视及其对政权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古代中国的皇帝往往通过联姻来巩固统治,而外戚作为皇帝的重要支持者之一,其地位和影响力不可小觑。这种政治联姻不仅能够扩大皇室的影响力范围,还可能带来政治上的稳定或动荡。例如,夏桀因为末喜而被推翻,殷纣因为妲己失德而被灭亡,周幽王则因褒姒的荒淫无度而遭致灭顶之灾。这些历史事实都说明了外戚在古代中国政权更迭中的重要角色。
《汉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汉书》中的“外戚传上”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了外戚们的生活和事迹,更是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反映出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和权力斗争。如班婕妤的故事,展示了一个才女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品德影响甚至改变历史进程。而赵飞燕的故事则揭示了美貌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女性如何在男性主导的权力结构中争取自身的地位。
《汉书·传·外戚传上》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古代外戚历史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人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变迁。
相关推荐
诗句原文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过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用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及有{新女},而纣之灭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嫄及太任、太姒,而幽王之禽也淫褒姒。 译文 自古以来,接受天命并继承帝业的君主,不仅仅是因为内部德行高尚,也有外戚的帮助。夏朝的兴起依靠涂山,但夏桀的放逐却依赖末喜
诗句:高祖吕皇后,父吕公,单父人也,好相人。高祖微时,吕公见而异之,乃以女妻高祖,生惠帝、鲁元公主。 译文:汉高祖刘邦的母亲吕后,父亲吕公是单县人,擅长给人看手相。在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吕公就看出了他与众不同的才能,于是将女儿嫁给了刘邦,刘邦还因此获得了两个女儿,即刘盈和刘如意。 注释:吕后(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名吕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统治者之一
《汉书·传·外戚传上》主要记载了吕太后在位期间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她的丧事处理、吕氏家族的权力扩张以及最终的政权更迭。以下是对《汉书·传·外戚传上》的逐句注释与翻译: 1. 太后发丧,哭而泣不下: - 注释:太后为皇帝去世而悲伤哭泣,但哭到伤心处却无法继续哭泣。 - 译文:太后因皇帝之死而悲伤哭泣,但悲伤之情难以抑制,泪水止不住地流下。 2. 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 - 注释
``` 孝惠张皇后 宣平侯敖尚帝姊鲁元公主,有女。 惠帝即位,吕太后欲为重亲,以公主女配帝为皇后。欲其生子,万方终无子,乃使阳为有身,取后宫美人子名之,杀其母,立所名子为太子。 惠帝崩,太子立为帝,四年,乃自知非皇后子,出言曰:“太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壮即为所为。”太后闻而患之,恐其作乱,乃幽之永巷,言帝病甚,左右莫得见。太后下诏废之,语在《高后纪》。遂幽死,更立恒山王弘为皇帝
诗句:始姬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爱,约曰:“先贵毋相忘!” 译文:薄姬年轻时,她与管夫人和赵子儿相互喜爱,她们曾立下誓言:“一旦我们其中一个人显贵了,不要忘记彼此的约定。” 赏析:此句描述了薄姬与两位女性密友之间的深厚友情。他们之间不仅有着共同的情感纽带,还有着对未来的共同期望——无论谁将来获得富贵,都不会忘记对方。这种深厚的友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它涉及到忠诚
``` 窦后亲蚤卒,葬观津。于是薄太后乃诏有司追封窦后父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比灵文园法。 解析: - 诗:诗句表达了对已故皇后的哀思与怀念,以及对其生平事迹的记述和纪念。 - 译文:薄太后下令有关部门追封窦后的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并命令清河设置两百家的园林供人居住,由长丞负责维护管理。 - 注释:这里的“薄太后”是汉文帝刘恒的母亲
诗句 1. 窦后兄长君。 2. 弟广国字少君,年四五岁时。 3. 其家不知处。传十余家至宜阳,为其主人入山作炭。 4. 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脱不死。 5. 自卜,数日当为侯。 6. 从其家之长安,闻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 7. 广国去时虽少,识其县名及姓,又尝与其姊采桑,堕,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8. 皇后言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 9. 复问其所识,曰
标题:《外戚传上》的启示 窦皇后疾,失明 - 背景介绍: 在汉朝初期,窦皇后因疾病而视力受损。她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她的政治生活和家族地位,也反映了古代医疗条件的局限性。 - 影响分析: 窦皇后的失明不仅是个人的痛苦,还可能影响了她在处理国家大事中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从而间接影响了汉朝的政治稳定。 文帝幸邯郸慎夫人、尹姬 - 事件概述: 文帝在位期间曾频繁访问赵氏姐妹,并最终立为皇后
解析: 1. 长公主与太子妃位争夺 - 背景描述:长公主嫖的女儿欲与太子为妃,但栗姬因嫉妒而阻止。景帝后宫美人皆因长公主得宠,加剧了栗姬的不满和怨恨。 - 事件发展:长公主试图将王夫人纳入后宫,王夫人同意。薄皇后被废后,长公主继续向栗姬诋毁,引发栗姬的强烈反应。 2. 栗姬的反击与矛盾升级 - 事件描述:栗姬对长公主的请求予以拒绝,并对长公主不敬,表现出明显的敌意。 - 结果影响
诗句:初,皇太后微时所为金王孙生女俗,在民间,盖讳之也。 译文:起初,皇太后年轻时与金王孙的女儿私下订过婚约,但在民间被隐瞒了这件事。 注释:金王孙 - 可能是汉武帝刘彻的外祖父,他的女儿与刘彻有亲戚关系。 诗句:武这始立,韩嫣白之。帝曰:“何为不蚤言?”乃车驾自往迎之。 译文:武帝即位后,韩嫣向武帝报告了这个秘密。武帝询问为什么没有早点告诉他,于是亲自前往迎接这位女子。 注释:武这
诗句翻译与赏析: 《汉书·外戚传上》中记载了孝武陈皇后的故事。这位皇后是长公主陈婴的女儿,曾祖父陈婴与项羽同起,后归汉为堂邑侯。陈皇后的子孙中,陈午尚长公主,生女。陈午被立为太子时,长公主有力量,取主女为妃,后来武帝即位成为天子,立为皇后。陈皇后因巫蛊之事而失宠,最终自杀身亡,国除。 诗句描述了陈皇后的家族背景和历史渊源。她的曾祖陈婴与项羽共同起义,后来归顺汉朝,被封为堂邑侯
卫长君,原名卫长子,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西汉时期著名将领卫青的兄长。作为侍中,曾随汉武帝出征匈奴,立下赫赫战功。 [17^] 卫长君,原名卫长子,河东平阳人。他是卫子夫的兄长,西汉时期著名的将领,曾为侍中,随汉武帝征战匈奴,后封为长平侯[18^]。 [20^] 卫长君,本名卫长子,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兄长,曾任侍中之职,随军出征匈奴,因军功显赫被封为长平侯。 [21^] 卫长君
诗句: 始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 译文: 起初,李夫人病情加重,皇上亲自前去探望她,李夫人蒙着被子感谢说:“我长时间生病,容貌已经毁败不堪,无法面见天子。请让我的弟弟和兄弟们来向您托付后事吧。” 注释: 1. 始初:指开始的时候。 2. 病笃:病重。 3. 临候:前往探望。 4. 蒙被谢:蒙着被子向皇帝辞别。 5.
``` 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上又自为作赋,以伤悼夫人,其辞曰: 美连娟以修嫮兮,命樔绝而不长,饰新官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惨郁郁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释舆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秋气憯以凄泪兮
乱曰:“佳侠函光,陨朱荣兮,嫉妒阘茸,将安程兮!方时隆盛,年夭伤兮,弟子增欷,洿沬怅兮。悲愁于邑,喧不可止兮。向不虚应,亦云已兮,嫶妍太息,叹稚子兮,懰栗不言,倚所恃兮。仁者不誓,岂约亲兮?既往不来,申以信兮。去彼昭昭,就冥冥兮,既下新官 ,不复故庭兮。” 译文: 乱辞描述了外戚的兴衰和宫廷生活的变迁。诗中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外戚的命运来表达作者对宫廷政治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句:钩弋婕妤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因葬云阳。 译文:钩弋婕妤跟随皇帝到甘泉宫游玩时,有一次过失被皇帝发现,因此受到责罚,最终忧郁而死。她死后,皇帝将她安葬在云阳。后来,皇帝生病,就立钩弋子为皇太子。任命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佐年幼的皇帝。第二天,皇帝去世。昭帝即位,追尊钩弋婕妤为皇太后,为她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并赐给她二千人的劳力和三千户的土地。同时,追封她的外祖父赵父为顺成侯
根据您提供的文本内容,我无法找到有关燕王自杀的直接信息。文本主要描述的是霍光及其家族与外戚的关系,以及上官桀和安因权力斗争的故事。然而,文本中确实提到了燕王因被卷入政治阴谋而自杀的情况,这一信息与您的需求相关。 1. 燕王因被卷入政治阴谋而自杀:燕王旦是汉昭帝的兄长,但由于其地位未得到确认,他感到不满并最终选择了自杀。这一事件可能与霍光、上官桀等人的政治斗争有关。 2. 霍光
卫太子史良娣,宣帝祖母。太子无妃子记载,但有长子刘进及其母姓氏称为史皇孙,史氏嫁与时年16岁的卫太子为良娣,生子刘进,号史皇孙。 译文: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有一个名叫巫蛊之祸的事件发生,导致许多无辜的人受害。其中,卫太子及史皇孙均遭此劫难,史皇孙还有一男,号皇曾孙,当时仅数月大,也因太子案系狱五年之久才得以释放。然而,他的命运却如此多舛。 赏析:
{None} {译文:宣帝的母亲王夫人,名翁须,太始年间得到史皇孙的喜爱。宣帝生下几个月后,卫太子和皇孙败亡,家人子都坐罪被杀,没有收尸的人,只有宣帝得以保全。宣帝登位后,追尊母亲为五夫人,谥曰悼后;祖母史良娣为戾后,都改葬,起园邑,长丞奉守
诗句赏析 从诗中领悟古人情感与智慧 1. 诗作背景 - 诗人生平简介 - 诗作创作时期和时代背景 - 作者与诗歌主题关系 2. 诗意解读 - 逐句解析诗中意象含义 - 分析关键词汇在诗中象征意义 - 探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思考 3. 艺术特色 - 描述诗作结构布局及韵律特点 - 分析语言表达方式及其修辞手法 - 探究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描绘传达情感 4. 文化内涵 - 探讨该诗反映古代文化价值观念
霍光夫人显欲贵其小女,道无从。明年,许皇后当娠,病。 - 霍光夫人想要让自己的小女儿显贵,但是无法实现。 - 过了一年,许皇后将要怀孕,生病。 女医淳于衍者,霍氏所爱,尝入宫侍皇后疾。 - 名叫淳于衍的女医师被霍氏家族宠爱,曾经进宫为皇后治病。 衍夫赏为掖庭户卫,谓衍:“可过辞霍夫人行,为我求安池监。” - 淳于衍的丈夫赏为掖庭户卫,对淳于衍说:“你可以通过许皇后向霍光请求担任安池监。”
许皇后(?~前74年),字君房,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女性人物。她的生平和事迹在史书中有所记载,特别是在《汉书》中的相关记载为了解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以下是对她的生平事迹的逐句释义: - 早年生活:许皇后出身于一个卑微的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了一定的教育和培养。 - 权力斗争:她在宫廷中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在与霍皇后的斗争中显示了她的智慧和手腕。 - 婚姻变迁:她最终成为了皇太子刘奭的妻子
诗句: 初,霍光及兄骠骑将军去病皆自以功伐封侯居位,宣帝以光故,封去病孙山、山弟云,皆为列侯,侯者前后四人。 译文: 在汉朝,霍光和他的哥哥骠骑将军霍去病都因为自己的功劳被封为侯爵并占据高位。由于霍光的推荐,宣帝封去了病的孙子山和弟弟山为列侯,总共有四个人。 注释: 1. 霍光(Hòu Guāng):西汉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因协助汉武帝平定内乱,巩固国家政权而闻名。 2. 骠骑将军(Piào
{"标题": "乌孙与汉朝的关系", "内容": "在《汉书·传·外戚传上》中,描述了乌孙国的君主昆弥(即王)与汉朝的复杂关系。昆弥曾向汉朝请求以公主为妻,并希望通过和亲来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盟,共同对抗匈奴的威胁。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体现了乌孙与汉朝之间的紧密联系,还反映了古代各民族通过婚姻、外交等多种手段加强政治、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传统
《汉书·外戚传上》是班固所著的一篇历史文献。该文献主要记录了西汉时期外戚家族的历史,其中特别提到了张骞出使西域后,乌孙国与大月氏的关系以及随后乌孙国的变迁。具体分析如下: 1. 张骞的外交策略和影响: - 张骞出使西域,旨在开辟通往中亚、南亚的商道,以增强汉朝与这些地区的联系。 - 乌孙本与大月氏共同占据敦煌地区,张骞的策略使得乌孙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 乌孙得以利用汉朝与匈奴的紧张关系
《汉书·外戚传上》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汉书》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记述了汉朝初年至元帝时期的皇后、公主及其亲属的事迹。以下是对原文内容的逐句翻译和注解: 1. 匈奴闻其与汉通: - 匈奴听说乌孙与汉通好的消息后,感到愤怒,准备进攻乌孙。 2. 昆莫使使献马: - 乌孙国昆莫派遣使者带着马匹来献给汉朝,希望能娶为汉公主。 3. 天子问群臣: - 汉武帝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决定是否同意这一请求。
翁归靡既立,号肥王,复尚楚主解忧,生三男两女:长男曰元贵靡;次曰万年,为莎车王;次曰大乐,为左大将;长女弟史为龟兹王绛宾妻;小女素光为若呼翕侯妻。 昭帝时,公主上书,言:“匈奴发骑田车师,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唯天子幸救之!”汉养士马,议欲击匈奴。会昭帝崩,宣帝初即位,公主及昆弥皆遣使上书,言:“匈奴复连发大兵侵兵乌孙,取车延、恶师地,收人民而去,使使谓乌孙趣持公主来,欲隔绝汉
``` 乌孙昆弥因惠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畔绝匈奴,愿聘马、骡各千匹。” 诏下公卿议,大鸿胪萧望之以为:“乌孙绝域,变故难保,不可许。” 上美乌孙新立大功,又重绝故业,遣使者至乌孙,先迎取聘。 昆弥及太子、左右大将、都尉皆遣使,凡三百余人,入汉迎取少主。 上乃以乌孙主解忧弟子相夫为公主,置官属侍御百余人,舍上林中,学乌孙言。 天子自临平乐观,会匈奴使者
{诗句:狂王复尚楚主解忧,生一男鸱靡,不与主和,又暴恶失众。 译文:狂王再次娶了楚国的女主为妻,生了一男孩,但这个男孩性情暴躁、残忍,无法与女主和睦相处。他行为暴虐无道,失去了众人的支持。 关键词解释:狂王:指汉朝的一位外戚王侯。尚:娶的意思。楚主:指楚国的女主。解忧:指消除忧愁,可能是指解除某种困扰或忧虑。鸱靡:一种动物的名字,这里比喻性格恶劣的人。 赏析
诗句 初,楚主侍者冯嫽能史书,习事,尝持汉书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为乌孙右大将妻,右大将与乌就屠相爱,都护郑吉使冯夫人说乌就屠,以汉兵方出,必见灭,不如降。乌就屠恐,曰:“愿得小号。”宣帝征冯夫人,自问状。遣谒者竺次、期门甘延寿为副,送冯夫人。冯夫人锦车持节,诏乌就屠诣长罗侯赤谷城,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皆赐印绶。破羌将军不出塞还。后乌就屠不尽归诸翕侯民众
以下是对《汉书》中相关段落的逐句翻译和注解: 1. 诗句:“元贵靡子星靡代为大昆弥” - 译文:元贵靡的儿子星靡代理了大昆弥的职务。 - 注释:元贵靡是乌孙的昆弥,星靡是他的儿子。“代为”表示代理或暂时接替。 2. 诗句:“弱,冯夫人上书,愿使乌孙镇抚星靡” - 译文:星靡年纪幼小,冯夫人上书请求宣帝派遣使者出使乌孙去辅佐星靡。 - 注释:星靡年幼,可能无法独立处理国家事务
汉·外戚传上 会宗以翕侯难栖杀末振将,虽不指为汉,合于讨贼,奏以为坚守都尉。责大禄、大吏、大监以雌栗靡见杀状,夺金印紫绶,更与铜墨云。末振将弟卑爰疐本共谋杀大昆弥,将众八万余口北附康居,谋欲借兵兼并两昆弥。两昆弥畏之,亲倚都护。 哀帝元寿二年,大昆弥伊秩靡与单于并入朝,汉以为荣。至元始中,卑爰疐杀乌日领以自效,汉封为归义侯。两昆弥皆弱,卑爰疐侵陵,都护孙建袭杀之。自乌孙分立两昆弥后,汉用忧劳
温宿国 1. 地理位置与人口 - 地理位置:温宿国位于丝绸之路上,距离长安约8,350公里。 - 人口规模:温宿国有2,200户家庭,大约840口人。 2. 军事力量 - 兵力数量:温宿国拥有1,500名士兵,这是该国重要的军事力量。 - 兵种结构:虽然具体的兵种未详,但温宿国的军事力量足以保护其领土和人民的安全。 3. 政治中心 - 王城:国王居住在温宿城,这是该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诗句翻译及注释 ```markdown 渠梨,城都尉一人,户百三十,口千四百八十,胜兵百五十人。东北与尉犁、东南与且末、南与精绝接。西有河,至龟兹五百八十里。 渠梨城由一位城都尉领导,共有100多户和1480人,拥有150名常备士兵。该城位于中国的东北方向,分别与尉犁、东南的且末以及南部的精绝接壤。向西是黄河,到龟兹的距离为580里。 ``` 注释: - “渠梨”,地名,可能是今天的新疆地区
诗句: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 译文:先前有官员上奏,想要增加百姓赋税三十亿资助边防作战,这样做是为了加重贫困、弱小和孤独之人的负担。而现在又请求派遣士兵去田轮台屯田,以供给军需。 注释:有司,指朝廷中负责某项事务的部门。益,增加或补助。边用,指边疆地区的军事需要。遣卒,派遣士兵。田,这里指屯田,即在边远地区开荒种地,以解决军粮问题。 赏析
诗句译文: 1. 《汉书·外戚传上》原文: 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 2. 诗词赏析: - 这首诗描述了汉朝初年皇帝母亲和祖母的尊荣地位,以及她们在皇宫中的地位。诗中提到“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反映了当时皇室成员间的等级和婚姻关系。 - 诗中的“因秦之称号”可能指的是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一些称号和制度
诗句: 1. 宣帝时,长罗侯常惠使乌孙还,便宜发诸国兵,合五万人攻龟兹 2. 译文:在汉朝宣帝时期,长罗侯常惠派遣乌孙使者返回,因有紧急情况需要调动各附属国的军队,共计五万人攻打龟兹。龟兹国王为了表达对汉朝的支持和感激,请求汉朝将先前杀害汉朝校尉赖丹的人交给他处理。 3. 注释:这首诗描述了汉朝与西域国家的互动关系,特别是与长罗侯常惠有关的事件。诗歌通过简洁的措辞反映了当时的政治
东通尉犁六百五十里 尉犁国,王国治所设在尉犁城,距离长安大约六千七百五十里。国家户数为一千二百户,人口九千六百人,拥有军队两千人。尉犁设有尉犁侯、安世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君各一人,翻译长二人。该国向西通往都护的治所三百里,向南与鄯善、且末相接。 危须国,王国治所设在危须城,距离长安大约七千二百九十里。国家户数为七百户,人口四千九百人,拥有军队二千人。危须设有击胡侯、击胡都尉、左右将
``` 乌贪訾离国,王治于娄谷,去长安万三百三十里。户四十一,口二百三十一,胜兵五十七人。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东与单桓、南与且弥、西与乌孙接。 卑陆国,王治天山东乾当国,去长安八千六百八十里。户二百二十七,口千三百八十七,胜兵四百二十二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译长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二百八十七里。 卑陆后国,王治番渠类谷,去长安八千七百一十里。户四百六十二,口千一百三十七
单桓国,王治单桓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七十里。户二十七,口百九十四,胜兵四十五人。辅国侯、将、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 蒲类国,王治天山西疏榆谷,去长安八千三百六十里。户三百二十五,口二千三十二,胜兵七百九十九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三百八十七里。 蒲类后国,王去长安八千六百三十国。户百,口千七十,胜兵三百三十四人,辅国侯、将、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 西且弥国
《汉书·外戚传上》记载了汉代几位重要外戚的历史,包括劫国、狐胡国、山国和车师前国。这些国家各自有着独特的地理和政治背景,下面将逐一解读这些国家的特点: 1. 劫国:这个王国位于天山东部的丹渠谷,距离长安大约八千五百七十里。据记载,该地的户数为九十九,口五百,拥有胜兵一百一十五人。辅国侯和都尉各一人,辅国侯、都尉和译长各有一名。西南方向至都护治所的距离约为千四百八十七里。 2. 狐胡国
《汉书·车师后城国传》记载了关于车师后国、车师都尉国、车师后城长国的相关详细信息,详细内容如下: 1. 车师后国 - 地理位置:车师后国位于车师后部,距离汉朝的首都长安约有八千九百多里的距离。这个区域在古代是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通过天山山脉与南疆相连接。 - 人口和经济状况:据记载,车师后国的户数为一百五十四户,人口约为九百六十口,拥有二百二十六名士兵。尽管数字不大
地节二年,汉朝派出侍郎郑吉、校尉司马憙率领囚犯改造的农民田渠犁,积谷,准备进攻车师。到了秋天收获后,郑吉、司马憙发动城郭诸国兵万余人,自与所带田士千五百人共同攻打车师,攻破交河城。王尚在北石城中,未能攻克,会军中粮食耗尽,郑吉等人将要撤军,返回渠犁。秋收完毕后又发兵攻打车师王于石城。王闻汉朝兵且至,向北逃奔匈奴求救;匈奴未为发兵。王回来,与贵人苏犹商议欲投降汉,恐不被信任。苏犹教王击匈奴边小蒲类
车师王之走乌孙也,乌孙留不遣,遣使上书,愿留车师王,备国有急,可从西道以击匈奴。汉许之。于是汉召故车师太子军宿在焉耆者,立以为王,尽徙车师国民令居渠犁,遂以车师故地与匈奴。车师王得近汉田官,与匈奴绝,亦安乐亲汉。后汉使侍郎殷广德责乌孙,求车师王乌贵,将诣阙,赐第与其妻子居。是岁,元康四年也。 车师王之走乌孙也,乌孙留不遣,遣使上书:愿留车师王,备国有急,可从西道以击匈奴。汉许之。
诗句: 又去胡来王唐兜,国比大种赤水羌,数相冠,不胜,告急都护。 译文: 又派使者去了,去的人名为唐兜,他的国家和大种赤水羌相邻,多次争斗,都未能取胜,向西域都护报告了情况。西域都护只是敷衍塞责,没有及时救援。唐兜十分焦急,就向东面守卫玉门关。玉门关不肯接纳他们,就把妻子儿女和一千余人逃到匈奴。匈奴接受了他们,并且派遣使臣上书奏报。这时新都侯王莽执政,派遣中郎将王昌等人出使匈奴
诗句:是时,王莽易单于玺,单于恨怒,遂受狐兰支降,遣兵与共冠击车师,杀后城长,伤都护司马,及狐兰兵复还入匈奴。 译文:这时,王莽更换了单于的印章,单于心中怨恨愤怒,于是接受了狐兰支的投降,派遣士兵和共冠一起攻打车师,杀死了车师的后城长官,伤害了都护司马,以及狐兰的军队又回到匈奴。 注释: - 是时:这时。 - 莽易单于玺:王莽更换了单于的印章。 - 单于恨怒:单于心中怨恨愤怒。 -
《汉书·传·外戚传上》是西汉时期的历史文献,主要记载了汉元帝时期的外戚势力及其对汉朝政治的影响。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天凤三年(公元前9年),王莽派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率领戊己校尉出使西域。各国都出来迎接他们,并送兵谷以示友好。然而,焉耆国却假装投降,实际上却集结军队防备。王骏等人带领莎车、龟慈的军队共七千余人,分几路进入焉耆国。焉耆国伏兵在要害处拦截,同时,姑墨、尉犁
诗句: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过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译文:自古以来,那些创建基业的帝王以及继承皇位遵循先王成法的君主,并非衹凭自己美好的德行,也与外戚的帮助分不开。 注释:涂山:古代地名,这里指的是夏朝的兴起。末喜:指末喜皇后,夏桀的妻子,因宠信她而荒淫无道导致国家灭亡。有娀、有新女:商朝的兴起,殷商祖先在有娀氏和有娀氏的女儿(即妲己)的帮助下建立国家。姜嫄、太任、太姒
诗句:盛德在我,无取于彼。 译文:汉朝拥有强大的国家力量和高尚的品德,没有必要向外国求助,因此自建武以来,西域诸国纷纷归附汉朝,希望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关键词解释: - 盛德:指汉朝的高尚品德和强大实力。 - 我:指汉朝。 - 彼:指外国或西域诸国。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汉朝的自信和骄傲,认为汉朝的德行足以征服其他国家,无需向他国求助。这种思想体现了汉朝对自身实力的信心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