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
介绍
《立秋》是当代作家杜阳林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立秋》作为一部反映社会巨变和个体奋斗的力作,不仅展示了主人公凌云青的个人成长历程,也描绘了中国城乡社会在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迁。小说通过细腻的人物塑造和生动的情节设计,让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时代脉搏下的人性光辉和社会进步的力量。
注解
题注:《初学记·卷三》、《诗纪·卷一百一》俱作南朝陈 诗,《全唐诗·卷四百六十八》收作 刘言史诗
相关推荐
立秋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注释: 1. 兹晨:这个清晨。 2. 戒流火:古人以火为信物,立秋后要“戒”去夏天的残火(指夏历七月的残火)。 3. 商飙:指秋风。 4. 早已:表示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 5. 云天:天空。 6. 收夏色:收敛夏色的余晖。 7. 木叶:树叶。 8. 动秋声:使秋天的声音传遍大地。 赏析: 《立秋》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五言律诗
立秋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 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已费清晨谒,那成长者谋。 解衣开北户,高枕对南楼。 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 礼宽心有适,节爽病微瘳。 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 【注释】 1. 山云行绝塞:山云在天边行走,消失在塞外。 2. 大火复西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 3. 飞雨动华屋:大雨如注,淋湿了华丽的房屋。 4. 穷途愧知己:在困境中感到惭愧
立秋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注释: 1.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乳鸦的叫声在消散后,玉屏风显得空旷,我躺在枕头上感受到一股新的凉意,推开窗户,一阵秋风迎面吹来。 2.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我从梦中醒来,四处寻找那秋天的声音,却找不到它的踪迹。只有满地的梧桐树叶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明亮。这里的“秋声”指的是秋天的声音,如落叶、鸟鸣等
立秋 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清。 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注释: 1. 寻诗:寻找诗歌。 2. 藕香:指荷花的香味。 3. 水风:指水面和微风。 4. 一凉:突然变凉。 5. 诗难做:觉得写诗很难。 6. 付与:交给、让给。 赏析: 这是一首立秋时节的诗,描述了诗人在立秋这一天独自行走在秋天的田野上,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他闻到了荷花的香味和水的清凉,感受到了秋风的清爽。然而
【注释】 1.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秋季的开始,时间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 2. 星光如月映长空:星星像明亮的月亮一样照耀着广阔的天空。 3. 惊起愁眠夜向中:夜深人静的时候,星星的光芒惊动了人的美梦,使人难以入睡。 4. 残暑不妨欺枕簟:虽然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但夜晚仍有余热使枕头和席子变得湿润。 5. 隔窗鸣叶是西风:窗外传来的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似乎是来自西边的秋风。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李复光,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节物催吾老” - 关键词:节物、催、吾、老 - 注释:“节物”即节气和节日,这里指立秋这个节气;“吾”指的是作者自己;“催吾老”意味着节气催促人衰老。这一句表达了立秋时节自然变化带来的时间流逝感和对自身衰老的感叹。 - 赏析:通过立秋这个节气,诗人感受到时光飞逝,自己也逐渐变老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西风吹绉碧纱衣 - 关键词:「绉」 - 注释:形容衣物因为风的吹拂而产生褶皱。 - 赏析:这句描绘了秋风轻拂时,女子所穿的碧色纱衣因风吹而出现细微的皱纹,增添了一丝生动和动态美。 2. 金井梧桐昨夜飞 - 关键词:「金井」「梧桐」 - 注释:指的是井边的金黄梧桐树。 - 赏析:诗人通过「昨夜飞」这一形象的表达,描绘了秋日夜晚金黄的梧桐叶随风飘落的景象
【注释】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秋季的开始。 昨日午时秋:昨天中午时分是秋天。 西风夜转头:秋风在夜里吹来。 吹来溪外雨:风吹来了溪边的雨声。 藏却树间楼:树叶被风吹得遮住了树间的楼阁。 暝带栖鸦色:傍晚时分,乌鸦的颜色变得深沉。 凉催客燕愁:天气变凉,燕子也飞回了自己的巢中,让人感到忧愁。 一樽吟未了:我一个人喝酒吟诗还没有结束。 衰鬓早飕飕:我的头发已经稀疏,像风吹过一样发痒。 【赏析】
立秋 碧树萧萧凉气回,一年怀抱此时开。 槿花篱下占秋事,早有牵牛上竹来。 注释: 1. 碧树萧萧凉气回:描述秋天的树木在凉爽的风中摇曳,呈现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美。"萧萧"形容树叶随风飘落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凉气回"则传达了秋天特有的清凉感觉,让人感到舒适。 2. 一年怀抱此时开:这里的"怀抱"可能是指大自然的怀抱,暗示着一年中的这个时节,大自然开始展现其美丽的一面
【注释】: 清苕:即“清苕菜”,一种蔬菜,也作“莼菜”。 秋:指立秋。 试秋:试尝秋天的滋味。 练光:指清澈如洗的水面。浮:浮动。 雨褪荷花瘦:雨后荷花颜色变淡,荷花因雨水而显得更加娇小瘦弱。 风生蓼叶愁:风吹过蓼叶,使叶子摇曳生姿,似乎在为荷花的枯萎而感到悲伤。 一声离岸橹:船桨划开水面时发出的声音。 几个入城舟:指几只进城的船只。 惆怅田鸟响:听到田间鸟儿的啼叫声而感到凄凉。关心卒岁忧
【译文】: 斗杓(古代计时工具,形状像勺子)忽又指引西楼,我独何以滞留此地? 多事心情人转老,荒城风雨夜争秋。 一蓑屡费渔樵梦,杯酒难湔宇宙愁。 好趁微凉便归去,豆花篱落荻花洲。 【注释】: 1.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 2. 斗杓:指北斗星的勺柄指向西。 3. 此:指作者自己。 4. 滞留:停留。 5. 转:反而。 6. 屡:多次。 7. 宇宙:这里指天地、世界、乾坤等。 8. 篱落:竹篱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立秋》。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译文: 立秋时节,暑气似乎已经消散,仿佛听到了天庭颁布德音。一凉欢喜万人心,人们欢欣鼓舞,期待凉爽的到来。虽然梧桐尚未落叶,但蟋蟀已经开始吟唱。初夜的银河在牛郎织女星旁流淌,清晨红日的尾巴与觜宿之星相会。朝廷想要寻找玄真子,他在蟹舍和渔蓑中度过烟雨蒙蒙的日子。 2. 注释: - 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
【注释】 1.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秋季开始。 2. 京洛:指京都洛阳和洛水一带。风尘:尘土飞扬。竟:竟然,居然。 3. 送迎:指官员之间互相往来。上敝貂裘:穿上破破烂烂的皮衣。上:向上。敝:破旧。 4. 萧条:形容荒凉、冷落。人物:指人世间的人或事。 5. 惨澹:暗淡不明的样子。乾坤:天地。又入秋:秋天又一次来临。 6. 敕使:皇帝的命令使者。经年:经过一年。北海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立秋》。全诗共八句,每四句为一组。下面是对这组诗歌的逐句解释: 第一组:日月如川流,去矣不复回。 - 注释: “川流”比喻日月运行不息,如同水流一样自然而连续。“去矣不复回”表达了岁月无情,时间不会倒流,一去不复还的意思。 - 赏析: 通过对比自然界的日月流转和人生的短暂,表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第二组:万物各有营,荣悴更相催。 - 注释: “营”指经营、努力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然后依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结合整首诗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本诗前四句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离别时的伤感。首句点明时间,写出了立秋时节的时令特点,此时正值深秋,故用“别家园”来表现;“莫怪”是说你不要奇怪,不要见秋风便伤心流泪。第二句点明地点,写自己离开故乡后的心情
诗中“千山当落日,一叶又惊秋。”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萧瑟的山水画面。千山万壑间,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千山之上,显得庄严而又壮阔。一树叶子的飘落,又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到来,带来了一丝寒意和萧索之感。这句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也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转、生命更迭的感慨。 接下来的“未解相如病,犹增宋玉愁。”则是对古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和宋玉的提及,他们的作品常常带有深沉的情感和忧郁的情绪
解析与译文: 1. 诗句解读: - 冉冉光阴逝水流:岁月如流水般慢慢流逝,暗示时间的迅速消逝。 - 斗梢明夜转清秋:随着北斗星指向斗宿的梢头,夜晚变得清爽宜人。 - 乾坤已觉炎威退:整个宇宙都感受到夏日炎热的消退,可能预示着秋季的到来。 - 枕簟应知爽气浮:枕头和席子应当能感受到清新凉爽的空气。 - 出塞飞鸿离北汉:秋天时,大雁会离开北方的边塞。 - 辞巢语燕过南楼:燕子从它们的巢中飞出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两句写诗人在酷暑中度日如年,盼望着秋风吹来;三、四句写秋风渐至,暑气渐减;五、六句写自己虽然身在南方,但心中却有“宋玉”之痛,搔首不已,愁闷难解。 【答案】 示例: ①译文:长期受热浪煎熬,喜听报早的秋声。 斗柄指向东方,大火星西流,预示秋天已到。 扇子该弃置一旁,我尚未像南冠那样被拘押。 思念之情犹如宋代宋玉,不禁搔首而发愁。 ②注释:①班扇:指古代的一种扇子。
【注释】 1. 六月望:即农历六月初四,这一天是传统的节气之一立秋。 2. 秋风:秋风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来表达秋天的气息。 3. 金井:井名,用金属制成的井,象征富贵。 4. 桐:指梧桐树,常在秋季飘落黄叶。 5. 便觉人间有凉意:感觉空气中的凉爽。 6. 三更月:夜晚三更时,月亮明亮。 7. 绛河:一条黄河的支流,因河水呈绛红色而得名。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立秋时节的诗
【注释】 仲宣楼:王粲的楼,在今湖北襄阳市。 荏苒(rěn rǎn):形容岁月易逝。 乡山:指故乡的山川。 风雨:比喻战乱。 【赏析】 《立秋》一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诗的前两句以写景起兴,后两句则以写意收结。全诗通过描绘家乡山水和战乱之景,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句“烟云黯惨仲宣楼”,用典,“仲宣”即王粲,字仲宣,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曾在荆州作《登楼赋》,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
【注释】 1. 夜半:深夜。西风入:西风阵阵吹来。晋楼,晋代诗人阮籍的居所,这里指晋代诗人的住所。 2. 蝉声:蝉的鸣叫声。秋响:秋意的声音。 3. 萤火:萤火虫的光。流:流动,飘逝。 4. 张翰:三国时吴人张翰,因见秋风起而思故乡之鲈鱼脍,弃官归乡。 5. 能禁宋玉愁:能忍受得了宋玉的愁苦(宋玉《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句,有感于秋天萧瑟凄清,故称之)。 6. 年华:光阴,岁月。沧洲
【注释】 ①一叶:泛指秋末的树叶。 ②六月:指农历六月,即立夏后的第一个月,此时已是深秋时节。 ③火西流:火,太阳的代称;西,方位词,向西。流,水流,这里喻指太阳落山。 ④轻烟暝:轻,形容烟雾很淡。暝,天色将黑未黑之时。 ⑤邻砧:临近村寨的捣衣石。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深秋季节的诗。首句写初立秋时的景象;次句写夜来雨势很大,水声如雷;第三句写夕阳映照在轻烟中,天已昏黄,诗人卧听邻家捣衣的声音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全面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要求,仔细辨析正误,看是否符合题意。 此题中,“黯淡悲吟坐,墙蕉过午阴。好怀常念友,独客易闻砧。残月催钟上,孤萤鉴烛深。振衣中夜立,虫语亦关心”,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怀。 首先看第一句:“黯淡悲吟坐”中的“黯淡”、“悲吟”写出了作者心境的凄凉
诗句逐句释义 1. 谁云护似酒,果未足忘忧 - 此句表达了一种情感,即即使有像酒一样的物质享受(护似酒)也不能忘记忧愁或烦恼(未足忘忧)。"谁云"是疑问语气词,表示对某种观点的质疑。 2. 家累多猿鹤,荒垞让橘洲 - 这里提到的“家累”,可能是指家中的琐碎事务和责任,而“猿鹤”和“橘洲”则可能代表了自然景观和宁静的环境,与之前提到的忧虑形成了鲜明对比。 3. 贫元无可傲,愁更不宜秋 -
【注释】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 南楼:指设在南方的楼,即高耸于南方的建筑。 宝鸭香消:指炉中烧着的香料已燃尽。 沉火冷:指炉中的火已灭。 侍儿:侍女。 空候:空房,指无人居住的房间。 【赏析】 此诗描写了一幅“立秋”时节的图景:秋风瑟瑟,雨水潇潇,诗人在南楼中独自品茗、赏雨,感受着初秋的凉意。然而,这美好的时光却无人相伴,只有侍儿在空房之中,默默无语地整理着房间
立秋 苦积连旬雨,况惊一叶秋。 乱云低复合,大火暗潜流。 商意回蘋末,笳声到枕头。 宁须感摇落,不断是边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首句“苦积连旬雨”,形容连续的大雨让农民们感到苦恼;第二句“况惊一叶秋”则表达了看到一片落叶而引发的伤感。第三句“乱云低复合”,用乱云低垂来比喻秋天的萧瑟氛围;第四句“大火暗潜流”则用大火的流动来形容秋天的生机勃勃。第五句“商意回蘋末”
【注释】 ①白帝:指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瞿塘峡口,为古代入蜀的要塞。唐天宝初,玄宗曾在这里驻跸(qī 停留)。严金驾:指严冬,因为冬天太阳偏北,所以用“金”来形容太阳,这里指秋天的白帝城。紫微:即紫宫,皇帝所居之宫殿。②德惟宣湛露,令即屏炎辉;意思是说只有德行高洁的君主才能使天下万物沐浴甘露,而昏君则只会使万物蒙受酷热的煎熬。③乍惊青梧落,将催赤雁飞;青梧:即青梧山,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南
立秋 刀尺新裁白苎轻,寂静山馆早凉生。 云窥林外双鸿影,虫识阶前落叶声。 九塞羽书初告急,六宫纨扇几含情。 总知秋色江湖好,为买鲈鱼压酒铛。 注释: - 《立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 - “刀尺新裁白苎轻”,意思是用新磨好的刀和尺子裁剪白苎布,使其更轻薄。这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新的立秋景象。 - “寂寥山馆早凉生”,描绘了山馆中的寂静与早晨的清凉
立秋 万里秋生督亢亭,暮蝉寒叶岂堪听。 愁来自厌屠龙技,老去谁怜相马经。 塞上风烟高太白,雨中山色落空青。 衔杯漫遣萧条意,不谓人间忌独醒。 注释: 1. 万里秋生督亢亭,暮蝉寒叶岂堪听。 译文:秋天的景色已经遍布万里,在督亢亭(位于今北京附近)观赏着黄昏时分的蝉鸣和寒冷的树叶,实在是难以忍受。 2. 愁来自厌屠龙技,老去谁怜相马经。 译文:我的忧愁来自于对屠龙技艺的厌倦,到了老年
立秋 造化妙生息,贞元互为机。 坐见夏木林,忽有秋叶飞。 新凉化炎歊,此意亦已微。 谁令西南风,飕飕度窗扉。 穷士悲物变,哲人贵知几。 仰观斗柄移,叹息声未希。 注释: 1. 造化:天地自然的创造和运行。 2. 妙生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3. 贞元:指天地之间的阴阳平衡状态。 4. 互为机:相互影响。 5. 坐见:静静地看着。 6. 夏木林:夏天的树木。 7. 秋叶飞:秋天树叶飘落的景象。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诗歌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解答时,要抓住诗中的重点诗句,比如“立秋”句点明时间,“刈稻苦深雨,立秋期稍晴”写农民在深秋时节的艰难生活;“鱼鳖新登市,江田旧失耕”写市场上的鱼鳖和稻田都遭受了旱灾的影响;“两年仍雨旱,一饭愧香粳”写连年天旱,粮食短缺,诗人自叹惭愧无粮可煮成饭充饥。 【答案】 译文: 深秋时节
【注释】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8月7日、8日或9日。 茅屋:简陋房屋。秋风已满林,落叶满地,秋风瑟瑟,一片凄凉景象。 老怀却忆少年吟:年岁渐长,回首当年少年时代,仍常在心中怀念着那些美好时光。 丈夫壮志今何似:如今丈夫已经年老,壮志不再,与年轻时相比,有何相似之处? 空感平生灯火心:心中充满空虚,只有那曾经陪伴自己度过漫长岁月的灯火,依然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赏析:这首诗以“立秋”为题
诗句释义: 1. "秋虽不自言,举世晓其至。" 这句诗表达了秋天的来临并不是由它自己宣布的,而是通过自然界其他的变化来被人们所察觉。秋天的到来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任何人去刻意宣告。 2. "今当与秋期,风日宜有异。" 在这里,诗人表达了他愿意在秋天到来之时,与自然同步,感受季节的变迁。他认为秋天的风和日应该带来一些与众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秋天独有的,值得人们去体验和享受。 3.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立秋时节的所感所悟。下面是逐句释义及赏析: 1. 梦回孤枕一蝉鸣,林影参差夕照横。 -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蝉鸣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林影参差,形容树叶的影子参差不齐,形成一种朦胧的美。夕照横,夕阳斜照在树梢上,形成一幅美丽的景象。 2. 愁似乱丝纷莫理,秋先落叶到无声。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无奈。如同乱丝一般纷扰
【注释】: 不待庭梧下,森然色欲秋。 天遥孤鹭接,海入乱蝉流。 林气凉吹野,风声危倚楼。 明当出郭去,溉种省民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立秋日所作。首联写景,以梧桐树的枝叶未落、颜色深绿来衬托秋天的到来;颈联写风,以秋风的凉意和高高的楼阁为衬,突出了秋意之浓;尾联写人,诗人要外出治蝗,为民除害,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全诗语言简练,用字准确,意境优美,耐人寻味
解析 第1句 解释与赏析: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炎热的夏天结束,凉爽的秋天开始。在中国文化中,“立秋”通常预示着天气转凉,农作物需要更多的照顾。这句诗以“晚树秋蝉最有情”起头,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景图,其中“晚树”暗示着日落时分,而“秋蝉”则是秋天的典型象征,它们在枝头鸣叫,显得尤为动人。通过“最有情”这一描述词,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中这短暂季节里美好时刻的珍视。 第2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及诗人抒发的情感,并重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此诗首句“绿树垂堤映水流”描写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绿树掩映着长堤,水色与堤上绿树相映;第二句“一天阴雨报新秋”,天气阴暗,秋意渐浓。三
立秋 《立秋》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二句写草木摇落,天地清爽;三、四句写暑气消歇,砧杵声动,节序转换;五六句写叶不随风坠落,虫应节而鸣;末两句写庭院晚凉,新月明净。整首诗语言凝炼,意境清幽,富有情致。 注释: 1. 草木欲摇落:草木将要凋零。摇落:摇落,凋落。 2. 翛然天地清:洒脱自然,天地清明。翛然,洒脱的样子。 3. 林塘消暑气:山林水塘消散夏季的炎热。 4.
诗句解释 1 一夕得秋气,商声飒几回:一夜之间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商声(古代音乐术语,类似现在的音乐节拍或旋律)在耳边回响了几回。 2. 西风不可触:西风无法触及,形容西风来得猛烈、迅速。 3. 千籁万山来:各种声音汇聚,如同万山从四面八方传来。 4. 百感起遥集:各种情感在心中遥远地聚集。 5. 流年惊暗催:时间像流水一样快速流逝,让人感到惊讶和恐惧。 6. 井梧何太急,飞叶上平台
【注释】 “几阵疏疏雨”:几场细雨。疏疏:稀疏、稀落的样子。 “残荷尚发香”:荷花凋谢了,但散发香气。残荷:指已凋谢的荷花。 “秋衫天与健”:秋天的衣衫显得更加健康。秋衫:指穿着秋天的衣服。天与:自然的赋予。 “午榻竹先凉”:中午的躺椅竹子先感到凉爽。午榻:中午休息的地方。凉:感到凉爽舒适。 “露洗明河白,云衔落日黄”:清露洗涤着明亮的河水,使之变白;云彩萦绕着落日,使它显得黄色。
【注释】 ①立秋:古代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此时白昼时间逐渐缩短,夜晚时间逐渐增长。 ②郁热:指天气炎热。不知:不知晓、不了解。 ③欣然:高兴的样子。已至:到了。 ④残暑:指夏末的余暑。肆虐:肆意妄为。 ⑤时哉:及时。逝:去。 ⑥嗟兹:叹词。秀实:指果实。秀,花果之总称。华容:美丽的容颜,这里指果实的颜色。俄见弃:不久就会丢弃。 ⑦耿耿:明亮的样子。天意:上天的意志。 ⑧老夫
【注释】 1.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 2. 客子:旅居他乡的客人。 3. 乱世:指动乱的社会。 4. 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市中区,唐代属戎州,故址在今四川乐山市市中区。 5. 萍梗:浮萍、芦苇等水生植物。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6. 松楸(qiū):松树和楸树,均为古代陵墓前的树木。这里代指墓地。 7. 乡里:家乡。 【译文】 初秋时节,梧桐叶飘零,西风吹过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情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分析诗作的情感。“立秋”即秋季的开始,“梧”是“梧桐树”的意思,“飘一叶送秋声”句中的“梧”指“梧桐树”;“木叶”指树叶;“寒砧”,古代在秋天,人们把捣衣石放在院子里或门前,以驱除不祥之气。这里指代的是秋日的砧杵声。 【答案】 译文
诗句释义: 1. 客燕呢喃恋故巢:燕子飞回故巢,发出低吟声。 2. 已探秋色在西郊:秋天的气息已经弥漫到西郊区。 3. 清晨蝉韵随云逸:清晨的蝉鸣声随风飘荡。 4. 昨夜砧声带月敲:昨晚的砧石声伴随着月光敲击。 译文: 燕子归来,低语着对旧巢的眷恋,已经感受到了秋色的来临。清晨时分,那清脆的蝉鸣声随着云彩飘散,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昨晚那悠扬的砧声,似乎在月光下敲打出一种独特的节奏。 赏析: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半年分节序,两月度炎曦。 - 注释: 半年时间划分季节的界限,两个月内经历炎热的夏季。 - 译文: 经过一个半的时间,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四季的更迭,从炎热的夏天到凉爽的秋天。 2. 天到凉生候,人如病起时。 - 注释: 随着天气转凉,人们感觉不适开始生病。 - 译文: 随着气温的变化,人们开始感觉到身体的不适和疾病的侵袭。 3. 斩藤苏老树,引蔓上枯篱。 - 注释:
这首诗是立秋时的感怀之作,通顺流畅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感受。 首句“通闰立秋早”,指的是立秋这个节气来得特别早。这句诗通过“通闰”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于季节变化的认识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接下来的句子“况在深山中”,则描绘了诗人身处深山之中,远离尘嚣,能够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这里运用了“深山中”这样的词语,形象地勾勒出深山的环境,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向往。
【解析】 此诗为“七绝”,全诗四联,前二联写秋令已至;后二联写秋风、晚荞。 第一联:“闰后节常早”:立秋在农历七月中,但因节气是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所以,立秋之后便很快进入秋季,这是由于我国古代历法上的原因。 第二联:“金行先十日,火德已西流”:这两句是说,五行中,“金”主西方,“火”主南方,“金”在西方开始生旺,而“火”在南方已经消退,说明立秋时节正是金气渐盛而火气消退之时。 第三联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赏析。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和思想情感来分析诗歌表达效果及语言特色,最后点明主旨即可。本题是一道诗歌的默写与鉴赏,解答这类题目要理清思路、看清要求,然后抓住关键词,再结合语境进行作答。“立秋有常谚,难遇雨而晴”,“立秋”指的是秋季的开始;“谚”指民间流传的谚语;“难遇雨而晴”意思是说在秋天很少有下雨天气,多是晴朗的天气。“正值洗车应
【注释】 1. 婪尾炽馀炎:残余的热量。 2. 西南风拂檐:西南风吹拂在房檐上。 3. 燠蒸顿避席:炎热的空气使人不得不离开座位。 4. 飒爽欲侵帘:凉爽的气息逼近帘子。 5. 又见金秋到:秋天又一次来到。 6. 那嫌星鬓添:哪会担心星星的白发增加。 7. 晚来微雨过:傍晚时有细雨过去。 8. 最喜协农占:最喜欢和农民一起占卜天气。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诗人在立秋时节,看到秋风、雨水
【释义】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暑去凉来,标志着秋天的开始。代谢无停晷:新陈代谢不停歇,时间不断前进。天行又报金:天象变化,预报着金色的秋季到来。有风已觉爽:有了风,感到凉爽。不雨却忧霖:不下雨反而担心雨水过多。荷露泥浓气:荷叶上的露水和污泥中的浊气。树蝉流响音:树上的蝉在鸣叫。评量人与物,一例向秋心:评价人和物,都归结到对秋天的感受。 【译文】 新陈代谢不停歇,时间不断前进。
【注释】 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七月金行入”:指立秋是农历七月。“金行”是指秋季属金的五行之气。“今年秋信迟”:表示今年的秋季来得较晚。“流阴那肯驻”,指太阳的光线不肯停留。“素节又如斯”,指白露时节已经到来。“德雨飘还霁”:指甘霖降临。“绪风爽乍吹”,指秋风刚一吹来,天气转凉。“对时谨平秩,恭已奉无私”,意即当政者要谨慎对待各种事务,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