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手天台,移心雁宕,贪奇赏。
泉发虹明,峰开指列,不谓巨灵遗掌。
问龙珠,是何处飞来,投空摇扬。
或散漫如珠,萦若雾,挟雷争响。
谁见远落飞崖,分趋藏壑,山力雄知元气养。
闲亦随风,盘旋作态,总吹去、犹连百丈。
当年记,身到匡庐见皆妄。
叹长往。
拚今生、为伊梦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中“问龙珠,是何处飞来”,问的是龙珠从何而来,所以关键词“飞”;“或散漫如珠,萦若雾,挟雷争响”写龙珠的形状和声音,所以关键词“散”,“萦”“挟”都表现了龙珠的动感;“谁见远落飞崖,分趋藏壑,山力雄知元气养”写的是龙珠落入山谷的情景,所以关键词“落” “藏” “雄” “养”;“闲亦随风,盘旋作态,总吹去、犹连百丈”描述龙珠随风旋转,最后被风吹走的场景,所以关键词“随”“旋”“吹”。赏析:

首句起势不凡。诗人来到天台山,便有超凡脱俗之想,心向雁宕,意欲游目骋怀,于是一睹那龙湫之奇。“入手天台”,即登山观瀑。

次句点明所到之处为雁宕。

三四句写龙潭瀑布。

“泉发虹明,峰开指列”,描写瀑布水声如雷、水色似虹的景象。“不谓巨灵遗掌”,意思是没有想到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那块石臼(今名神功堂)竟有这般气势。这两句是说,诗人在登临雁荡时,眼前出现的这泓碧水,其水势之大,令人惊叹不已。这一句中的“遗掌”指的是神功堂。

五六句写瀑布的飞溅之势。“问龙珠,何处飞来,投空摇扬?”诗人不禁感叹道:“莫非天上落下的一颗珍珠?”诗人想象着它在空中自由飘洒,犹如珍珠一般。“或散漫如珠,萦若雾,挟雷争响。”诗人进一步描绘出瀑布的水珠四散飘零、如同珍珠一样,还带着水雾缠绕在一起,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轰鸣。

七八两句写水珠飞落到深谷中去。“谁见远落飞崖,分趋藏壑,山力雄知元气养。”诗人想象着那些水珠飞落到深谷中去,然后各自奔向深沟里隐藏起来。而山的雄伟力量又知道怎样去培养万物的生长。

后四句写水波随风飘扬。“闲亦随风,盘旋作态,总吹去、犹连百丈。”意思是说,水花随着风儿轻轻摇曳,盘旋成各种姿态。它最终被风吹走了,却依然能够连百丈远。

尾联抒发感慨。“当年记,身到匡庐见皆妄。”当年在庐山见到的那些景色,现在看来都是虚幻的。

“叹长往。”“长往”意为长久地离去。“拚今生、为伊梦想。”诗人用这样一句豪迈的话结束了全文,意思是说:为了这些美好的梦想,我甘愿牺牲自己的一生。

【答案】

示例:

(1)

斗百草 雁宕观龙湫(壬午)

入手天台,移心雁宕,贪奇赏。

泉发虹明,峰开指列,不谓巨灵遗掌。

问龙珠,是何处飞来,投空摇扬。

或散漫如珠,萦若雾,挟雷争响。

谁见远落飞崖,分趋藏壑,山力雄知元气养。

闲亦随风,盘旋作态,总吹去、犹连百丈。

当年记,身到匡庐见皆妄。

叹长往。

拚今生、为伊梦想。

(2)

译文:

登上天台山之后,我就把心思放在雁宕山上去了。我渴望看到那奇特的山水美景。

泉水从高处流下来,像彩虹一样明亮,山峰耸立,好像手指排列开来。想不到那巨大的山石上竟然留下了手掌的痕迹。

我问龙珠在哪里?原来是从哪里飞来的呢?它在空中自由飘洒,好像珍珠一般。或者它分散飘浮如珠子一样,环绕着像是云雾一样,伴随着雷鸣般的声响。

谁看见了那些远落的龙珠?有的飞向山谷之中,有的藏进山壑之间。山的力量强大,能孕育万物生长的气息。

闲来无事的时候,它也随风飘舞。它盘旋飞舞,姿态各异,最后都被风吹走了,但还能连绵百丈。

曾经在庐山的时候,我看到的景色全都是假的。

感叹岁月流逝,不能停留。

愿意用这一生的时间去做这些美好的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