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呀掠尽碧天寒。墨影满青山。太和门外常相见,乌衣队争点朝班。应笑西风哀雁,衔芦辛苦榆关。
槎枒枯树倦飞还。一幅画图间。谁怜羁旅金闺客,乌啼夜、归思阑珊。借问几时头白,早看改了朱颜。

风入松·寒鸦赏析

深入理解宋代诗歌艺术魅力及情感内涵

  1. 诗歌原文
    呀呀掠尽碧天寒。墨影满青山。太和门外常相见,乌衣队争点朝班。应笑西风哀雁,衔芦辛苦榆关。槎枒枯树倦飞还。一幅画图间。谁怜羁旅金闺客,乌啼夜、归思阑珊。借问几时头白,早看改了朱颜。

  2. 译文注释

  • “呀呀”:形容乌鸦叫声,声音尖锐而连续。
  • “墨影满青山”:描绘了山峦被浓重的夜色笼罩的情景。
  • “太和门外常相见,乌衣队争点朝班”:描述了在长安城太和门外经常能见到的贵族官员们,他们穿着乌衣在朝廷上争先恐后地点名进见。
  • “应笑西风哀雁”:西风中的大雁显得悲伤,象征着离别之情。
  • “含芦辛苦榆关”:大雁含着芦苇艰难飞行于艰辛的旅途中。
  • “倦飞还”:描述乌鸦因疲倦而返回栖息的树枝。
  • “一幅画图间”:比喻乌鸦在天空中飞翔的场景如同一幅美丽的画作。
  • “谁怜羁旅金闺客”: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远离家乡、身处异乡的游子们的同情和怜悯。
  • “乌啼夜、归思阑珊”:夜晚乌鸦的啼叫让人感到孤独和思乡。
  • “头白”:指年纪已高,头发变白。
  • “改了朱颜”:形容人的面色变得憔悴,失去往日的青春光彩。
  1. 赏析
  • 《寒鸦》这首诗通过对乌鸦的形象描绘,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孤寂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忧伤。
  • 诗中的“乌衣队争点朝班”形象地描绘了古代贵族们在朝廷上的权势之争,也反映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批判和不满。
  • 此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的交织描绘,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而又充满故事的场景之中。
  • 诗中的“乌啼夜、归思阑珊”等句子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整首诗语言简练却含义丰富,通过对乌鸦的描写和内心的抒发,传达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然的敬畏。
  •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抒情作品,也是一首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通过对乌鸦的形象刻画,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1. 创作背景
  • 《寒鸦》是南宋词人张炎在元朝建立后所作,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词人的生活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 张炎曾祖父张濡是南宋著名的文臣,但家道中落后被迫南渡,最终家破人亡。这些经历使得张炎对国家的兴衰和个人命运有着深刻的感悟。
  • 《寒鸦》的创作可能也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词人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可能在反映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感受和心声。
  • 此外,张炎本人在宋末元初时期也经历了从富足到贫困的转变,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在创作这首词时更加感同身受,因此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1. 名家点评
  • 刘敞在宋代词坛上享有盛誉,其诗词作品深受后世赞誉。《寒鸦》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以其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内涵受到广泛好评。
  • 尤侗作为明代的著名诗人,他的《风入松·寒鸦》同样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著称于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之一。
  • 两位词人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展现出了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1. 相关典故
  • 《寒鸦》中的“乌衣队争点朝班”指的是古代士族子弟身穿黑色官服的行列,他们在朝廷上争先恐后地点名进见,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竞争。
  • “含芦辛苦榆关”中的“含芦”指的是大雁嘴里叼着芦苇,而“榆关”则指的是长城关口,这里暗示了大雁长途跋涉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乌啼夜、归思阑珊”中的乌鸦啼叫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寒鸦》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词作品,也是对生命、历史和文化的一次深刻反思和记录。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展示了其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卓越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