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千年宝箧伴湖山,曾吟几残阳。忆回峰卓影,金经且晦,暗记兴亡。旧劫池灰冷尽,一卷出霾藏。不到潮痕没,犹认钱王。
昔日分装万本,比石经文范,等重球琅。压牙签百宋,五代说残唐。数雕琼如镌,姓氏尚灵踪,身系国妃黄。谁先后葛仙秋岭,俶塔星霜。

【注释】

雷峰塔:杭州著名的古塔,又名保俶塔。

零砖碎甓:零乱的砖石残块。宝箧印陀罗尼经:指佛经中收藏佛教密教法器和法物等的箱子。左季得:即左文度,宋代诗人。属题:为某事而作的诗。

问:探求。湖山:西湖。

吟:吟咏。

回峰卓影:指雷峰塔的倒影出现在远处的山峰上。金经:指佛教经书。晦(huì):消失。暗记:暗中记住。

兴亡:兴衰更替。旧劫:前代。池灰:指西湖的淤泥。

霾(mái)藏:隐藏在云雾之中。潮痕:潮水留下的痕迹。

钱王:指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分装万本:分散装成一万本。比石经文范:比照古代刻石经的方法。

压牙签百宋:用象牙雕刻成的印章。五代说残唐:指《五代史》,记载了唐朝灭亡后的五代时期的历史。

数雕琼如镌:用玉石雕刻的印章。

姓氏尚灵踪:指雕刻的印章上有古人的姓名。

国妃黄:指唐代的杨贵妃。

谁先后葛仙秋岭:指谁是后来的人。葛仙,传说中的仙人。秋岭,指临安城西的孤山。星霜:指时间。

【赏析】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所作的一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杭州任知州。他在这里游览西湖,看到雷峰塔倒塌时露出许多佛教经卷,便写下此词。全词以议论发端,然后转入叙述,最后归结到议论,结构严密,思路清晰,富有理趣。

“雷峰塔圮,零砖碎甓,时出宝箧印陀罗尼经”起笔突兀,气势不凡,直抒胸臆。这里用“雷峰塔圮”来表达自己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又用“零砖碎甓”来象征世事的纷繁复杂。接着写“左季得一卷,属题”,这是作者为雷峰塔发现的佛教遗物所做的记录。

“问千年宝箧伴湖山,曾吟几残阳”两句,写雷峰塔与西湖的关系。这里的“宝箧印陀罗尼经”,是指佛教经书。“残阳”是夕阳的意思,“吟”字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忆回峰卓影,金经且晦,暗记兴亡”三句,写作者对历史的回顾。这里通过写雷峰塔的倒影出现在远处的山峰上,暗示着历史的变化。同时,也暗记了唐朝的兴衰更替。

“旧劫池灰冷尽,一卷出霾藏”两句,写雷峰塔中的经卷被发现时的情景。这里用“尘封已久”来说明经卷的埋藏之深,用“一卷出霾藏”来表明经卷的珍贵。

“不及潮痕没,犹认钱王”两句,写钱塘江的潮水。这里的“潮痕”指潮水的波纹,“钱王”指南宋的高宗皇帝赵构。这里的意思是说,虽然潮水的波纹已经消失,但是人们仍然能够认出当年钱塘江潮涌的钱王。

“昔日分装万本,比石经文范,等重球琅”四句,写雷峰塔中的经卷与石经相比。这些经卷都是从各地收集而来,数量众多,与古代的石经相比毫不逊色。同时,这些经卷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压牙签百宋,五代说残唐”三句,写雷峰塔中的印章。这里用“压牙签”来比喻这些印章的形状,用“百宋”来表示这些印章的数量之多。同时,还提到了五代时期的史书《五代史》。

“数雕琼如镌,姓氏尚灵踪,身系国妃黄”三句,写雷峰塔中的经书与印章。这里的“琼”指玉石,“镌”指雕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些经书是用玉石雕刻而成,而且上面还刻有古人的姓名和事迹。同时,这些经书也是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

“谁先后葛仙秋岭,俶塔星霜”两句,写雷峰塔中的僧人葛仙等人的故事。这里提到了葛仙和尚在临安城西的孤山修炼成仙的故事。同时,还提到了这座孤山上的塔。

“赏析”:

这是一篇议论性很强的词作,全篇由议论发端,然后转入叙述,最后归结到议论。结构严密,思路清晰,富有理性。

词人首先提出“雷峰塔圮”,随即指出“零砖碎甓”,“时出宝箧印陀罗尼经”。这种写法显得气势不凡,直抒胸臆。“问千年宝箧伴湖山”一句,则直接进入议论:“曾吟几残阳。”这句看似漫不经心,却隐含着一种悲凉之感。因为西湖的景色总是让人感到美不胜收,然而这种美却常常伴随着历史的沧桑感。

词人的议论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深入探讨:“忆回峰卓影,金经且晦,暗记兴亡。”这几句写得非常巧妙,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通过回忆雷峰塔的倒影出现在远处的山峰上,暗示着历史的变化;又通过写唐朝的兴衰更替,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沧桑感。

词人接下来又写了一些其他的事物:“旧劫池灰冷尽,一卷出霾藏。”“不及潮痕没,犹认钱王。”这里既写出了西湖的美景,又写出了人们对钱塘江潮涌的记忆。

在这段词中,词人并没有过多地描写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上。这种写法使得整个词充满了哲理意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在结尾处,词人再次进行了总结:“昔日分装万本,比石经文范,等重球琅。”这句话不仅回顾了雷峰塔中的经卷与石经相比的情况,也表达了对这些文物的高度赞扬。同时,词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文物的保护意识。

整首词以议论发端,然后转入叙述,最后归结到议论,结构严密,思路清晰,富有理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