砉然长啸,带边气,孤奏荒茫无拍。坐起徘徊,声过处,愁数南冠晨夕。夜月吹寒,疏风破晓,断梦休重觅。雄鸡遥动,此时天下将白。
还想中夜哀歌,唾壶敲缺,剩怨填胸臆。空外流音,才睡浓,胡遽乌乌惊逼。商妇琵琶,阳陶觱篥,万感真横集。雕戈推枕,问君今日何日。
【注释】
砉(huā)然:形容乐器发出的声响。
带:环绕。
边气:边陲的风气。
孤奏:独自演奏。荒茫无拍:没有节奏。
坐起:起身。徘徊:徘徊不定;犹豫不决。
南冠:指被囚禁的人。
夜月吹寒:指夜风吹来时,带着寒冷。
风破晓:清晨风冷。
雄鸡遥动:远地传来雄鸡报晓的声音。
此时:这时。天下将白:天快亮了。白:天亮的意思。
中夜:深夜。哀歌:悲歌。
唾壶敲缺:唾壶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敲掉一个角就剩下一个口。
万感真横集:各种感受纷至沓来。
雕戈:装饰精美的兵器。
推枕:推着枕头。
问君今日何日:你今天是什么日子?
【赏析】
这首词写一位思妇在深夜听到胡笳之声,触景生情,悲从中来,遂作此曲以寄意。全词以“念奴娇”为题,用词牌名标明体裁,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教坊曲。
上片开头三句,写胡笳之声悠扬哀婉。“砉然”,形容胡笳声清脆悦耳,宛如一声清越的长啸。作者把胡笳之音与边地的风气相联系,说它“带边气”,“孤奏荒茫无拍”,既点出胡笳来自塞北,又暗示其音色苍凉而凄迷,令人听后心神不宁。
接着三句,写这位思妇在胡笳声中愁肠百结。她从梦中惊醒,坐起身来在室内徘徊不已,但耳边那哀婉的胡笳之音却始终回荡在她心头,使她无法摆脱它的缠绕。“坐起”二字表明她在听到胡笳声后,不能入眠,而是彻夜未寐,辗转反侧。“声过处”说明胡笳之声不断,而她则随着这声音的消失而感到一种莫名的愁苦。“愁数”即愁得连计数都感到困难了。“南冠”即囚徒的帽子,这里指被拘禁之人,借代思妇所思念的那个人。“晨夕”即早晚,指白天黑夜。这句意思是说思妇在胡笳声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日夜,而她的心却始终系在那已被拘禁的人身上,因此她感到痛苦和无奈。
下片首句“夜月吹寒”,“吹”字写出胡笳声随风而来,冷飕飕地刺入人心脾的感觉,使人感到一阵透骨的寒意。“疏风破晓”,进一步渲染了寒意,并暗示出胡笳之声已从夜晚延续到了黎明时分。“断梦休重觅”一句表明胡笳之声如此凄凉、悲切,以至于连梦境都被打断了,再也找不回那些美好的回忆。“雄鸡遥动”两句,写远处传来雄鸡啼晓的声音,而此时天即将大亮。“天下将白”四字,不仅点明了时间已是拂晓时分,而且突出了胡笳之声对思妇的影响之大,使她无法再入睡觉。
过片三句,写思妇在深夜里听到了胡笳之音,便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写下了这首悲怆的曲子。“还想中夜哀歌”,表示她一边听着那凄婉的胡笳之音,一边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唾壶敲缺”,用唾壶这一古物来象征她的悲歌,形象地写出了她歌声的哀婉和悲凉。“剩怨填胸臆”,则进一步表明她心中的怨愤已经积郁到了极点,无法排解。“空外流音”,指胡笳之声传到了空中去。“才睡浓”,说明她刚刚睡着,而胡笳之声却已经开始传入耳中。“胡遽乌乌惊逼”,则进一步描绘出胡笳之声的惊悚、紧迫之感,使思妇的心情更加难以平静。
写思妇听到那惊悚刺耳的胡笳声后,心中的种种感受纷至沓来。“商妇琵琶”、“阳陶觱篥”,都是古代乐器名。商调琵琶和宫调觱篥相配,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加了胡笳之声的惊悚和紧迫之感。“万感真横集”,则进一步强调了胡笳之声给思妇带来的种种感触,使她感到心情异常沉重,无法自拔。“雕戈推枕”,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思妇如何推着枕头想心事。“问君今日何日”,则最后以设问的方式结束全词。这既是对思妇内心感受的概括,也是对整个作品的总结。通过这首词,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位思妇的内心活动是多么复杂多变,以及胡笳之声给她造成的心理冲击是多么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