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篷船,双竹桨。刺入荻芦花港。风笛起,酒帘飘。停桡姑嫂桥。
望城头,连渡口。正好月光明透。寒击柝,夜啼乌。客船人听无。
【解析】
本词上片写舟泊黄冈时所见景色和所闻之声,下片写夜宿黄冈时所见之景。“六篷船”句,写舟船的帆篷是六张竹篾编成的,“双竹桨”句,写船中有两个桨手在划桨。“刺入荻芦花港”,点明舟船停泊之所,为“风笛起,酒帘飘”作铺垫。“风笛起,酒帘飘”,两句对写,先写风笛声起,然后才见酒家门前酒帘飘动。“风笛”句,化用唐王维《送别》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停桡姑嫂桥”,写船上的人在桥下停桡歇息。“望城头,连渡口,正好月光明透”,写船上人眺望城头、渡口的景象。“寒击柝,夜啼乌”,以“寒击柝”“夜啼乌”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客船人听无”,写船上的人听不见打更的声音。
【答案】
译文:
六篷船,双竹桨,正刺入荻芦花港。风笛声起,酒帘飘动,停船于姑嫂桥旁。
望城头,连渡口,正好月光明亮。寒风吹来,敲打着更鼓,夜里乌鸦乱叫,客人听着没有?
赏析:
此词写泊舟黄冈时所见景色和所闻之声。上片写舟泊黄冈时所见景色和所闻之声;下片写夜宿黄冈时所见之景。
词从“更漏子”这一题名入手,点明是写夜泊之事。“六篷船”三句,点出泊舟的船只。作者把船篷比作六张竹篾编成,说明船舱不大;两个桨手在船中划桨,说明这是一艘小艇。“双竹桨”“六篷船”两句,既写出了小船的小巧玲珑,又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刺入荻芦花港”,点明停泊之地。“风笛起”三字,化用唐王维《送别》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里化用王维诗意,但并非直接套用,而有所变化。原诗中说“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说离别之后,孤身一人漂泊万里之外,而此词中的“此处”却不是离别之处,而是停泊之所,所以是“正好”。
“风笛”两句,先写风笛声起,然后才见酒家门前酒帘飘动。“风笛起”一句,是说风声和笛声合奏,使人心旷神怡,而此时酒家门前酒帘也随着风声摇曳起来。“风笛”两句是对偶句,前句写听觉感受,后句写视觉感受。前句是说听到风笛声后,才看见酒家门前酒帘飘动,所以是“正好”。后句是说看到酒家门前酒帘飘动后,才感受到风声阵阵,所以是“风笛起”。
“寒击柝”三句,先写寒气袭人,然后才见更鼓声起。“寒击柝”是说寒气逼人,敲梆子的声音更加响亮;“夜啼乌”是说乌鸦在夜里不停地啼叫。这三句是以“寒击柝”“夜啼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作者在这里用典,化用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句:“猿鸣三声泪沾裳。”这里的猿猴叫声也是用来渲染气氛的。
“客船”两句,承“夜啼乌”而来。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唯有更鼓声不时传来。客船里的人听着更鼓声,却一点也没有睡意。他们或许正在想家思乡,或者心事重重,无法入睡。
以设问形式收尾,言外之意是“夜阑人静更夫鸣”,这是多么令人厌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