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风、海水自成连,于今几人听。奈筝琶聒耳,村讴巴曲,波沸雷鸣。遗事贞元剩谱,谁复问指琼。岩石琴台路,霜月凄冥。
独有仙人绿绮,伴云涯倦客,身世伶俜。剪高山流水,凌乱入丹青。立苍茫、吟髭孤撚,宁韬弦、敛袖待晴清。人间世、觉知音侣,惟有流莺。
【译文】
问天风,海水连天,今天有几人能够聆听。奈何筝琶聒耳,村曲巴调,波涛汹涌如雷鸣。那些遗事贞元剩谱,谁又去追问琴弦所指。岩石琴台路,霜月凄冥。
只有仙人绿绮,伴云涯倦客,身世伶俜。剪高山流水,凌乱入丹青。立苍茫、吟髭孤撚,宁韬弦、敛袖待晴清。人间世、觉知音侣,惟有流莺。
【赏析】
《八声甘州·题李云仙抱琴独立图》是南宋词人陈克所作,此词以写景起笔,点明“问天”的主旨;接着描写了“问天”后的景象;最后以抒情收结,抒发了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悟。全词意境高远,境界阔大,风格雄放。
上片首句“问天风”,即发问道:“天风海潮,自成一体,今日几人能听?”“天风”和“海水”本是自然现象,但在这里却被用来比喻世事变化无常,而“天风海潮”则被赋予了人格化的色彩,仿佛有其主观意识,它们在作者笔下似乎也成了有意志有情感的存在。这种写法在词中颇为罕见,它既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同时又显示了他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
第二句“奈筝琶聒耳,村讴巴曲,波沸雷鸣”,进一步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事联系起来,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山野间传来筝琶之声聒耳难耐,而那远离人群的小村落里,又传出粗犷的巴曲。这两句词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浩渺壮阔,还写出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第三句“遗事贞元剩谱,谁复问指琼”,则是在感叹历史沧桑的同时,提出了对于历史的疑问。“遗事”和“贞元”都是指唐玄宗时期的音乐,“剩谱”则是指那些已经失传的音乐作品。这里所说的“谁复问指琼”是指有人再去寻找这些音乐的踪迹吗?这里的“谁”字和“琼”字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仿佛看到了那些美丽的音乐形象。
第四句“岩石琴台路,霜月凄冥”,则是在描绘一种凄凉的景象:岩石琴台路上,寒霜覆盖着月光,显得十分凄冷。这里的“岩石”和“琴台”都是古代文人墨客经常吟咏的景物,它们的出现无疑为整首词增添了一种文化气息。同时,“霜月凄冥”又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仿佛是在诉说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哀愁。
第五句“独有仙人绿绮,伴云涯倦客,身世伶俜”,则是在前四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这里的“仙人绿绮”指的是传说中的一种名琴,相传为黄帝时造。而“伴云涯倦客”则是指陪伴着云涯的疲倦旅人,形容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辛。这里的“身世伶俜”则是指他们的身世飘零不定,没有固定的居所,只能寄身于他乡。
第六句“剪高山流水,凌乱入丹青”,则是在描绘一种艺术的境界。这里的“剪高山流水”是指将高山流水的景色裁剪下来,然后插入到画中。而“凌乱入丹青”则是指这些画面虽然凌乱但却美不胜收,让人陶醉其中。这里的“丹青”指的是绘画中的颜料,象征着艺术的魅力。
第七句“立苍茫、吟髭孤撚,宁韬弦、敛袖待晴清”,则是在前六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这里的“苍茫”是指广阔的天地之间,“吟髭孤撚”则是形容吟诗时的神态,“宁韬弦、敛袖待晴清”则是说宁愿收起琴弦也不张扬自己的才华。这里的“宁韬弦”可以理解为“宁愿保持内心的平静”,也可以理解为“宁愿不展示自己的才华”。这里的“晴清”则是指晴朗的天空,寓意着希望和未来。
第八句“人间世、觉知音侣,惟有流莺”则是在结尾部分再次强调了主题。这里的“人间世”指的是现实世界,“知音侣”则是指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这里的“惟独流莺”可以理解为唯有流莺能够理解自己的处境,也可以理解为只有流莺才是知己。这里的“惟有流莺”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的渴望和追求。
整首词通过描写山水、古琴等意象,展现了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艺术境界。同时,通过对比自然景象与人类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