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江上一篷秋。趁潮头。转莲舟。谁引钱塘,水入里湖流。教唱沈郎新乐府,才上口,恰含羞。
越娃居处水明楼。雨中休。月中留。夺得吴宫,西子付杭州。说到西湖花色好,吴苑女,一时愁。
江城子
芙蓉江上一篷秋,趁潮头,转莲舟。谁引钱塘,水入里湖流?教唱沈郎新乐府,才上口,恰含羞。越娃居处水明楼,雨中休,月中留。夺得吴宫,西子付杭州。说到西湖花色好,吴苑女,一时愁。
译文:
芙蓉江上有一篷秋色,趁着潮头顺流而下,转动着船桨。是谁引领着钱塘江水汇入里湖流?教我唱起沈郎的新乐府,刚开始唱得婉转,却又羞涩难开声。越娃的住所在水明楼,雨中停歇,月光下留下。吴王的宫殿被夺,西施的美貌被送至杭州。说到那西湖的美景,吴地的美女们顿时陷入深深的忧愁之中。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芙蓉江边乘舟游览的情景。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
首句“芙蓉江上一篷秋”,便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这里的“秋”字不仅指季节,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思索。随着江水的流淌,诗人开始了他的精神之旅,乘舟顺流而下,感受着秋天的气息。
诗人用“趁潮头,转莲舟”两句,形象地描述了乘舟的场景。这里,“潮头”象征着江水的流动,而“转莲舟”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自然景象的描绘,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谁引钱塘,水入里湖流?”这两句诗进一步扩展了诗的主题。诗人似乎在探寻着一种更深层次的联系——钱塘江水流入里湖,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交汇,更是文化与历史的延续。这里的“引”字,既是一种指引,也是对诗人自身情感的一种引导。
接下来的三句:“教唱沈郎新乐府,才上口,恰含羞。”诗人将视角转向了他本人和他的作品。在这里,“沈郎”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沈约,他的乐府诗被誉为“含情脉脉,如出水芙蓉”。然而,当这些美好的诗歌被吟唱出来时,诗人却感到有些害羞。这既反映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敬畏,也表达了他对自我表达的谨慎。
“越娃居处水明楼”,诗人来到了越娃居住的地方——水明楼。这座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回忆与情感。在这里,雨中的停留、月下的留恋,都显得那么深情而又悠长。
最后两句:“夺得吴宫,西子付杭州。”诗人以一个巧妙的比喻来结束他的旅程。他将吴宫的美丽比作西湖的美景,将西施的美丽比作杭州的美女。这样的比喻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情感。它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于失去的哀伤。
这首诗通过对江水、船只、人物、景色等元素的精心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富有诗意的画面。同时,诗中还蕴含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使得整首诗既有外在的形象美,又有内在的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