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抽篁,风解箨,满地碧云皱。
笋做吟鞋,不雨也凉透。
可堪石上琅玕,旧题诗处,已点上、绿苔如绣。
满岩岫。
已见落尽轻花,应是立秋后。
那里柴门,门内有人否。
料伊一样伤心,罗衣憔悴,也似我、暮寒时候。
【注释】
- 露抽篁,风解箨:意思是竹子经过露水滋润后,在风的吹动下,脱去笋壳。
- 吟鞋:诗鞋。
- 琅玕(láng gān):玉的一种,多指美石。这里泛指石上的苔藓。
- 岫(xiù):山洞。
- 那:指天寒修竹图上画的竹子。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形容简陋。
- 料伊:想它。伊:他,指竹。
- 暮寒时候:傍晚的时候,天气寒冷。
【赏析】
此词为作者题咏《天寒修竹图》而作。这首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雨过后,寒气逼人的竹林图画,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和对生命易逝之叹惋。整体意境清幽高远,含蓄深沉。
上片起首三句写竹之生长环境与季节。“露”、“风”二字点明时令是初冬,此时竹叶虽未凋落,但已透出寒意。“露抽篁”,说明竹枝上挂满了晶莹的水滴;“风解箨”,则说明竹叶在风中轻轻摇曳,如同脱去了外衣。“满地碧云皱”,形象描绘出了雨后竹林的景象:雨珠打湿了地面,犹如碧绿的云彩被压得皱缩起来。这一句不仅写出了雨后的景色,也暗示了作者对这一景象的感受和心境。
下片开头三句描写竹叶、竹笋以及竹上的苔藓,都带有秋天的气息。“笋做吟鞋”,将竹叶比作诗人的鞋,意味着它们虽然不常被踩踏,但却能带来凉爽的感觉;“不雨也凉透”,更是强调了竹子的耐寒性质。接下来两句转而写竹子上的苔藓。苔藓本是春天才出现的东西,但现在却已经点缀在石上。这是因为竹子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使得原本隐藏在石上的苔藓显露出来。“旧题诗处”四字则表明这些苔藓并非随意生长,而是文人墨客曾经留下的足迹。这里的“题诗处”指的是那些古人赞美竹子的诗句所在之处,如今已被绿色的苔藓覆盖,显得分外醒目。
过片后几句则是全词的重点部分,也是对整幅画面的进一步渲染。“满岩岫”三字描绘出整个山岩都被竹林所占据,形成了一片翠绿的世界。然而,尽管竹子如此茂盛,它们最终也会迎来自己的衰败之时。“已见落尽轻花”一句表达了对春天即将结束的感慨,因为春天的花朵已经凋谢,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紧接着的“应是立秋后”,则暗示了竹子也将在秋天到来之际开始凋零。这两句既与前面的“满岩岫”相呼应,又为整首词增添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结尾三句则转向了作者自身的感受。“那里柴门”,指的是作者所在的居所。“门内有人否”,询问是否有人在家,表达了作者对于家的思念和期待。然而,当想到那门前的人可能也有同样的心情时,他的心中不免感到一丝失落。“料伊一样伤心,罗衣憔悴”,这里用“罗衣憔悴”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同时也暗含了对那门前人的情感揣测。最后一句“也似我、暮寒时候”,则是对前面所有情感的升华,表达了一种超越生死、共感天地之寂寥的情感。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雨过后的竹林图画,同时融入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其深邃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