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袅袅,雨丝丝。
欹笠晚,挂鞭迟。
笛家风韵让吴儿。
君听取,牛背上,两三枝。
垂杨陌,芳草侧。
著点牡丹深黑。
凭入画,更寻诗。
孤村远,斜日暮,立多时。

【注释】

1.芳草渡:在今江苏常熟市。

2.欹笠晚:斜倚斗笠。欹,倾斜。

3.挂鞭迟:把马鞭子挂在树枝上。

4.风韵:风采,风度。

5.吴儿:即吴歌女。

6.牛背:指骑着牛背的牧童。

7.两三枝:形容笛声悠扬,如春柳初生。

8.牡丹:这里指盛开的芍药花。

9.画:比喻诗人的诗句。

10.寻诗:寻找诗歌,即欣赏诗歌。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田园风光的小诗。首句写烟景,次句写雨丝,三、四句写斜阳西下,牧童归来的情景。五至八句写垂杨和芍药花。末二句是诗人对这一幅美丽景色的感受。全诗语言质朴清新,意境优美,是宋诗中别具风格的作品。

“芳草渡”为题,点出地点,也暗示了这首诗要描绘的景物。芳草、烟、雨、晚、挂鞭、风韵等词句,都与江南水乡的风光有关。而“牛背”、“三四枝”,则更集中地表现了这一特定环境的典型特征。

“君听取,牛背上,两三枝。”牛背上,有笛声悠扬,有吴儿清唱,有风姿潇洒的牧童。这样的场景,让人陶醉其中。

“垂杨陌,芳草侧”,是说垂杨柳依依地伸展着长长的枝条,而芳草地则静静地侧卧在路边。这里的“陌”是指田间小路,“侧”则是指侧面的样子。通过这两个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美丽的氛围。

“著点牡丹深黑”一句,则是对整个场景的进一步描述。这里的“牡丹”,既指真正的牡丹花,也可以理解为泛指周围的花朵。而“深黑”则形容这些花朵的颜色深沉、鲜艳。这种描绘手法,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凭入画,更寻诗”二句,是对整个景色的总结性概括。这里所说的“画”,既可以理解为画家的画卷,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诗句。它们都是对这一美景的赞美和记录。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芳草渡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独特韵味。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读者们的喜爱和赞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