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山排峭壁,西风吼、乱叶打茆庵。
记竹外时逢,拈花迦叶,水边曾值,洗钵瞿昙。
依稀是、鸟啼幽涧北,僧送石桥南。
万壑松飙,王裴名理,半床萝月,支许清谈。
重经春来地,人谁在,祇见霜信初酣。
染就千围桃槲,一路杉楠。
叹电光石火,佛犹如此,山邱华屋,人则何堪。
隐隐前林暝翠,暗结精蓝。
【注释】锡山:在江苏省无锡市西南,山上有锡山顶。庆云庵:在锡山顶上的一个寺庙。感旧:回忆往事。永如上人:作者的好友张永如。时:指过去。
【译文】
众山排列在陡峭的山壁前,西风吹来,树叶乱舞,拍打着茅屋。
记得那竹外时常遇到他,他拈花微笑,迦叶洗钵,瞿昙送客。
依稀是鸟啼幽涧北,僧送石桥南。
万壑松飙,王裴名理,半床萝月,支许清谈。
重经春天来到此地,但谁还在?只看见霜信初到。
染就千围桃与槲,一路杉楠。
叹电光石火,佛犹如此,山丘华屋,人则何堪。
隐隐前林夜色苍茫,暗结精蓝。
【赏析】
《风流子·锡山庆云庵感旧》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这首词作于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当时辛稼轩正被贬为福建提点刑狱司。辛稼轩自江西调任浙西时,曾到过无锡,并游览了锡山。这首词是他离开后写的,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全词以“庆云”起兴,通过描绘锡山顶上的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开头两句写锡山顶上的景色。“众山排峭壁”,形容山峰高大陡峭,犹如一排排峭壁直插天际。“西风吼、乱叶打茆庵”,描绘西风吹动树叶,发出呼啸声,使茅屋摇晃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接下来三句回忆过去的情景。“记竹外时逢”一句,回忆起在竹林外遇见友人的情景;“拈花迦叶”一句,回忆起在水边相遇时的场景。这两句话都是用典,分别引用了佛教故事中的迦叶尊者和拈花微笑的故事,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下片开始转入对锡山顶上的自然景观的描绘。“依稀是、鸟啼幽涧北,僧送石桥南。”这两句话描述了鸟儿在山涧中啼叫的声音,以及僧人送客的情景。这两句都是用典,分别引用了佛教故事中的鸟啼和送客的场景,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接着两句描写锡山顶上的景色。“万壑松飙,王裴名理,半床萝月,支许清谈。”这几句话描述了锡山顶上的松树林和萝月湖,以及支遁、许询两位高僧的清谈。这两句话都是用典,分别引用了佛教故事中的松树林和清谈的场景,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最后两句抒发感慨。“重经春来地,人谁在,祇见霜信初酣。”这几句话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无奈和悲伤。这一句话中包含了多重含义,既表示自己曾经多次来到这个地方,也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自己已经失去了故人。
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发感慨。“染就千围桃与槲,一路杉楠。”这两句话描述的是锡山顶上的自然环境,包括桃花和槲树,以及杉树和楠木等。这两句话都是用典,分别引用了佛教故事中的象征物,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尾句“叹电光石火,佛犹如此,山邱华屋,人则何堪。”这一句话表达了深深的感慨之情,感叹时光如电光石火般短暂,而世间万物却依然存在。同时,这也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整首词通过描绘锡山顶上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