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茅居傍野桥,青灯一点度元宵。
新诗多在景中得,宿酒都从睡里消。
绕舍菜滋春后雨,过门船趁晚来潮。
休嫌不住繁华境,最喜亲朋近可邀。
元夕
介绍
。
《元夕》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诗作,全诗如下:
元夕
灯火家家喜气盈,
年年此夜赏灯成。
不知门外春寒苦,
来往儿童笑语声。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热闹非凡的情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充满了喜悦和欢乐的气氛,人们纷纷点亮灯笼庆祝节日的到来。然而,在这样的佳节里,诗人辛弃疾却感到了一丝淡淡的忧愁:尽管外面春寒料峭,但孩子们在来往穿梭时仍然欢声笑语。
整首诗通过对比除夕夜晚的热闹与门外寒冷景象之间的反差,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感受。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儿童无忧无虑生活的羡慕之情。这首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以及人们在其中所感受到的不同情感。
辛弃疾(114
相关推荐
【注释】 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青灯:指油灯。 景:景色。 宿酒:隔夜的酒。 菜滋:菜花。 过门船:从门前经过的小船。 住:停留,居住。 繁华境:热闹繁华的地方。 可邀:可以邀请,邀约。 【赏析】 《元夕》是一首描写元宵节之夜的诗作。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押韵严谨,节奏明快,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情趣,是唐人绝句中的佳品。 第一首诗“小小茅居傍野桥,青灯一点度元宵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苏轼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感悟。 首句“茅屋相看冷似冰”,描绘了一幅冬日里简陋的茅屋景象,寒冷如冰一般刺骨。这里的“茅屋”和“冷似冰”都是关键词。 次句“蒲团孤坐澹于僧”,形容诗人孤独地坐在蒲团上,心境宁静如僧侣。这里的“蒲团”和“僧”都是关键词。 接着是“数行老墨闲居赋,一炷寒灯耐久朋”,描述了诗人用几行老墨书写的《闲居赋》,以及一盏寒灯相伴的夜晚
元夕 团团绿蒲编作曲几,雪白的发髻像青灯一样明亮,寒气透入青灯淡如和尚。 只有梅花一林月色,酒杯诗笔已经没有用处。 注释: 1. 团蒲(pú):即“蒲团”,佛教徒坐禅打坐用的垫子,用蒲草编制而成。 2. 鬅鬙(lì xuè):形容头发蓬松而散乱的样子。 3. 僧:僧人。 赏析: 这首《元夕》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写自己对元夜之夜的感受,借物抒情,表达了自己孤寂、寂寞的情感。
【注释】 苍华:指头发花白。咄嗟(duó zhā):形容办事利落迅速。办:料理,准备。 梅花:指梅花开,也借指梅花。 【赏析】 此诗写去年人尚健壮,今年人已衰老,无以欣赏梅花,感慨时光易逝,年老力衰。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王冕的作品。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时间的感叹:去年人壮健,今年人已老,再过一年,就再也看不成梅花了。 首句“去年人老已苍华”,直接点明时间,去年人还很健壮,而现在已经年老
诗句:莫道山家不挂灯,修身宝月一团冰。 译文: 莫要小看我们这些山野人家,虽然简陋,但我们也挂起灯笼庆祝元宵佳节。我们追求的是内心的修炼和清明的心境,如同一颗明亮的宝月般纯洁无瑕。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来展现作者对节日的超然态度以及其淡泊名利的生活观。"莫道山家不挂灯" 表达了尽管生活条件简朴,人们仍然愿意欢庆节日的乐观精神;"修身宝月一团冰"则反映了诗人追求内心清净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状况的自述,通过描写自己身体的变化和精神状态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慨。 1. 老去欢悰久已无,病来瘦骨不胜扶: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年老后,欢乐的心情已经消失,身体也变得虚弱无力。这里的“欢悰”指的是过去的欢乐时光,而“病来瘦骨不胜扶”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年老体弱而感到无法支撑自己的身体。 2. 山居幸自依青士,身事何曾问紫姑: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欣慰和自豪
这首诗的原文是:南海观元夕,兹游古未曾。人间大竞渡,水上小烧灯。世事争强弱,人情尚废兴。孤臣腔血满,死不愧庐陵。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南海观元夕,兹游古未曾。(第一句) 南海观元夕:在南海观看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兹游古未曾:这是我从未经历过的盛大节日。 人间大竞渡,水上小烧灯。(第二句) 人间大竞渡:人间的大狂欢,即人们欢庆元宵的盛况。水上小烧灯:水中的小船上燃起了灯火
诗句释义及赏析 元夕 - 注释: 元夜,元宵节。 - 译文: 灯火通明热闹地照耀着三市,官员和士绅们宴请九位皇帝。 -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元宵节夜晚的繁荣景象,灯火照亮了整个城市,官员和士绅们聚集在一起庆祝节日。"金吾不禁夜,公子早行春"描绘了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夜晚,公子们早早离开,去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 梦断青山远,愁侵白发新 - 注释: 梦断,意味着梦中的景象已消失。 - 译文
这首诗名为《元夕》或“元宵节”,是一首描写节日氛围和作者内心情感的诗。下面是对每句话的逐句释义以及对应的译文: 1. 飘零竟如此: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无奈感。"飘零"意味着四处流浪、无定所,而"竟如此"强调了这种状态的程度之深。 2. 元夕几堪怜:元宵节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刻,但诗人在这里却感到难以忍受,可能是因为孤独、忧伤或其他复杂的情绪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郑光祖的《元夕》。 诗句解析: 1. 梦想传柑宴,村醪可试沽。 - 梦想传柑宴:这里指的可能是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或是期待在元夕之夜能够享受到类似的聚会和快乐。"传柑宴"可能是指一种宴会形式,类似于现在的团圆饭,家人聚在一起享受美食。 - 村醪可试沽:这里的“村醪”即农村的米酒或白酒,"试沽"表示可以尝试购买。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想要体验乡村的美酒的愿望
【注释】 一簇莲灯亦可观,隔墙箫鼓二更残。 莲灯:即莲花灯,元宵节的一种花灯。亦可观:也是值得欣赏的。二更:指深夜12时到1点的时分。 平生未识繁华事,旋借宣和国史看。 平生:一生。繁华事:指热闹、繁华的事情。旋:立即、马上。宣和国史:南宋时期赵升编纂的《宣和画谱》,是研究当时绘画的重要文献。 赏析: 此诗为元夕(正月十五夜)所作,描写了作者在元宵之夜观灯的情景。首句点出时间是元宵之夜
这首诗的原文为: 《元夕》银花火树已春容,贝阙珠宫十二重。 席有嘉宾樽有酒,车如流水马如龙。 旌旗影暖烘宵烛,笳鼓声喧侵晓钟。 行乐岂关吾辈事,梦回推枕起犹慵。 逐句释义如下: 1. 银花火树已春容,贝阙珠宫十二重。 - “银花火树”指的是烟花和灯树,形容节日夜晚灯火辉煌的景象。“春容”则是指春天的气息或者景色,暗示着春天的到来。“贝阙珠宫十二重”中的“贝阙”指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
《元夕》 何处元宵好,迎銮册府西。 箫声云外起,扇影日边低。 秘禁威容肃,名流步武齐。 舜瞳回左顾,真欲过金闺。 注释: 1. 何处元宵好,迎銮册府西:询问哪里的元宵节最好看,是在问哪个地方有最热闹的元夕活动。 2. 箫声云外起,扇影日边低:描写了元夕时箫声随风飘荡,如同来自天空之外;而扇子的影子也随着太阳的位置而变化,仿佛在地面上低垂。 3. 秘禁威容肃,名流步武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夕的盛况,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一句“从昔遨游盛两川”,意思是说以前我常常在两川地区漫游。两川指的是四川和陕西一带,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第二句“充城人物自骈阗”,意思是说城中的人们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里的“充城”指的是充州,即现在的山东省济宁市,是诗人的故乡。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繁华景象的自豪和喜悦。 第三句“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
翠华临阙巷无人,曼衍鱼龙触眼新。 羽蝶低昂万人醉,木山彩错九城春。 闲坊厌听粻䊗鼓,晓漏犹飞轣辘尘。 谁解招邀狂处士,掺挝惊倒坐中宾。 注释: 1. 翠华临阙:皇帝骑着装饰着翠色羽毛的马来到皇宫门前。 2. 曼衍鱼龙:指舞动着的鱼和龙形状的彩灯。 3. 羽蝶低昂:形容舞者轻盈地飞舞和跳跃。 4. 万人醉:形容观看的人被舞者的表演所吸引,仿佛置身于美酒之中。 5. 木山彩错
【赏析】 这是一首写元夕之夜的诗。“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旧称上元节、元宵节,民间有观灯、游园、猜谜、放烟火等习俗,故称“元夕”。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元夕之夜闭门闲坐,以吟诵上元诗来打发时光的情景。首句“小院春寒月到迟”写诗人独处幽居时的寂寞无聊;二句“闭门闲课上元诗”写诗人独自在书房中默读上元诗篇,消磨寂寞时光;三句“南来父老消磨尽,耳畔无人说旧时”,写元夕之夜
诗句原文: 轻阴不隔团团月,遗俗犹传缓缓歌。 踏雪看灯知不恶,宜春酿酒恨无多。 翻译: 轻阴未散却月亮依旧明亮,流传着古老的风俗和缓慢的歌声。 踏着积雪去看灯火通明的景象并不觉得可怕,可惜春天酿制的酒太多,总有些遗憾。 注释: - 轻阴不隔团团月:轻淡的云层并未遮挡住明亮的月光,意味着即使在淡淡的阴雨中,月亮仍然清晰可见。 - 遗俗犹传缓缓歌:古老的风俗和缓慢的歌声得以保留并传承下来。 -
元夕 节物随时好,元宵兴味多。 常年苦风雨,今夕偶晴和。 天宇消氛翳,星华侵月波。 六街纷合遝,两观迥嵯峨。 平昔财多裕,欢心虑靡他。 深沉闭阆苑,窈窕引巫娥。 百斛澄瑶碧,千枝列芰荷。 珠咽激清脆,霓袖竞婆娑。 颉颃将雏态,绵蛮命友歌。 涓涓催急箭,殷殷尚鸣鼍。 缥缈飞华幰,丁东振宝珂。 东西历登览,南北递经过。 不惜云罍罄,祇看牛影俄。 恨无夸父足,拟掷鲁阳戈。 出入心忘计,晨昏用有那。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掌握与理解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把握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语言表达角度来分析,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如“谯门”“万朵红灯闹早春”等,以及诗句中的重点句子。本题要求对诗句进行赏析。“前年元夕宴谯门,万朵红灯闹早春”的意思是:前些年的元宵节,我在谯门设席,满城灯火通明,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谁谓今宵顿寥落,长天独拥一冰轮。”的意思是
《元夕》是一首元宵节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节日气氛的喜爱和对团圆的渴望。下面是逐句释义: - 第1句:“元宵有月便无愁” - “元宵”:指农历正月十五,即灯节、春节。 - “有月”:元宵节期间天气晴朗,可以看到月亮。 - “无愁”:意味着节日的气氛让人感到快乐和无忧无虑。 - 第2句:“已是新年第一筹” - “新年”:指新的一年开始。 - “第一筹”:在这里表示新年的第一个美好事物或愿望。 -
《元夕》 古来灯火盛维扬,今岁元宵乐未央。 只欠明皇拥仙仗,彩云高处舞霓裳。 【注释】 ①维扬:今江苏扬州一带。 ②乐未央:乐事没有完。语出《礼记·乐记》:“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和也;和乐之时,则天地太和,阴阳相摩,众民咸若,四海之内,莫不咸若。” ③霓裳:指《霓裳羽衣曲》。汉成帝时,李延年以“甘泉房中乐”献于皇帝,其中就包括《霓裳羽衣》曲子。 ④明皇:唐玄宗的别称。 【赏析】
元夕 一年一度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人间烟火气,更添几分热闹;人海中笑语盈盈,温馨融融。 一来生万感,动是两番春。 人生百态,悲欢离合,种种情绪涌上心头;岁月流转,春去秋来,时光易逝。 俗朴少灯火,年丰多醉人。 人们生活简朴,夜晚无光,却有酒相伴;年景丰收,人人欢喜,尽享天伦之乐。 远乡犹有旧,明月只如新。 无论身在何处,心中总有故乡情愫;月亮依旧皎洁,照亮前行之路。
元夕 元夕不作会,莲灯相照明。 影光严铁马,欢噪合金城。 发策闷如醉,中庭空自行。 月娥云镜暗,樽酒为谁倾。 译文: 元宵节那天,我不参加聚会,而是点着莲花灯来照明。 我的影子在灯光下显得更加明亮,仿佛严阵以待的铁马。 欢声笑语中,人们聚集在金城的中央。 挥动笔杆却感到郁闷如同醉酒,只能独自行走在庭院中。 月亮和云彩都变得暗淡无光,酒杯中的美酒不知为谁倒去。 注释: 1. 元夕作 不 -
万家灯火彻重闉,通夕熙然本顺民。 谁道升平无可状,请观丰稔及兹辰。 注释:万家灯火照亮了整个京城,整夜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这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谁曾说太平盛世无法用诗词来描绘?让我们看看今年的丰收景象如何吧! 月随游骑何曾动,莲嫁春风不是真。 注释:月亮随着巡逻的骑兵移动,但从未改变过位置,这象征着朝廷的权威;而春天的莲花被风吹拂,看似美丽却并非真实。 半病使君心未伏,欲驱歌吹逐香尘。 注释
元夕,即元宵节之夜。 琉璃万宝通明殿,珠翠千层罨画楼。 琉璃:指琉璃瓦、琉璃灯等;万宝:形容宝物极多;通明殿:明亮的大殿;珠翠千层罨画楼:指装饰华丽的高楼。 匝地薰天月灯影,撼山填郭蚁蜂稠。 匝地:满地;薰天:熏烤天空,形容灯火辉煌;月灯影:指月光下灯火的影子;撼山填郭:像要震动山岳一样;蚁蜂稠:像蚂蚁、蜜蜂一样密集。 浚都平昔金鳌峙,雍幕寻常锦幰游。 浚都:古地名,这里泛指京城;平昔:往日
元夕 立马行歌隘市门,卖薪携子出前村。 声翻宝界金鳌动,光夺琼楼玉兔昏。 守舍呻吟宜老病,通宵奔走付儿孙。 潘郎岂是无情思,点检霜髭愧绿尊。 译文 在元宵之夜,我骑着马,高歌声嘹亮地走在热闹的街道上。从家乡带着柴火回来的路上,看到孩子们提着灯笼欢快地跑出村庄。 当夜幕降临,灯火辉煌时,声音在夜空中回荡,仿佛撼动了天地间的神灵。月光如水洒满大地,照亮了宫殿中的月亮和兔子
【注释】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夜,为元宵节。 星粲:星光灿烂,指元宵节灯火辉煌。 九市:即“九都”,是汉代长安城的繁华街市。 水流香毂(gǔ)渡:香车流过水面,如同渡过水路。 姮娥(hé é):月亮的代称。 似有随人意:仿佛有人随着人的心意而动。 柳际花前月半昏:柳树之间,花丛之前,月亮已偏西。 【赏析】 这是一首元宵节观灯的诗。首句点出时间,第二句写出元宵节夜晚繁华热闹的景象
诗句释义: 1. 天街夜鼓彻云霄,一望星河影动摇:夜晚街道上响起的鼓声穿透云霄,让人仰望星空时,星光的影子也似乎随之摇曳。 2. 佳节无如元夕盛,老怀不似少年豪:在这美好的节日里,没有比元宵节更热闹的了,但年岁已高,心境与年轻时的热情豪放已大不相同。 3. 红尘巷陌青丝鞚,明月楼台紫玉箫:在繁华的街头巷尾,骑着青丝辔头的小马,月光下高楼的楼台上,吹着紫玉箫。 4. 谁料南坡招野叟,诗肩相对两峰高
诗句解析 1. 古来灯火盛维扬:这句描述了历史上的元宵节,灯会非常繁荣,尤其在扬州。 - 维扬: 扬州的古称。 2. 今岁元宵乐未央:今年的元宵节还持续着快乐。 - 今岁: 今年的年份。 -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国传统节日。 - 乐未央: 快乐的时光没有结束。 3. 祇欠明皇拥仙仗:缺少了皇上(唐玄宗)手持仙境之仗的景象。 - 明皇: 指唐玄宗李隆基。 - 仙仗:
【释义】: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赞美了元宵节的热闹和美丽。 【注释】: 元夜:即元宵节之夜。 满眼:满眼皆是。春光:春天的光景。万物华:万物都繁盛起来。楼台:指高楼上的灯火通明,也指楼台之间的月色。金莲:灯花。一夜花:一夜间开了很多花。 【赏析】:诗人通过写元宵佳节的夜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译文】 花影灯光一万重,青衫骢马踏东风。 彰阳旧事无人记,二十三年似梦中! 【注释】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称上元;又称“元夜”或简称“元”。 花影:指花影摇曳,光影交错的景象 万重:形容花影繁多,错落有致。 青衫、骢马:古代官员的服饰颜色,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彰阳:地名,位于今河北定州境内,这里泛指京城长安(在今陕西西安)。 二十三年:诗人自述从少年时代至今日已有二十三年之久 似梦
《元夕》 灯火辉煌楼台锦绣筵,谁家箫鼓夜喧阗。 光移星斗天逾近,影倒山河月正圆。 金锁开关明似昼,铜壶传漏迥如年。 五云不奏《霓裳曲》,空使扬州望眼穿。 赏析: 丁鹤年的这首诗《元夕》描绘了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夜晚的景象。首句“灯火楼台锦绣筵”,用“锦绣筵”形容宴席的华丽和热闹,营造出一种喜庆而繁华的氛围。接着,“谁家箫鼓夜喧阗?”诗人通过询问谁家的箫鼓声如此喧闹
【释义】 元宵节的夜晚,柳台、梅巷都被春色笼罩,灯火辉煌。我满怀酒意,独自赏月饮酒,但心情并不愉悦,因为心中牵挂着国事。 听着那悠扬的宣和太平曲调,看着天上的明月,直到夜深人静。 【赏析】 《元夕》是宋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在喜庆的元宵佳节之夜,作者独自一人在灯红酒绿之中,却因心系国家大事而倍感孤独,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柳台梅巷锁春晴”
【注释】 危楼:高楼。向暮:傍晚。合沙:元宵节。箫鼓:指笙管乐器,箫、鼓都是吹奏乐器。雨兼风:即风雨交加。 【译文】 傍晚时分我登上高高的楼台,眺望着层层叠叠的云霄。去年今年一样,没有能和旧时一样共度元夕佳节。 记得去年元宵节的时候,满街都是箫和鼓,风雨交加,好不热闹! 【赏析】 此诗为记叙之作,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对元宵节的喜爱之情,表达了自己与家人团圆的喜悦。 开头两句“危楼向暮倚层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元夕》的全文。这首诗描写了元宵节夜晚的美丽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让我们来理解诗句的含义: 1. "圣主初临御" - 这句话的意思是“圣明的皇帝刚刚登基”,表示这是一个特殊的场合。 2. "舟车万里通" - “舟车”通常是指船只和车辆,这里指的是交通,“万里通”表示交通非常发达,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 3. "上元开夜禁" - “上元”通常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夕 《元夕》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元宵节的盛况和作者的感慨。 译文: 金吾放仗时,珂里传柑日, 楼台灯火淡,风雨管弦悲。 术眩明皇幸,仪尊太乙祠。 千年成古迹,兀坐漫赍咨。 注释: 1. 珂里传柑日:指元宵节的夜晚,人们传柑吃,庆祝节日的到来。 2. 金吾放仗时:指的是元宵节放灯的时期,人们在这一天可以燃放烟花爆竹。 3. 楼台灯火淡:形容元宵夜晚的灯光微弱
元夕 上国当元夜,金吾不禁行。 笙歌喧甲第,灯火灿王城。 万户春同色,千门月共明。 举头天路近,不敢纵歌声。 注释: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 上国:指京城长安。 金吾:指唐代禁卫军,负责京城治安。 甲第:指贵族的住宅。 春同色:指春天的颜色相同。 举头天路近:抬头仰望天空,觉得天路(皇宫)离得很近。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元宵节夜晚京城的景象。诗人通过描绘烟花、音乐、灯光等元素
南国首时雍,共此清夜娱。 倾城出游观,士女塞庄衢。 灯火九霄通,绮纨三市俱。 就中谁最奢,五侯声价殊。 过门夸结乘,入市耀先驱。 邀宾高堂上,酒浆盈玉壶。 燃灯如白日,照耀红氍毹。 歌曲绕飞梁,舞者名都姝。 中厨荐丰膳,枥下秣华驹。 清漏渐向尽,但乐不知徂。 译文: 在南国的元宵节里,大家都聚在一起庆祝这个美好的夜晚。 街上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在观看节日的游行。 街道两旁的路灯照亮了整个城市
【注释】 竮:通“娑”,摇曳。浅霞:指初现的晚霞。约莫:大约、将近。垂杨:即杨柳,此处泛指柳树。新绿:指新生的嫩叶或枝条。蜡炬:即蜡烛,此处泛指点燃了的香烛。萧清:萧条冷落。春径:春天里的小路上。刘瓛处士:作者的朋友。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时值除夕夜。诗人在除夕之夜登楼遥思往事,写下此诗。全诗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幽静,感情真挚。首句描写了月夜中的景象,次句抒发感慨
《元夕》是唐代诗人苏麟的作品。全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的喜庆气氛,展现了节日的热闹场景和人们的喜悦心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团圆、和谐的向往和追求。 诗句释义与翻译 1. 嘘暖东风晚更微,瑶天皓月正光辉。 - “嘘暖东风”形容春风送来暖意,让人感到舒适。 - “瑶天皓月”用“瑶天”指天空中的月亮,用“皓月”强调月光明亮清澈。 - “光辉”表示月光明亮,照耀大地。 译文 温暖的东风拂过
译文 灯火通明万家欢,高楼玉漏残。 舞姿留恋华月慢,歌声袅袅绿云繁。 雪后的城郭初放晴,烟蒙蒙的城中夜晚不寒冷。 桥边柳枝垂得长长的外,游女佩玉声声婉转清。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元夕,即正月十五夜,古人称元宵节,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此诗通过描绘元宵之夜的热闹景象,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喜悦心情和浓厚的节日气氛。 首句“灯火万家欢”,描绘了元宵之夜
千年烂熳鳌山地,少小看灯忽二毛。 兵后忍闻新乐曲,月前真愧旧宫袍。 南州楼阁烟花起,北极风云嶂塞高。 怅望碧天聊独立,夜阑车马尚滔滔。 注释: 1. 千年烂熳鳌山地:形容大地经历了千年的沧桑变化。 2. 少小看灯忽二毛:年轻时看灯时已经两鬓斑白。 3. 兵后忍闻新乐曲:战争结束后,忍受着听闻新的乐曲。 4. 月前真愧旧宫袍:在月光下,真的感到惭愧自己过去的服饰。 5. 南州楼阁烟花起
诗句释义 1 夜醉城南酒百缸,春来端使客愁降:在城南的夜晚,我沉醉于美酒之中,仿佛喝下了一百个酒缸。春天到来后,我的忧愁似乎也随着客人的到来而减轻。 - 夜醉城南酒百缸:描述在夜晚与朋友聚会饮酒至深夜的情景。 - 春来端使客愁降:春天的到来似乎让原本因客人而增加的忧愁有所缓解。 2. 障开云母东西一,灯射琉璃日月双:屏风打开时,仿佛云母石般美丽;灯射出的光芒,如同琉璃和明月一般灿烂。 -
【注释】 元夕:元宵节。 六街:京城的大街,即长安。 喧喧:喧闹。 长笛短箫声沸天:形容音乐声音之大,好像沸腾的水一样。 老子故无儿女态:老子,指李煜。他自称“钟陵醉墨”,以钟陵为故乡,称自己为“老子”,意在表明自己是文坛上的一个隐者,不喜繁华。 一灯清焰称高眠:一灯清辉映照着自己的读书生活。清焰:清亮的火光。称:比得上。眠:睡觉。 【赏析】 《元夕》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诗作
元夕 注释 - 斗柄:指北斗七星,象征方向和时间。 - 银蟾:月亮的别称,这里特指明亮的月亮。 - 皇帝万年:祝愿皇帝寿命长久,永远健康平安。 - 临宇宙:统治着整个宇宙或整个世界。 - 群黎:泛指百姓或众人。 - 卿云: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或祥瑞之云。 - 升平: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和谐的状态。 - 老夫林下:诗人自谦之词,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不再追求其他事物。 译文
注释:今晚的元夕,无论是在村南还是村北,大家同欢共乐。美好的景色难以消磨掉这位年老的翁人。他处处担心妨碍年轻儿郎们的欢乐,于是踏着歌声归去,月亮明亮地照着他。 赏析:这首七绝诗,前两句写元夜之景,后两句写翁人之情。全诗语言浅近,但意味深长,富有情韵。“村南村北”句是实写诗人所居之处,也是诗人对元夜美景的共同欣赏,而“好景难消一老翁”则写出了元夜之美使老人感到高兴和欣慰,也反映出元夜之盛的非凡意义
这首诗是明朝的诗人高启创作的《元夕》。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注释: - 圣皇抚运寰宇清,熙熙民物跻升平。(皇帝治理天下清明,人民生活安定和谐) - 时临元夕月光满,郁葱佳气盈瑶京。(元宵节来临,月光明亮,充满祥和之气) - 放灯诏许民同乐,一天星斗增辉明。(允许百姓一起观赏灯会,天空中的星星也显得更加明亮) - 九重宫阙凌空起,翠拥鳌山五云里。(高大的宫殿楼阁耸立在空中
【注释】 ①金锁桥:在江苏苏州,为元代名胜。 ②扃(jiōng):关闭。 ③华灯:指元宵节的彩灯。 ④鳌驾:神话中的龙。开曙色:开启天边曙光。 ⑤仙仗:神马、神兽。 ⑥书生:诗人自称。际风云会:遭遇良机,遇合时机。 ⑦环佩:妇女身上佩带的玉器。集凤城:集于凤凰城中。这里指京城。 【赏析】 《元夕》是一首描写元夕之夜的诗,描绘了一幅繁华热闹的景象。 首句“金锁桥门总不扃”,金锁桥门总是关着
光摇星斗下晴霄,云拥三山驾六鳌。 忆得频年天上看,佩珂归去月轮高。 注释: 光摇星斗:星光在天空中闪烁不定,好像摇动一般。 云拥三山:三座山峰被云雾包围着。 驾六鳌:用六只巨鳌来支撑。 忆得频年:记得每年都有。 天看:指在天上观看。 佩珂:指佩玉的珂饰。 归去:回家。 赏析: 又称灯节、元宵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东家火树夜光飘,堂上春寒向晚消。 - 解释:描述的是夜晚的景象,东家家宅的灯火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流星,在夜色中闪烁;而堂上的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寒冷气息,随着夜幕的降临而逐渐消散。 - 注释:东家 - 此处指主人的东家,即主人的家中。火树 - 形容灯火辉煌如火,树喻其繁多,比喻灯火众多。夜光 - 形容灯火明亮耀眼。飘 - 形容灯光四散飞舞。堂上 - 指主人家的厅堂内。春寒 - 指春天带来的微寒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元夕》 序入初元夕,灯分太乙光。 钥鱼闲警柝,火树照流觞。 月皎春增色,歌残夜未央。 去年忆此日,驱马正他乡。 注释: 1. 入:进入 2. 钥鱼:指门闩 3. 闲:闲暇 4. 太乙光:天上星辰的光 5. 钥鱼闲警柝:把门闩插好,以防盗贼入侵 6. 火树:指灯火辉煌 7. 照流觞:流觞曲水,古代的一种宴会形式,人们在曲水上摆放酒杯,让水流带动,谁先到就饮酒一杯 8.
【解析】 1.此夜欢游白昼同,六街车马度春风。“此夜”指元宵节之夜。欢游:欢乐地游乐。白昼同:白天也像黑夜一样。 2.丝簧声动仙人馆,灯月光连帝子宫。丝簧声:指丝弦乐器的声音。动:使……振动。 3.译文:这个夜晚,我与亲人朋友欢聚一堂,在繁华的街道上纵情歌舞、畅饮美酒。 4.注释:元夕:指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农历)。欢游:欢乐地游乐,这里指元宵节的民间习俗。 【答案】 译文: 这个夜晚
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农历正月十五。这首诗是诗人在山中度过的元宵节所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人事代谢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句释义: 1. 山中岁月无新旧,抚景随人乐事仍。 注解:在山中度过了新的一年,无论是旧岁还是新春,一切都显得新鲜而有趣。 2. 泉落石声调玉管,月移云影暗春灯。 注解:泉水落下,发出悠扬的声音,如同玉管吹奏;月光移动,云影映照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上元佳节在山城,逝水流年忽自惊。 - 上元节: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庆祝农历正月十五,象征团圆和光明。 - 山城:指的是某个地理位置较高、地势险要的城市。 - 逝流年:流逝的岁月。 - 惊:感到惊讶或意外。 - 译文:在山城中迎来了上元佳节,时间匆匆逝去让人感到惊讶。 2. 灯火殊方同节候,歌钟何处起春声。 - 殊方:不同的地方。 - 歌钟:指宴会上的音乐和钟鼓声
【注释】 湖南湖北:今指中国长江以南地区。 画鼓:彩绘的鼓,即“文锣”。 春幡:春天挂起的旗子,即“彩旗”。 邻家:指近邻人家。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元夕节(又称元宵节)时所写,描写了节日的热闹气氛与作者内心的感慨。 首句“湖南湖北雪初消”,描述的是元夕节前湖南湖北地区的雪已经融化。这里的“湖南”和“湖北”泛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元夕》 笙歌犹记昔年曾,烂熳风光不自胜。 珠海月轮翻夜水,碧空星焰漾春冰。 香芬巷陌金舆度,花压楼台翠袖凭。 此夕瞢腾杯酒热,短檠还对读书灯。 注释: 1. 笙歌犹记昔年曾:笙歌——古代乐器,笙和鼓等乐器演奏的音乐。犹记——仍然记得。昔年——过去的岁月。 2. 烂熳风光不自胜:烂熳——形容景色美好、繁盛。自胜——无法自持、无法抵挡。 3. 珠海月轮翻夜水
这首诗的原文是: 故园良夜若为情,坐看冰轮转碧城。 喜入灯山花细细,春回星市火荧荧。 豫知棠棣三年别,可是和羹一旦成。 凭语西鸿报消息,曼卿舟去正风轻。 注释: 1. 故园良夜若为情 -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夜晚的孤独感。"良夜"指的是美好的夜晚,"若为情"表示这种情感是如此之深,以至于难以言表。 2. 坐看冰轮转碧城 - "冰轮"指的是月亮
客里逢元夕 客居他乡逢元夕,篷窗静听急流声。 行旅匆匆七日后,孤舟梦中有君明。 灯影摇曳映官驿,人烟稀疏戍楼冷。 月轮高悬照江上,一宵欢庆已三更。 赏析: 这首《元夕》是辛弃疾在客居他乡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在元宵节这一特殊夜晚的感慨与思绪。诗中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反衬出了诗人自身的孤寂与落寞。首句“客里逢元夕”便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透露出诗人身处异乡,难以与亲人团聚的无奈与凄凉
元夕 不记东华火树然,琼楼出入自疑仙。 明灯海上无双夜,皓月人间第一圆。 报国投艰知力薄,离家赐食感恩偏。 高寒风味殊尘世,但少梅花伴不眠。 注释: 1. 不记东华火树然:不记得东方的华彩灯火如同燃烧的树一样灿烂。 2. 琼楼出入自疑仙:在华丽的楼阁间出入,自己都怀疑是不是仙人。 3. 明灯海上无双夜:在海上明亮的灯光下度过这个夜晚,是前所未有的。 4. 皓月人间第一圆:月亮明亮如镜,圆满如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味道的《元夕》节选,全诗原文如下: 皓月高悬不夜城,灯辉万井庆升平。 臣民语和嵩山语,喧笑声连爆竹声。 火树拂云飞赤凤,琪花满地落丹英。 金吾弛禁欢游剧,载路笙歌直到明。 注释 - 皓月高悬不夜城: 明亮的月亮高高挂在天空中,照亮整个城市,象征着平安、和谐。 - 灯辉万井庆升平: 万家灯火辉煌,庆祝和平的到来。 - 臣民语和嵩山语: 指百姓与帝王之间的交流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建所作的《元夕》。诗的原文如下: 诸王花萼奉宸游,清路千门照夜骝。 长信玉杯簪戴胜,昭阳银烛擘箜篌。 传柑曲里啼莺到,爆竹光中战马收。 却忆征南人望月,金闺灯火别离愁。 注释: 1. 诸王花萼奉宸游:诸王,指的是皇族中的诸位成员。花萼,这里指的是皇帝身边的侍从们。奉宸,意为侍奉皇帝。游,意为游玩或出外。 2. 清路千门照夜骝:清路,指皇宫前的大道。千门,表示众多。照,照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