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著雍执徐,尽上章敦牂,凡三年。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戊辰,公元四二八年)
春,正月,辛未,魏京兆王黎卒。
荆州刺史、彭城王义康,性聪察,在州职事修治。左光禄大夫范泰谓司徒王弘曰:“天下事重,权重难居。卿兄弟盛满,当深存降挹。彭城王,帝之次弟,宜征还入朝,共参朝政。”弘纳其言。时大旱,疾疫,弘上表引咎逊位,帝不许。
秦商州刺史领浇河太守姚浚叛,降河西,秦王炽磐以尚书焦嵩代浚,帅骑三千讨之。二月,嵩为吐谷浑元绪所执。
魏改元神。
魏平北将军尉眷攻夏主于上邽,夏主退屯平凉。奚斤进军安定,与丘堆、娥清军合。斤马多疫死,士卒乏粮,乃深垒自固。遣丘堆督租于民间,士卒暴掠,不设儆备。夏主袭之,堆兵败,以数百骑还城。夏主乘胜,日来城下钞掠,不得刍牧,诸将患之。监军侍御史安颉曰:“受诏灭贼,今更为贼所困,退守穷城,若不为贼杀,当坐法诛,进退皆无生理。而诸王公晏然曾不为计乎?”斤曰:“今军士无马,以步击骑,必无胜理,当须京师救骑至,合击之。”颉曰:“今猛寇游逸于外,吾兵疲食尽,不一决战,则殆在旦夕,救骑何可待乎!等于就死,死战,不亦可乎!”斤又以马少为辞。颉曰:“今敛诸将所乘马,可得二百匹,颉请募敢死之士出击之,就不能破敌,亦可以折其锐。且赫连昌狷而无谋,好勇而轻,每自出挑战,众皆识之。若伏兵掩击,昌可擒也。”斤犹难之。颉乃阴与尉眷等谋,选骑待之。既而夏主来攻城,颉出应之。夏主自出陈前搏战,军士识其貌,争赴之。会天大风,扬尘,昼昏,夏主财走,颉追之,夏主马蹶而坠,遂擒之。
夏大将军、领司徒、平原王定收其馀众数万,奔还平凉,即皇帝位,大赦,改元胜光。
三月,辛巳,赫连昌至平城,魏主馆之于西宫,门内器用皆给乘舆之副,又以妹始平公主妻之;假常忠将军,赐爵会稽公。以安颉为建节将军,赐爵西平公;尉眷为宁北将军,进爵渔阳公。
魏主常使赫连昌侍从左右,与之单骑共逐鹿,深入山涧。昌素有勇名,诸将威以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一 · 宋纪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无法提供《资治通鉴》中的“宋纪三”的相关内容,因为所给信息并不包含具体的书籍卷数、页码或是书籍标题。 若要了解《资治通鉴》中关于宋代的内容,需要查阅具体的文献或相关历史资料来获取详细信息。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册,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至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公元959年)结束的历史。这部史书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且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资治通鉴》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和详实的叙述方式,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探讨《资治通鉴》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编纂目的与方法:《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为了总结历史教训而编撰的史书。司马光在撰写这部书的过程中,采用了“考异”、“辨误”等手段,力求做到“善善恶恶,是非分明”。
史学价值:《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史学方法论研究资料。它展示了如何系统地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以及如何通过历史事件来反思现实社会和政治。这种历史观和方法论对后世的历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成就:《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史书,其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司马光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诗词和生动的语言来阐述历史事件,使得整部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文学的魅力。
历史影响:《资治通鉴》对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被后世多次引用和评论,还成为了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了它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历史巨著,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普通读者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通过对《资治通鉴》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