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二 · 唐纪四十八

起旃蒙赤奋若八月,尽强圉单阏七月,凡二年。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七
◎贞元元年乙丑,公元七八五年
八月,甲子,诏凡不急之费及人冗食者皆罢之。
马燧至行营,与诸将谋曰:“长春宫不下,则怀光不可得。长春宫守备甚严,攻之旷日持久,我当身往谕之。”遂径造城下,呼怀光守将徐庭光,庭光帅将士罗拜城上。燧知其心屈,徐谓之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庭光等复西向拜。燧曰:“汝曹自禄山已来,徇国立功四十馀年,何忽为灭族之计!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图也。”众不对。燧披襟曰:“汝不信吾言,何不射我!”将士皆伏泣。燧曰:“此皆怀光所为,汝曹无罪。第坚守勿出。”皆曰:“诺。”
壬申,燧与浑瑊、韩游瑰军逼河中,至焦篱堡。守将尉珪以七百人降。是夕,怀光举火,诸营不应。骆元光在长春宫下,使人招徐庭光。庭光素轻元光,遣卒骂之,又为优胡于城上以侮之,且曰:“我降汉将耳!”元光使白燧,燧还至城下,庭光开门降。燧以数骑入城慰抚,其众大呼曰:“吾辈复为王人矣!”浑瑊谓僚佐曰:“始吾谓马公用兵不吾远也,今乃知吾不逮多矣!”诏以庭光试殿中监兼御史大夫。
甲戌,燧帅诸军至河西,河中军士自相惊曰:“西城擐甲矣!”又曰:“东城娖队矣!”须臾,军中皆易其号为“太平”字。怀光不知所为,乃缢而死。初,怀光之解奉天围也,上以其子璀为监察御史,宠待甚厚。及怀光屯咸阳不进,璀密言于上曰:“臣父必负陛下,愿早为之备。臣闻君、父一也,但今日之势,陛下未能诛臣父,而臣父足以危陛下。陛下待臣厚,臣胡人,性直,故不忍不言耳。”上惊曰:“知卿大臣爱子,当为朕委曲弥缝,而密奏之!”对曰:“臣父非不爱臣,臣非不爱其父与宗族也;顾臣力竭,不能回耳。”上曰:“然则卿以何策自免?”对曰:“臣之进言,非苟求生,臣父败,则臣与之俱死矣,复有何策哉!使臣卖父求生,陛下亦安用之!”上曰:“卿勿死,为朕更至咸阳谕卿父,使君臣父子俱全,不亦善乎!”璀至咸阳而还,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的历史著作,并非特定于“卷二百三十二 · 唐纪四十八”,而是包含了广泛的时期和朝代的历史记载

《资治通鉴》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巅峰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这部书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宋哲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的整个中国历史,长达300多年,共294卷,涵盖了16个朝代。其中,“卷二百三十二· 唐纪四十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份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它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辅以深刻的政治分析和历史教训,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司马光在编修这部著作时,特别强调史实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他的这种严谨态度和对历史的尊重,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了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历史文献。

《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籍,更是一种治国理念的体现。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记录和深入分析,司马光向后世展示了如何通过历史经验来指导现实政治,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