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旃蒙赤奋若八月,尽强圉单阏七月,凡二年。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七
◎贞元元年乙丑,公元七八五年
八月,甲子,诏凡不急之费及人冗食者皆罢之。
马燧至行营,与诸将谋曰:“长春宫不下,则怀光不可得。长春宫守备甚严,攻之旷日持久,我当身往谕之。”遂径造城下,呼怀光守将徐庭光,庭光帅将士罗拜城上。燧知其心屈,徐谓之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庭光等复西向拜。燧曰:“汝曹自禄山已来,徇国立功四十馀年,何忽为灭族之计!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图也。”众不对。燧披襟曰:“汝不信吾言,何不射我!”将士皆伏泣。燧曰:“此皆怀光所为,汝曹无罪。第坚守勿出。”皆曰:“诺。”
壬申,燧与浑瑊、韩游瑰军逼河中,至焦篱堡。守将尉珪以七百人降。是夕,怀光举火,诸营不应。骆元光在长春宫下,使人招徐庭光。庭光素轻元光,遣卒骂之,又为优胡于城上以侮之,且曰:“我降汉将耳!”元光使白燧,燧还至城下,庭光开门降。燧以数骑入城慰抚,其众大呼曰:“吾辈复为王人矣!”浑瑊谓僚佐曰:“始吾谓马公用兵不吾远也,今乃知吾不逮多矣!”诏以庭光试殿中监兼御史大夫。
甲戌,燧帅诸军至河西,河中军士自相惊曰:“西城擐甲矣!”又曰:“东城娖队矣!”须臾,军中皆易其号为“太平”字。怀光不知所为,乃缢而死。初,怀光之解奉天围也,上以其子璀为监察御史,宠待甚厚。及怀光屯咸阳不进,璀密言于上曰:“臣父必负陛下,愿早为之备。臣闻君、父一也,但今日之势,陛下未能诛臣父,而臣父足以危陛下。陛下待臣厚,臣胡人,性直,故不忍不言耳。”上惊曰:“知卿大臣爱子,当为朕委曲弥缝,而密奏之!”对曰:“臣父非不爱臣,臣非不爱其父与宗族也;顾臣力竭,不能回耳。”上曰:“然则卿以何策自免?”对曰:“臣之进言,非苟求生,臣父败,则臣与之俱死矣,复有何策哉!使臣卖父求生,陛下亦安用之!”上曰:“卿勿死,为朕更至咸阳谕卿父,使君臣父子俱全,不亦善乎!”璀至咸阳而还,曰:“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二 · 唐纪四十八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的历史著作,并非特定于“卷二百三十二 · 唐纪四十八”,而是包含了广泛的时期和朝代的历史记载。
《资治通鉴》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巅峰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这部书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宋哲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的整个中国历史,长达300多年,共294卷,涵盖了16个朝代。其中,“卷二百三十二· 唐纪四十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份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它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辅以深刻的政治分析和历史教训,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司马光在编修这部著作时,特别强调史实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他的这种严谨态度和对历史的尊重,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了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历史文献。
《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籍,更是一种治国理念的体现。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记录和深入分析,司马光向后世展示了如何通过历史经验来指导现实政治,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在这部作品中,记录了唐朝第四十八位皇帝——德宗的事迹以及他在位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决策。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解读: 1. 贞元元年乙丑,公元七八五年 - 时间背景:《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卷帙浩繁,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起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止的历史。 - 主要事件:这一年标志着唐代的中后期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 甲戌,燧帅诸军至河西,河中军士自相惊曰:“西城擐甲矣!”又曰:“东城娖队矣!”须臾,军中皆易其号为“太平”字。怀光不知所为,乃缢而死。 译文:在这一天,马燧率领各军抵达河西地区,河中的士兵们互相惊叫:“西边的城已经穿上盔甲了!”又有人说:“东边的城正在整顿队伍。”不一会儿,军中的士兵都换了新的称号为“太平”。李怀光对此感到困惑,最终选择了自杀。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二 · 唐纪四十八 韩游瑰之攻怀光也,杨怀宾战甚力,上命特原其子朝晟,游环遂以朝晟为都虞侯。 上使问陆贽:“河中既平,复有何事所宜区处?”令悉条奏。贽以河中既平,虑必有希旨生事之人,以为王师所向无敌,请乘胜讨淮西者。李希烈必诱谕其所部及新附诸帅曰:“奏天息兵之旨,乃因窘急而言,朝廷稍安,必复诛伐。”如此,则四方负罪者孰不自疑,河朔、青齐固当响应,兵连祸结,赋役繁兴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 唐德宗贞元元年丁卯,诏令李怀光有功于国,对其一子宽恕,命其继嗣续后,且赐其田宅,并允许其首级及遗体归葬。此外,加封马燧为兼侍中,浑瑊为检校司空,其余将士及将卒亦各有赏。对于与淮西相连的各道州郡,应各自坚守疆土,无需他侵。若李希烈投降,应给予不杀之恩,对其他将士百姓一概不问。初时,李晟曾将神策军戍守成都,回京后带回营妓高洪。西川节度使张延赏对此不满,追回高洪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八 浑瑊镇河中,尽得李怀光之众,朔方军自是分居邠、蒲矣。卢龙节度使刘怦疾病,九月,己亥,诏以其子行军司马济权知节度事。怦寻薨。己未,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刘从一罢为户部尚书;庚申,薨 解析: - 浑瑊,唐朝名将,以勇武闻名,在贞元二年丙寅年(公元七八六年)担任河中节度使,成功收复了李怀光的部队,从此朔方军开始分别驻守于邠州和蒲州。 - 李怀光曾是唐朝的重要将领,但在其子李纳叛乱后
诗句翻译: 李希烈的将领杜文朝入侵襄州,二月,癸亥日,山南东道节度使樊泽击擒之。 崔造和元琇友好,所以让他负责盐铁事务。韩滉上奏论及盐铁的过失;甲戌,任命元琇为尚书右丞。陕州水陆运输使李泌说:“自集津到三门,开凿山间道路十八里,以避底柱之险。”这个月道路完成。 三月,李希烈的另一员将军入侵郑州,义成节度使李澄将其击败。李希烈的军队日渐困顿,恰逢他生病。夏,四月,丙寅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 诗歌原文及翻译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二 · 唐纪四十八 > 以横海军使程日华为节度使。秋,七月,淮西兵马使吴少诚杀陈仙奇,自为留后。少诚素狡险,为李希烈所宠任,故为之报仇。己酉,以虔王谅为申、光、随、蔡节度大使,以少诚为留后。以陇右行营节度使曲环为陈许节度使。陈许兵荒之后,人口流散。曲环勤政简政,赋役均平,数年之间,民归复业,兵食俱足。八月,癸未
诗句: 1 庚寅,李克宁始发父澄之丧,杀行军司马马铉,墨缞出视事,增兵城门。刘玄佐出师屯境上以制之,且使告谕切至,克宁乃不敢袭位。丁酉,以东都留守贾耽为义成节度使,克宁悉取府库之财夜出,军士从而剽之,比明殆尽。淄青兵数千自行营归,过滑州,将佐皆曰:“李纳虽外奉朝命,内蓄兼并之志,请馆其兵于城外。”贾耽曰:“奈何与人邻道而野处其将士乎!”命馆于城中。耽时引百骑猎于纳境,纳闻之,大喜,服其度量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二 · 唐纪四十八 译文:李晟派遣他的将领王佖率领骁勇的军队埋伏在汧城,并告诫他们说:“吐蕃军队经过城下时,不要攻击他们的头部;即使他们的前锋部队被打败了,等到他们全军到来时,你们仍然难以抵挡。不如等待前军已经过去,看到五方旗、虎豹衣,那是他们的中军,出其不意地攻击他们,一定能够取得大胜。” 注释: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编年体著作,由北宋的司马光主编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 · 唐纪四十八 十一月,甲午,淑妃王氏立为皇后。 乙未,韩滉入朝拜谒唐德宗。在汴京的刘玄佐久未入朝,韩滉赏识他的贤才和声望,以礼相待。丙申,皇后驾崩。 辛丑,吐蕃入侵盐州,对刺史杜彦光说:“我欲得城,听尔率人去。”杜彦光悉众奔鄜州,吐蕃入据之。 刘玄佐在汴京习闻邻道故事,久未入朝。韩滉过汴京时,玄佐重其才望,以吏礼谒之。韩滉相约为兄弟,请拜玄佐母。玄佐母喜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 译文:崔造更改钱谷的管理办法,所做的事情多数没有成功。诸使之职,行之已久,中外安之。元琇既然失去了职位,崔造也忧惧成疾,不理事。然而,江、淮运米大至,德宗嘉奖韩滉之功。十二月二日,德宗以崔造兼任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他之前所提建议都得以实施。 注释:此诗出自《资治通鉴》,是唐代的一部历史著作。其中,“资治通鉴”是指这部书的名称
诗句:资治通鉴 译文: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294卷,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其中包含了许多治国安邦的经验和教训,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部史书在历史上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赏析:这首诗通过引用《资治通鉴》这部历史著作,展示了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诗中不仅概述了《资治通鉴》的基本内容,还突出了其在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 诗句解读 1.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二 · 唐纪四十八" - 解释:这一句说明《资治通鉴》这本书是记录唐朝历史的,具体到某一年的历史事件。 2. "初,云南王閤罗凤陷巂州,获西泸令郑回。" - 注释:起初,云南王阁罗凤攻占了蜀州,并俘虏了当地的西泸令——郑回。 3. "回,相州人,通经术,阁罗凤爱重之。" - 注释:郑回是相州人,他精通儒家经典
{诗歌原文如下: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 张延赏与齐映有隙,映在诸相中颇称敢言,上浸不悦。延赏言映非宰相器。壬子,映贬夔州刺史。刘滋罗为左散骑常侍,以兵部侍郎柳浑同平章事。韩滉性苛暴,方为上所任,言无不从,他相充位而已,百官群吏救过不赡。浑另为滉所引荐,正色让之曰:“先相公以褊察为相,不满岁而罢,今公又甚焉。奈何榜吏于省中,至有死者!且作福作威,岂人臣所宜!”滉愧,为之少霁威严。二月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 · 唐纪四十八 分浙江东、西道为三:浙西,治润州;浙东,治越州;宣、歙、池,治宣州;各置观察使以领之。上以果州刺史白志贞为浙西观察使,柳浑曰:“志贞,憸人,不可复用。”会浑疾,不视事,辛巳,诏下,用之。浑疾间,遂乞骸骨,不许。 甲申,葬昭德皇后于靖陵。 三月,丁酉,以左庶子李銛充入吐蕃使。 初,吐蕃尚结赞得盐、夏州,各留千馀人戍之,退屯鸣沙。自冬入春,羊马多死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 · 唐纪四十八 辛亥,马燧入朝。马燧到达长安,各军均闭壁不战。尚结赞急速从鸣沙引归,其众乏马,多徒行者。崔浣见尚结赞,责以负约。尚结赞曰:“吐蕃破朱泚,未获赏,是以来,诸州各城守,无由自达。盐、夏守者以城授我而遁,非我取之也。今公至,欲践修旧好,固吐蕃之愿也。今吐蕃将相以下二十一人,浑侍中尝与之共事,知其忠信。灵州节度使杜希全、泾原节度使李观皆信厚闻于异域,请使之主盟
申、蔡留后吴少诚,缮兵完城,欲拒朝命 判官郑常与大将杨冀谋逐之,诈为手诏赐诸将 事泄,杀常、冀、伯元 大将宋旻、曹济奔长安 注释: - 吴少诚,唐朝时期的官员,因不服从朝廷的指令而被贬职。 - 郑常和杨冀是吴少诚的谋士,他们密谋通过欺骗手段驱逐吴少诚,然后赏赐给被任命的将领。 - 当计划泄露后,吴少诚杀死了郑常、杨冀和张伯元。 - 宋旻和曹济是背叛朝廷的大将,他们逃往长安。 译文: -
诗句:浑瑊之发长安也,李晟深戒之,以盟所为备不可不严。张延赏言于上曰:“晟不欲盟好之成,故戒瑊以严备。我有疑彼之形,则彼亦疑我矣,盟何由成!” 译文:浑瑊从长安出发时,李晟非常警惕他,认为盟约的准备工作必须严密。张延赏对唐德宗说:“李晟不希望和吐蕃结盟成功,所以告诫浑瑊一定要加强防备。如果我国怀疑对方的意图,对方也会怀疑我们,这样就无法达成盟约。” 关键词解释: 1. 浑瑊:唐朝名将
【解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内容为:是日上临朝,谓诸相曰:“今日和戎息兵,社稷之福。”马燧曰:“然。”柳浑曰:“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今日之事,臣窃忧之!”李晟曰:“诚如浑言。”上变色曰:“柳浑书生,不知边计;大臣亦为此言邪!”皆伏地顿首谢,因罢朝。 【译文】 这一天皇上临朝处理政事,对宰相们说:“今天停止武力,和好敌人,是国家的福气。”马燧说:“确实如此。”柳浑说:“敌人,就像豺狼一样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是司马光在宋神宗时期所编纂的一部历史巨著。该书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记录了从唐朝贞元元年(785年)到贞元二年(806年)的史事。其中,涉及了唐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介绍如下: 1. 马燧被贬: - 在德宗时期的一次决策中,由于李晟、马燧和浑瑊之间的权力斗争,吐蕃利用这一矛盾企图削弱唐朝的势力。 - 李晟、马燧和浑鉝原本是唐朝的重要将领
诗解: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示了唐朝时期的政治氛围和个人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通过李泌与皇帝的对话和互动,展现了他的忠诚、智慧以及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此外,诗中提到的对官员的任免和管理方式,也反映出当时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对权力分配的谨慎态度。整体上看,这是一首充满历史色彩和政治智慧的作品。 词解: “至德”通常用来指代唐肃宗时期,即唐代历史上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在此背景下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二 · 唐纪四十八 初,张延赏在西川,与东川节度使李叔明有隙。上入骆谷,值霖雨,道涂队伍滑,卫士多亡归硃泚,叔明之子升及郭子仪之子曙,令狐彰之子建等六人,恐有奸人危乘舆,相与啮臂为盟,着行滕、钉革奚,更鞚上马以至梁州,他人皆不得近。 译文: 起初,张延赏在西川的时候,他与东川节度使李叔明产生了矛盾。后来皇帝进入骆谷,恰逢连降大雨,道路泥泞难行
资治通鉴 卷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 秋,七月,以升为詹事。郜国,肃宗之女也。 甲子,割振武之绥、银二州,以右羽林将军韩潭为夏、绥、银节度使,帅神策之士五千、朔方、河东之士三千镇夏州。 时关东防秋兵大集,国用不充。李泌奏:“自变两税法以来,籓镇、州、县多违法聚敛。继以硃泚之乱,争榷率、征罚以为军资,点募自防。泚既平,自惧违法,匿不敢言。请遣使以诏旨赦其罪,但令革正,自非于法应留使、留州之外
诗句释义与译文: - “河、陇既没于吐蕃”: 指的是唐朝的河州和陇州被吐蕃占领。这是唐朝在中唐时期遭受的外患之一,标志着唐朝西北边疆的沦陷。 - “自天宝以来,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长安者,归路既绝”: 这句话说明了自从天宝年间以后,由于战争和内部政治斗争的影响,安西都护府(安西)、北庭大都护府(北庭)向朝廷报告的情况以及来自西域国家的使者来到长安后,发现回程的路线已经被吐蕃切断。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二 · 唐纪四十八 上复问泌以复府兵之策。对曰:“今岁征关东卒戍京西者十七万人,计岁食粟二百四万斛。今粟斗直钱百五十,为钱三百六万缗。国家比遭饥乱,经费不充,就使有钱,亦无粟可籴,未暇议复府兵也。” 译文: 皇帝又询问李泌如何恢复府兵的方策。李泌回答说:“今年征召关东地区的士卒到京西守卫的有十七万,计算一年要吃的粮食是二百四万斛。现在的粮食每斗价格是钱五十五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是唐代的一篇文献,记录了唐德宗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历史背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 壬申:“壬”在古代天干地支中代表第七位,“申”则是指秋季的第五个日子。这里指的是农历的一个具体日期。“壬申”即指壬年(782)的申时(下午3点至5点)。 - 赐骆元光姓名李元谅:此句描述了皇帝赐予骆元光一个新的名字和姓氏。李元谅作为新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