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安平水不波,扁舟处处起渔歌。
西山日落行人少,帆影依然晚渡多。
台湾八景
介绍
。
《台湾八景》是1983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安忆、黄秋生、张大春等。该书收录了六篇小说和一篇散文,分别是“台北”、“淡水河畔”、“夜市与庙会”、“花莲海岸”、“绿岛风光”以及“台湾八景”。其中,“台湾八景”的部分由作者王安忆撰写。
《台湾八景》是1983年出版的图书,收录了六篇小说和一篇散文。这本作品主要描绘的是台湾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和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元素来展现台湾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一次文学创作的尝试,也是对台湾文化的深度探索。
《台湾八景》这本书由王安忆、黄秋生、张大春等多位作家共同完成,旨在记录和展示台湾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台湾八景”部分尤其受到关注,因为它以独特的
相关推荐
诗句:沧海安平水不波,扁舟处处起渔歌。 译文:大海平静,海浪不起波澜,渔民在船边唱起了悠扬的歌声。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渔民生活的宁静画面,通过“沧海”与“安平”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渔民生活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同时,诗中的“扁舟”和“渔歌”等词汇,也体现了台湾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台湾八景 长沙一带积如山,碧海分流水自潺。数点残星归远浦,清光永夜照人间。 逐句释义如下: 1. 首句“长沙一带积如山”描绘的是长沙地区广阔的土地景观。长沙位于中国湖南省,这里的土地辽阔,地势起伏连绵,宛如一座座山峰。这句诗以“积如山”来形容长沙的广阔和连绵不断的土地形态,给人一种壮丽而宽广的感觉。 2. 次句“碧海分流水自潺”则转向描述了海洋与河流的景象
台湾八景之一,鹿耳门,在台湾省台北县贡寮乡,为一天然海港。 “ 鹿耳门”:指台湾的八景之一,位于台湾北部的海岸线上。 “ 碧海流”:形容海水的颜色和流动状态。 “潺湲”:形容水流的轻柔与缓慢。 “几时休”:表示持续不断的状态。 “波澜”: 指海面上波涛起伏的景象。 “春光”: 春天的阳光或景色。 “潮信”: 指潮汐的消息或规律。 “鸟啾”: 指鸟类的叫声。 注释: - 鹿耳门:一个自然形成的海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进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台湾八景”“鸡笼一派海汪洋,寒气相侵旷野凉。冬至絮飘深谷里,玉龙战退耐风霜”等,然后理解诗句的含义,再进行赏析。 【答案】 译文:台湾岛的八景是:鸡笼山、淡水河畔、白沙湾、大甲溪、观音山、鹅銮鼻、火烧山、阿里山。 注释:①台湾岛的八景是:鸡笼山、淡水河畔、白沙湾、大甲溪、观音山、鹅銮鼻、火烧山、阿里山
【注释】沧溟:大海。扶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太阳所从出之地,这里代指东方。幌海东:形容海波荡漾的样子。龙光:比喻太阳的光辉。 【赏析】 此诗是一首写景的七绝。首二句写日初出海的情景,后四句写日中出海的景象。诗人以“沧溟”、“扶桑”为引子,以“蒙蒙”二字描绘海上景象,生动地表现了日出的壮丽场面。“一望无涯红日近”一句写日中时的景象,“一望无涯”说明日的面积之大、范围之广;“红日近”则写出了日色红艳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首先理解全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题目中的关键词“赏析”进行回答即可。注意用词一定要准确,句式一定要整齐,还要注意一些重要字词的解释,如:夕照、西山、残红、晚村等。 【答案】 译文:夕阳斜射在西山上还没有消失,落日的余晖映照出碧蓝的天空。风吹动草木,使凋零的红花倒映在湖面上。月色依稀,映照着远处的山村。 注释:①西山:指福州西湖附近的山。②残红
【注释】 台榭:指古代高台上的楼阁。边城:指边境上的城市。济济:指人才济济,多指文士聚集。沧浪:指沧海。一清:形容水清,也用来形容人心明净、清明。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台湾八景的诗。诗中以“台榭”、“海”、“人”为意象,通过对比来突出台湾八景的特色。第一句写边城的雄伟壮丽,第二句写碧海波涛声,第三句写人们登临欣赏美景的情景,第四句写沧海的澄清和人们的心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台湾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佳作,通过华亭、藻棁、词场、碧水、波涛、文章六个关键词,描绘了台湾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 1. 华亭藻棁:华亭指的是台湾的一个地名,藻棁则可能是指一种装饰物,用于美化环境或象征某种文化内涵。这里的“接词场”可能是指这个地方与文人墨客的交流场所,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 2. 碧水长流遍海疆:这句话描述了台湾水域广阔,水色如碧,水流不断
诗句解读与注释- 渡海与江并,春光薄暮清。:描述了船只在海上与江河并行的景象,同时春天的阳光洒落,使得水面显得格外清晰。 - 藩宫离黍憾,王国普天平。:指代台湾的历史和现状,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遗憾和对未来的期待。 - 月色三更远,渔歌四野横。:描绘了夜晚月光下的景色,以及渔民们唱着歌回荡在田野之间的情景。 - 行人多少许,几棹惠风迎。:描述了行人稀少的景象,以及微风吹来的感觉。 译文
台湾八景 野径积沙深,七昆缓步寻。 笠翁疑隐见,舟子任浮沉。 众籁鸣天际,孤灯照水心。 晨星钟漏落,渔火色相侵。 注释: - 野径积沙深:形容小路旁的沙子因长时间的踩踏变得非常深。 - 七昆:指山名,位于台湾省南投县。 - 笠翁:指古代的隐士,这里可能是指一个喜欢隐居的人。 - 疑隐见:形容人或物时隐时现,难以捉摸。 - 舟子:指船夫,这里可能是指一个在海上航行的人。 -
台湾八景 巃嵷插三台,花香百里回。 凤毛山掩映,鹿苑日徘徊。 待月知波至,闻风惊浪来。 春潮声似箭,仿佛迅雷催。 注释: 巃嵷:高耸入云的山峰,这里指台湾的高山。三台:指台湾著名的名胜古迹,如南投县仁爱乡的「三台山」等。 凤毛:凤凰羽毛,这里用来比喻美丽的风景或者景色。山掩映:山林环绕、掩映。 鹿苑:古代传说中的仙山,这里用来形容自然景观的美丽与神秘。日徘徊:太阳在山间徘徊、移动。
这首诗的原文是: 冰壶九曲通,粉队市郊同。 鸡声闻社北,笼影照墙东。 藕丝垂地上,玉屑落天中。 柳絮随风起,清肌赏太空。 译文: 冰壶九曲通,粉队市郊同。 冰壶:指冰壶秋夜月,九曲:形容曲折蜿蜒。 粉队:指花团锦簇的花朵。 鸡声闻社北,笼影照墙东。 鸡声:指公鸡打鸣的声音。 社北:古代农村在社日有祭祀活动,所以称社北为“社北”。 藕丝垂地上,玉屑落天中。 藕丝:指藕丝般细长的丝状物
东方悬太阳,丸子见重洋。 水曲腾波势,天池跃曙光。 丽形能破雾,艳色出扶桑。 一望沧溟远,珊瑚灿晓妆。 译文: 在台湾东海岸的日落时分,太阳如同一颗巨大的丸子悬挂在天空中,照耀着辽阔的海洋。海浪翻滚着,波浪起伏如龙,宛如一幅壮观的水墨画卷。天边的曙光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跃动在海面之上,为海面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东海岸的壮丽景色。首句“东方悬太阳
这首诗描述了台湾的八景。下面是逐句释义和相应的译文: - 第1句:“极眸赏屿西,艳冶彩云迷。” - 注释:极目远眺,欣赏岛屿的西面,绚丽多彩的彩云令人陶醉。 - 译文:极目远眺,欣赏岛屿的西面,绚丽多彩的彩云令人陶醉。 - 第2句:“丹气四时播,红颜一笔题。” - 注释:丹气一年四季不断散发,红色的容颜就像用笔墨勾勒出来的。 - 译文:丹气一年四季不断散发,红色的容颜就像用笔墨勾勒出来的。
台湾八景 形胜蔚崔巍,登高望九垓。 三时先月得,七宝避风催。 宦困称颜骨,名成笑陆才。 澄清惟此景,耸立素怀开。 注释: - 形胜蔚崔巍:形容台湾的地形地势壮观雄伟。 - 登高望九垓:登上高处,可以远眺到九垓之外。 - 三时先月得:指四季中,秋季收获最早。 - 七宝避风催:用七宝装饰的东西可以抵御风的威胁。 - 宦困称颜骨:形容在官场上遭遇困难,如同颜回(孔子的学生)那样坚韧不拔。 -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所作的《台湾八景》。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及其注释: 1. 大观轮奂宜 - 描述的是台湾的大观楼,这座楼雄伟壮丽,建筑精美。 2. 游屐自委蛇 - “履”指鞋子,“屐”是一种古代的一种凉鞋;这里比喻行走在台湾的美丽景色中,如同漫步一般自在。 3. 香坐乐章进 - 描述了在台湾享受音乐和美食的场景。 4. 梅开宫漏迟 - “宫漏”是指古代宫廷中的计时工具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的八景,包括日沉西、苍茫暮霭、催渡急、晚烟、帆齐、水寒弄影、潮长移舟和群鸦栖不定。每句诗都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土地上。 “笳声互动日沈西,一片苍茫暮霭低。”这是第一句,描绘了日落时分,笳声与天地相接的场景。这里的“笳声”指的是古代战争中的号角声,而“互动”则暗示了笳声与天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太阳逐渐落下,天色渐暗,一片苍茫的暮霭笼罩着大地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内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台湾八景”是一组描写台湾名胜的七律诗。这组诗以台湾自然景观为题材,以诗人游历观感为主线索,以咏叹祖国山河之美为主旨。 第一联:一带沙平水亦停,渔舟鳞集傍遥汀。沙平水也停止不动,渔舟密集地排列在岸边沙洲上。 第二联:寥天夜黑难邀月,极浦灯红若聚星
【注释】 桃花春涨:桃花盛开,春江水涨。 洚(hǒnɡ):“洪”的异体字。 殊死千军: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严破阵:布阵严密,攻敌于阵前。 凌虚万木:凌空高悬的树木众多。 硖深不信缨(yīnɡ)犹荡:硖石山口虽险峻,但江水仍能冲刷而过。 沙走还知海欲东:沙滩上沙子被风卷走后,知道潮水正从东方涌来。 盛气渐平(zhì):气势渐平,指潮水逐渐退落。 群籁(lài)寂:大自然的各种声响都消失了。
台湾八景 回殊漠北子卿身,六出何来伴雁臣。 排闼一峰疑砌玉,凝眸几点恍堆银。 炎方特为开生面,羁宦浑如遇故人。 金碧山川都看尽,矾头画稿觉翻新。 注释: 1. 回殊漠北子卿身:指诗人自己,子卿是古代对匈奴人的称呼,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北方故乡。 2. 六出何来伴雁臣:指雪花飘落,如同雁群中的臣子陪伴着大雁。 3. 排闼一峰疑砌玉:形容山峰挺拔峻峭,如同玉石砌成的门户。 4. 凝眸几点恍堆银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八景之一的“尾闾”。尾闾是古代对肛门的称呼,这里借指海洋。全诗共八句,每句都以“自”字开头,表达了诗人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尾闾东泄浩无边,初旭俄将黑雾穿。 注释:尾闾向东排泄着无尽的海水,初升的太阳即将穿透弥漫的黑云。 赏析:首句写海的气势浩瀚无垠,第二句描写日出时分的壮观景象,第三句表现了日出的短暂,最后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惊叹和敬畏。 几度欲升犹半隐
【译文】 夕阳西下,残阳如血,渐沉渐隐,天空的余晖像绮罗一样散开。 不是随同孤鹜在江渚上飞翔,偏要追随那归巢的乌鸦落进树林。 斜度着千片云彩,宛如玉石一般;淡黄的月亮挂在天边,恰似一钩金钗。 想品尝这美味佳肴,惭愧得如同孔融当年。官运亨通,风尘仆仆,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注释】 1. 台湾八景:即台湾著名的八大自然景观。包括“台北大屯山夜景”、“日月潭晨辉”、“阿里山日出”、“火烧岛晚霞”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八景之一,即"登台望海"的景象。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簿书笋束苦相缠,乘兴登台意豁然"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因为工作繁忙而感到痛苦,但是当他登上高楼看到大海时,心情豁然开朗。这里的"簿书笋束"是指繁重的工作,而"乘兴登台"则表示他找到了一种逃避的方法。 "烟霭光中三面水,晴云影里四垂天"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站在高楼的阳台上
才听朝潮又暮潮,怒涛声里竹萧萧。 千竿不藉风摇曳,万弩何当影寂寥。 岂必林泉甘漱石,却因烟月忆吹箫。 星躔旧是扬州路,流水应过廿四桥。 注释与译文: 1. 朝潮与暮潮的交替,如同海浪般汹涌,竹在风中摇曳,发出萧萧之声。 2. 竹子无需借助风力也能摇曳生姿,仿佛有万支弓箭在空中形成一道道寂静的身影。 3. 这里的风景并不需要像仙境般的山林泉石来滋养,反而让我怀念起夜晚的月光和清晨的微风。 4.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日脚红彝垒,烟中唤渡声。 - 日脚红彝垒:指的是夕阳的余晖映照在红色的山峦上,如同堆积的石头一样。 - 烟中唤渡声:形容傍晚时分,船只在烟雾中被呼唤的声音。 2. 一钩新月浅,几幅淡帆轻。 - 一钩新月浅:月亮刚刚升起,挂在天空中,像一把弯弯的钩子。 - 几幅淡帆轻:船帆轻柔地飘动,与淡淡的月光相映成趣。 3. 岸阔天迟暝,风微浪不生。 - 岸阔天迟暝:岸边辽阔
诗句: 海岸沙如雪,渔灯夜若星。 译文: 海边的沙滩犹如白雪覆盖,夜晚渔船上点亮的灯火犹如繁星闪烁。 注释: 此句通过描绘海岸沙和渔灯,生动展现了台湾岛的宁静与美丽。 赏析: “海岸沙如雪”中的“如雪”用来形容沙滩洁白无瑕,比喻其细腻程度,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而“渔灯夜若星”则描绘了夜晚渔船上的灯光如同点点繁星,增加了画面的浪漫氛围。整句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将自然美景与人文活动融为一体
台湾八景 海门雄鹿耳,春色共潮来。 二月青郊外,千盘白雪堆。 线看沙欲断,射拟弩齐开。 独喜西归舶,争随落处回。 注释: 1. 海门雄鹿耳:指的是台湾海峡的海门天险,形似雄鹿的耳朵,是台湾的地理标志之一。 2. 春色共潮来:春天的景色与潮水一起到来,描绘了春天来临,海水涨潮的景象。 3. 二月青郊外:指二月时,春天的景色出现在郊外,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4. 千盘白雪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描绘了台湾的自然风光。下面是逐句释义: 1. 北去二千里 - 描述从大陆出发,向北行进两千里到达台湾的旅程。 2. 寒峰天外横 - 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同天边横亘的寒峰。 3. 长年绀雪在 - 指台湾常年降雪,雪花洁白如玉,晶莹剔透。 4. 半夜碧鸡鸣 - 夜深人静时,听到远处传来的鸡啼声,这是台湾特有的景象。 5. 翠共峨眉积 - 描述台湾山峦叠嶂
诗句解析和注释 1. 海上看朝日,山间尚晓钟。 - 海上看朝日:站在海边观看初升的太阳,形容视野广阔,心情开阔。 - 山间尚晓钟:在山区还能听到清晨的钟声,说明环境宁静。 2. 天开无际色,人在最高峰。 - 无际色:天空的颜色延伸到无限的远方,给人以无限遐想。 - 最高峰:比喻人生或事业达到了最高点,意味着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决心。 3. 紫阁催妆镜,咸池骇浴龙。 - 紫阁催妆镜
【解析】 此诗是一首描写台湾风光的七绝。诗人通过描绘澎湖、孙楚城、刘郎江等景观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答案】 ①“孤屿澎湖近”,点明地点,写诗人站在台湾岛上,遥望大陆,看到大陆上岛屿众多,澎湖岛离台湾岛很近。②“晴霞返照时”,写诗人远眺大陆上的景色。“晴霞”即晴朗的阳光,“返照”指日光反射在海面上,使海天一色。③“秋高移绛树”,“绛树”指丹枫,这里借代秋天的景色
【注】 怀:思念。 同海阔:与大海一样广阔。 无事得台高:没有事情时,登上高处能看得更远。 瓜忆安期枣,山驱太白鳌(táo):《列子·汤问》载,安期生者,古之仙人也,以枣为食;张果老者,古之仙者也,骑白鹿而游;太白山名,有神龟在山中。 鸿蒙归紫贝,腥秽涤红毛:鸿蒙是古代的对天地未分时的称呼,《庄子·逍遥游》云:“通天下一气耳。”此处指天地未分之时。紫贝、红毛:古人认为天地未分前
【注释】 岛居多异籁:岛上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大半是涛鸣:大部分是波涛声。 试向竹亭听:试着去竹林小亭子里听听。 全非松阁声:完全不是松树楼阁中的声音。 人传沧海啸:人们传说海中巨浪有如山岳一样发出呼啸声。 客讶不周倾:客人们对这声音表示惊异,认为天地间再无其他声音能与之相比。 消夏清谈倦:在炎热的夏日,来此避暑闲谈,感到疲倦。 如驱百万兵:好像驱赶了百万大军。 【赏析】
十里平铺练,孤城落照边。 帆争云里鸟,人坐画中船。 浪撼鱼龙宅,盂悬上下天。 远沙渔火起,点点聚寒烟。 译文: 在台湾的海岸线上,有八处风景名胜各具特色。其中,十里平铺的沙滩如同一幅巨大的白绸,而那孤城则矗立在海角边。海面上的帆船争相飞驰,仿佛与天空中的鸟儿争抢着时间。人们坐在如画的船只上,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海浪拍打着礁石,使得水中的鱼儿和龙都显得格外生动。天空中
翻译: 台湾八景之一,描述了台湾的景色。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渺渺烟波外 - 描述海的辽阔和平静。 2. 渔灯出远沙 - 渔民的渔灯在远处的海面上闪烁。 3. 如何天海畔 - 如何到达海边?这里可能是对地理位置的提问,也可能是表达对未知的好奇。 4. 亦自有人家 - 即使在这样的地方也能找到人类的痕迹。 5. 落影常骇鳄,当门不聚鸦 - 夜晚时,渔火的影子会吓走鳄鱼;门前不会聚集乌鸦
鹿耳雄天堑,寒潮拍拍来。 激涛翻白马,匝岸走春雷。 候月知宵涨,看波感后催。 谁能慕宗悫,万里驾风回。 赏析: 《台湾八景》是清代文人对台湾岛内胜景的描绘,其中包含玉山积雪、阿里山云海、双潭秋月等著名景色。这些景观不仅美丽壮观,还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鹿耳雄天堑,寒潮拍拍来”描绘了鹿耳门海域辽阔的景象,寒潮来袭时波浪汹涌,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诗》之一。下面我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和赏析: 一、诗句释义及翻译 1. 高岛看朝旭,天鸡未发声:在高耸的岛屿上观看早晨的第一缕阳光,而天鸡尚未鸣叫(天鸡即报晓的公鸡)。 2. 却将身万里,常起自三更:虽然身处万里之外,但常常是从深夜开始起床,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3. 宇宙尚曚昧,扶桑已极明:整个宇宙仍然处于朦胧的状态,而东方的太阳已经非常明亮了。 4.
诗句释义与赏析: - 宪府亭临海,风涛秋有声。 宪府亭(官署)坐落在海滨,每当秋风起时,海浪和风声交织成一幅壮观的景象。 - “宪府亭”:指古代的官府或官府所在地。 - “临海”:站在海边。 - “风涛秋有声”:描述秋天时海浪和风的声音。 - “风涛”:指海上的风浪。 - “秋有声”:形容海浪和风声在秋天特别响亮。 - 当杯须百斛,危坐亦三更。 需要用百斛大容器才能容纳酒杯中的酒
【注释】 台:指台湾。 因:沿,沿着。观海:眺望大海。搆(gòu):建造。 远水:远望的海水。绿于萝:形容海水颜色翠绿,胜过绿色的草蔓。 浩渺:广阔无垠。心俱阔:心胸开阔。 澄清:清澈明净。志若何:志向怎样。 只疑:似乎。天是小:好像天空很小一样。 更觉:反而觉得。地无多:感觉大地很宽广。 白雉:白色的野鸡。梯航路:通往台湾的道路。 【赏析】 此诗为咏台湾的八景之一,诗人通过描写“台、海、山
【注释】蛮:指台湾。玲玲:形容雪花晶莹明亮的样子。彻(chè):通,贯穿。瑶圃:神话中神仙的花园,这里比喻高远的山巅。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台湾雪景的七言绝句,写景细腻、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首联“蛮岛亦飞雪,玲珑透玉壶”。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台湾岛比作一个美人,她不仅美丽而且聪明,能知寒暖。“飞雪”写出了台湾岛降雪的情况,“玲珑”形容雪花的洁白晶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及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①谢朓:南朝文学家,字玄晖,陈代诗人、辞赋家。谢朓善属文,尤长于乐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译文:天边霞光散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台湾八景·伐竹构江亭》。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有其独特的意象和含义。 首句“伐竹搆江亭”描述了诗人在江边搭建了一座竹制的亭子,以欣赏江上的美景。这里的“伐竹”指的是砍伐竹子,而“搆江亭”则表示建造了一个小亭子。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舒适的场景,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次句“深宵听浪声”则转入夜晚的情景。在深夜里,诗人静静地聆听着海浪的声音
台湾八景之一,指顾层台上是登高望远的意思。澄清竟若何是水清见底的意思。大都天地阔不辨水云多是指天和地都很大,分辨不出来哪里的水多,哪里的云多。棹转争飞鸟是船桨转动时鸟儿们竞相飞翔的意思。宵鸣听巨鼍是夜晚听到大鳖的叫声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台湾后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以写景为主,描绘出台湾的壮美的自然景观。首联写登高所见之景;颔联写海景之美;颈联写舟行所见之景;尾联写思乡之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郢创作的。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1. 水尽山横峙:描述了一幅山水画卷,水似乎要流尽了,而山峰横峙在前方。这里的“横峙”指的是山峰直插云霄的样子,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 2. 霞明半岭西:描绘了日落时分,阳光洒在半岭的西边,形成了美丽的霞光。这里的“霞明”指的是夕阳下的美景。 3. 寒鸦争乱影:描写了一群寒鸦在空中飞翔,它们的飞行轨迹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片混乱的影子
【注释】 1. 东生沧海日:太阳在东方升起。 2. 真景正无边:真景,真实的景象,指太阳的光辉;无边,广阔无际。 3. 未出光韬焰:尚未发出光芒的火焰。 4. 将离势烁然:即将离去时的光芒闪烁。 5. 金轮浮绿水:金色的车轮在绿色水面上漂浮。 6. 灵曜漾青天:明亮的星辰在天空中闪耀。 7. 恩晖岛上悬:阳光和恩泽照耀在岛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太阳初升时的美丽景象,以及其对岛上的恩惠
台湾八景 注释及赏析: 雪压重关险,江天俨一新。 乍拟冰世界,顿改玉精神。 瘠壤皆生色,空山不染尘。 寒光如可借,书幌历冬春。 逐句释义及译文: 1. 雪压重关险,江天俨一新。 - “雪压”表示雪花覆盖了厚重的积雪,给人以压迫感。 - “重关”可能指的是山脉或关口,暗示着自然景观的雄伟和壮丽。 - “江天俨一新”意味着在冬季的江面上,天空与水面都显得格外清新和宁静。 - 译文
百谷东南汇,春潮涨九环。 急来天外水,突起眼前山。 吾道虚舟里,人情骇浪间。 始知浮海者,徒苦不如闲。 注释: 1. 百谷东南汇:形容春天万物复苏,各种谷物开始生长。 2. 春潮涨九环:形容春天的潮水上涨得非常快,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圆圈。 3. 天外水:指天空中涌动的水波。 4. 眼前山:形容眼前的山峰高耸入云,令人惊叹。 5. 吾道虚舟里:比喻自己的思想如同在虚空中的船一样飘荡不定。 6.
诗: 沙积横江路,渔灯入夜阑。 离离分艇聚,耿耿带星繁。 照破乾坤梦,觉来岛屿寒。 待教明月上,鼓棹过前滩。 翻译: 在横贯台湾的宽阔江路上,夜晚渔船的灯火点点闪烁。 船只在河面上分散开来,星星点点的光芒映照着水面。 星光穿透了天地间的梦想,醒来时感受到岛屿的寒冷。 等待着明亮的月亮升起,划着船桨经过这片滩涂。 赏析: 这首诗是台湾八景之一“西屿落霞”。首句“沙积横江路,渔灯入夜阑
《台湾八景》注释: 问津:在渡口询问。 重镇:交通要道,战略要地。 薄暮:傍晚时分。 长空:天空,辽阔无际。 流尽:水流干涸。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 飘然:轻盈飘逸的样子。 一叶风:一片树叶在风中飞舞。 乱山:参差不齐的群山。 浮远翠:远处青翠欲滴。 落日浴残红;太阳即将落山,晚霞映红了天边。 谈笑天垂幕:指太阳快要落山时,天色渐暗,大地笼罩在暮色之中。 车声月色中:形容夜晚行车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