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 志 · 五行志下之上

传曰:“思心之不,是谓不圣,厥咎,厥罚恒风,厥极凶短折。时则有脂夜之妖,时则有华孽,时则有牛祸,时则有心腹之疴,时则有黄眚黄祥,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
“思心之不,是谓不圣。”思心者,心思虑也;宽也。孔子曰:“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哉!”言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貌言视听,以心为主,四者皆失,则区F178无识,故其咎F178也。雨旱寒奥,亦以风为本,四气皆乱,故其罚常风也。常风伤物,故其极凶短折也。伤人曰凶,禽兽曰短,草木曰折。一曰,凶,夭也;兄丧弟曰短,父丧子曰折。在人腹中,肥而包裹心者脂也,心区F178则冥晦,故有脂夜之妖。一曰,有脂物而夜为妖,若脂水夜污人衣,淫之象也。一曰,夜妖者,云风并起而杳冥,故与常风同象也。温而风则生螟B06D,有裸虫之孽。刘向以为于《易》,“巽”为风为木,卦在三月、四月,继阳而治,主木之华实。风气盛,至秋冬木复华,故有华孽。一曰,地气盛则秋冬复华。一曰,华者色也,土为内事,为女孽也。于《易》,“坤”为土为牛,牛大而心不能思虑,思心气毁,故有牛祸。一曰,牛多死及为怪,亦是也。及人,则多病心腹者,故有心腹之疴。土色黄,故有黄眚黄祥。凡思心伤者病土气,土气病则金木水火沴之,故曰:“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不言,“惟”而独曰“时则有”者,非一冲气所沴,明其异大也,其极曰凶短折,顺之,其福曰考终命。刘歆思心传曰时则有裸虫之孽,谓螟B06D之属也。庶征之常风,刘向以为《春秋》无其应。
釐公十六年“正月,六鶂退蜚,过宋都”。《左氏传》曰:“风也”。刘歆以为风发于它所,至宋而高,鶂高蜚而逢之,则退。经以见者为文,故记退蜚;传以实应著,言风,常风之罚也。象宋襄公区F178自用,不容臣下,逆司马子鱼之谏,而与强楚争盟,后六年为楚所执,应六鶂之数云。京房《易传》曰:“潜龙勿用,众逆同志,至德乃潜,厥异风。其风也。行不解物,不长,雨小而伤。政悖德隐兹谓乱,厥风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汉书》中的《五行志下之上》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主要记述了汉代的天象、历法、自然灾害以及与五方五行相关的各种现象。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天文现象和历史事件,还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活动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从内容上来看,《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是一部关于汉代天象观测的重要文献。书中详细记载了汉武帝时期至汉昭帝时期的一系列天文观测记录,包括日食、月食、彗星出现等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这些记录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天文资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水平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事件记录。例如,书中提到了卫懿公的故事,卫懿公因为贪图享乐而荒废政事,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这一历史典故被用来说明统治者应如何治国理政,以及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种通过历史教训来警示统治者的做法,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化角度来看,《五行志下之上》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五行(金、木、水、火、土)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构成,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被看作是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书中通过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描述和分析,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和谐生活的向往。这种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在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研究汉代天文历法、自然灾害和历史事件的重要资料来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视角。通过阅读这部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以指导现代社会的发展。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是一部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记录了汉代的天文现象和历史事件,还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认识,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深刻的历史智慧。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发展脉络,也能够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