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 志 · 五行志中之下

传曰:「视之不明,是谓不悊,厥咎舒,厥罚恒奥,厥极疾。时则有草妖,时则有蠃虫之孽,时则有羊祸,时则有目疴,时则有赤眚赤祥。惟水沴火。」
「视之不明,是谓不悊」,悊,知也。《诗》云:「尔德不明,以亡陪亡卿;不明尔德,以亡背亡仄。」言上不明,暗昧蔽惑,则不能知善恶,亲近习,长同类,亡功者受赏,有罪者不杀,百官废乱,失在舒缓,故其咎舒也。盛夏日长,暑以养物,政弛缓,故其罚常奥也。奥则冬温,春夏不和,伤病民人,故极疾也。诛不行则霜不杀草,繇臣下则杀不以时,故有草妖。凡妖,貌则以服,言则以诗,听则以声。视则以色者,五色物之大分也,在于眚祥,故圣人以为草妖,失秉之明者也。温奥生虫,故有蠃虫之孽,谓螟螣之类当死不死,未当生而生,或多于故而为灾也。刘歆以为属思心不容。于易,刚而包柔为离,离为火为目。羊上角下号,刚而包柔,羊大目而不精明,视气毁故有羊祸。一曰,暑岁羊多疫死,及为怪,亦是也。及人,则多病目者,故有目疴。火色赤,故有赤眚赤祥。凡视伤者病火气,火气伤则水沴之。其极疾者,顺之,其福曰寿。刘歆视传曰有羽虫之孽,鸡祸。说以为于天文南方喙为鸟星,故为羽虫;祸亦从羽,故为鸡;鸡于易自在巽。说非是。庶徵之恒奥,刘向以为春秋亡冰也。小奥不书,无冰然后书,举其大者也。京房易传曰:「禄不遂行兹谓欺,厥咎奥,雨雪四至而温。臣安禄乐逸兹谓乱,奥而生虫。知罪不诛兹谓舒,其奥,夏则暑杀人,冬则物华实。重过不诛,兹谓亡徵,其咎当寒而奥六日也。」
桓公十五年「春,亡冰」。刘向以为周春,今冬也。先是连兵邻国,三战而再败也,内失百姓,外失诸侯,不敢行诛罚,郑伯突篡兄而立,公与相亲,长养同类,不明善恶之罚也。董仲舒以为象夫人不正,阴失节也。
成公元年「二月,无冰」。董仲舒以为方有宣公之丧,君臣无悲哀之心,而炕阳,作丘甲。刘向以为时公幼弱,政舒缓也。
襄公二十八年「春,无冰」。刘向以为先是公作三军,有侵陵用武之意,于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下》是中国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史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代天文、地理、气象、物候等自然现象的记载和解释。这部作品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历史变迁的重要资料。以下是对《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下》的介绍:

  1. 内容概述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主要记述了古代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等领域的内容,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测与记录,反映出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这些内容不仅包括具体的物象描述,还有对这些现象背后原因的推测,体现了古人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精神。
  1. 历史价值
  • 作为一部纪传体史书,《汉书》的编纂标志着中国史学的成熟和发展。《五行志中之下》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是对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记录,也是对古代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通过阅读这部作品,可以深入了解汉代乃至更早时期人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1. 文化意义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中的许多内容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这些认识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有着启示和借鉴的价值。例如,书中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影响的论述,提醒现代人应如何更好地面对自然灾害,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其带来的损失。
  1. 学术贡献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在学术界被广泛研究,其内容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的研究,也为现代科学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学者们通过解读这一部分内容,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这对于推动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教育意义
  • 作为一部历史文献,《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对于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和研究这部作品,不仅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够激发人们探索自然规律、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这对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是一部集科学性、历史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珍贵著作,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古代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科学原理的独特视角。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增进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