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羞用五事。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艾,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休征:曰肃,时雨若;艾,时阳若;哲,时奥若;谋,时寒若;圣,时风若。咎征;曰狂,恒雨若;僭,恒阳若;舒,恒奥若;急,恒寒若;F178,恒风若。”
传曰:“貌之不恭,是谓不肃,厥咎狂,厥罚恒雨,厥极恶。时则有服妖,时则有龟孽,时则有鸡祸,时则有下体生上之D058,时则有青眚青祥。唯金沴木。”
说曰:凡草木之类谓之妖。妖犹夭胎,言尚微。虫豸之类谓之孽。孽则牙孽矣。及六畜谓之祸,言其著也。及人,谓之D058。D058,病貌,言浸深也。甚则异物生,谓之眚;自外来,谓之祥,祥犹祯也。气相伤,谓之沴。沴犹临莅,不和意也。每一事云“时则”以绝之,言非必俱至,或有或亡,或在前或在后也。
孝武时,夏侯始昌通《五经》,善推《五行传》,以传族子夏侯胜,下及许商,皆以教所贤弟子。其传与刘向同,唯刘歆传独异。貌之不恭,是谓不肃。肃,敬也。内曰恭,外曰敬。人君行己,体貌不恭,怠慢骄蹇,则不能敬万事,失在狂易,故其咎狂也。上嫚下暴,则阴气胜,故其罚常雨也。水伤百谷,衣食不足,则奸轨并作,故其极恶也。一曰,民多被刑,或形貌丑恶,亦是也。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水类动,故有龟孽。于《易》,“巽”为鸡,鸡有冠距文武之貌。不为威仪,貌气毁,故有鸡祸。一曰,水岁鸡多死及为怪,亦是也。上失威仪,则下有强臣害君上者,故有下体生于上之D058。木色青、故有青眚青祥。凡貌伤者病木气,木气病则金沴之,冲气相通也。于《易》,“震”在东方,为春为木也;“兑”在西方,为秋为金也;“离”在南方,为夏为火也;“坎”在北方,为冬为水也。春与秋,日夜分,寒暑平,是以金木之气易以相变,故貌伤则致秋阴常雨,言伤则致春阳常旱也。至于冬夏,日夜相反,寒暑殊绝,水火之气不得相并,故
汉书 · 志 · 五行志中之上
介绍
《汉书》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典史书,其中并没有直接提到“五行志中之上”。这部书是由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所编撰的,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详实,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它采用了纪传体的结构形式,分为纪、表、志、列传四部分。其中,“五行志”是专门记录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古代天文学和历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汉书》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历史著作,其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汉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传统,对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关推荐
诗句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 经曰:“羞用五事。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艾,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休征:曰肃,时雨若;艾,时阳若;哲,时奥若;谋,时寒若;圣,时风若。咎征;曰狂,恒雨若;僭,恒阳若;舒,恒奥若;急,恒寒若;F178,恒风若。” 传曰:“貌之不恭,是谓不肃,厥咎狂,厥罚恒雨,厥极恶。时则有服妖
诗句: ``` 水伤百谷,衣食不足,则奸轨并作,故其极恶也。 一曰,民多被刑,或形貌丑恶,亦是也。 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 水类动,故有龟孽。于《易》,“巽”为鸡,鸡有冠距文武之貌。 ``` 译文: ``` 水灾伤害了庄稼生长,百姓生活困苦,就会产生邪恶的行为,这是非常糟糕的。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刑罚过多而导致人们面容丑陋,这也是原因之一。
诗句释义及赏析: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记载,在史记中记载,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6年),鲁侯与诸侯于周会合,期间单襄公观察到晋国厉公的仪态。他观察到晋国厉公目光远大而步伐高迈,于是向鲁侯报告:“晋将有乱。”鲁侯询问这是天道还是人事原因,单襄公回答:“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殆必祸者也。” “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原文: 《经》曰:“羞用五事。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译文: 《经》指出,“在五个方面都应该表现出敬意”,即外貌、言语、举止、聆听和思考。其中,外貌要恭敬,言语要顺从,举止要明亮,聆听要聪敏,思考要睿智。 注释: - “经”指的是古代的经典著作或权威言论,如孔子的《论语》。 -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中的成公十三年,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伐秦。成肃公受脤于社,不敬。刘子曰:“吾闻之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礼义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旙,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这段文字出自《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
诗句 1. 襄公二十八年,蔡景侯归自晋,入于郑。 2. 郑伯享之,不敬。 3. 子产曰:“蔡君其不免乎!曰其过此也,君使子展往劳于东门,而敖。吾曰:‘犹将更之。’” 4. 三十年,为世子般所杀。 5. 襄公三十一年,公薨。 6. 季武子将立公子裯,穆叔曰:“是人也,居丧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谓不度。” 7. 比及葬,三易衰,衰衽如故衰。是为昭公。 8. 立二十五年,听谗攻季氏。 9. 兵败
``` 昭公十一年夏,周单子会于戚,视下言徐。晋叔向曰:“单子其死乎!朝有著定,会有表,衣有襘,带有结。会朝之言必闻于表著之位,所以昭事序也;视不过结襘之中,所以道容貌也。言以命之,空貌以明之,失则有阙。今单子为王官伯,而命事于会,视不登带,言不过步,貌不道容而言不昭矣。不道不恭,不昭不从,无守气矣。”十二月,单成公卒。 --- 译文: 在《汉书·志》中记载了关于“五行志”的一则故事
诗句:“定公十五年,邾隐公朝鲁,执玉高,其容仰;鲁公受玉卑,其容俯。” 译文: 从礼仪中可以看出,两位国君都有死亡的征兆。礼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它关乎于人的进退、俯仰之间。如果行礼时态度傲慢则预示有灾祸,谦卑则意味着有喜事。子赣观礼后指出,两位国君都有死亡的征兆。 注释: - 定公十五年: 定公元年(公元前506年至前494年),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君主之一。 - 邾隐公朝鲁:
{"translate:" 昭帝始元元年七月,大水从七月到十月。成帝建始三年秋,大雨下了三十余日;四年九月,又下了十余日的雨。", "mean": "昭帝始元元年七月,开始出现大水,从七月到十月。成帝建始三年秋,大雨下了三十余日;四年九月,又下了十余日的雨。"} 根据《汉书》中的记载,昭帝始元元年七月出现了大水,这场水灾持续了从七月到十月。在这段时间内,连续不断的雨水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翻译 在汉朝的《汉书》中,有一段关于五行志的记载非常引人关注。这段内容涉及到古代中国的天文、地理和人事观念,特别是关于“服妖”、“龟孽”、“鸡祸”等现象的解释。这些解释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关注,也体现了古人对于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定的重视。 诗句翻译: 昭帝时,昌邑王贺遣中大夫之长安,多治仄注冠,以赐大臣,又以冠奴。刘向以为近服妖也。时王贺狂悖,闻天子不豫,弋猎驰骋如故,与驺奴
成帝鸿嘉、永始年间,喜欢微服出宫游玩,选拔从期门郎中挑选有才能的,以及自己的家奴客,多至十余人,少则五六人,都穿着白衣,头戴帻巾,腰间佩戴着刀剑。有的人乘坐小车,车上的人坐在席子上,有的人都是骑马,出入于市井、郊野、远至邻近的县。当时,大臣车骑将军王音和刘同等多次以诚恳的劝谏。谷永说:“《易》称‘得臣无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帝王是天下的主人,没有自己的家,现在陛下放弃万乘之尊
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诗中通过雄鸡的变化来隐喻汉代宫廷中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局势的变化。首先,宣帝时期未央殿中雌鸡化为雄鸡,象征着当时王室内部权力斗争的激化,特别是王子晁与王之间的权力争夺,导致王突然去世。其次,元帝时期丞相府史家雌鸡变为雄鸡,预示了丞相少史的女儿成为皇后,预示着王皇后将正式登位。再次,永光年间,阳平侯王禁的家族因权势过大而引发政治风波,最终导致王氏家族的篡位。 诗中的“鸡知时
诗句:成公七年“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又食其角。” 译文:在成公七年的一月,一种小老鼠吃掉了祭天的牛角。为了驱邪,人们又换了一头牛来祭祀,但是小老鼠又一次吃掉了牛角。 注释:成公七年,指的是西周的成王时期,这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年份。“正月”是指农历的正月,这个时候是新年伊始的季节。“鼷鼠”是一种小型老鼠,“食郊牛角”意味着这种小老鼠攻击并吃掉了祭祀用的牛角
诗句翻译: 定公十五年“正月,鼷鼠食郊牛,牛死”。刘向以为,定公知季氏逐昭公,罪恶如彼,亲用孔子为夹谷之会,齐人俫归郓、讠雚、龟阴之田,圣德如此,反用季桓子,淫于女乐,而退孔子,无道甚矣。《诗》曰:“人而亡仪,不死何为!”是岁五月,定公薨,牛死之应也。京房《易传》曰:“子不子,鼠食其郊牛。” 注释: 1. 定公十五年:指公元前574年。 2. “正月”:指的是春季的第一个月。 3. 鼷鼠
诗句原文及译文: ```plaintext 经曰:“羞用五事。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日思。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 ```latex \begin{quote} 经曰(《诗经》):“羞用五事。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日思。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end{quote} 诗句释义:这句诗出自《诗经》
诗句 景帝三年十二月,吴二城门自倾,大船自覆。刘向以为,近金沴木,木动也。 这句诗描述的是公元前153年(景帝三年),吴国的两个城门突然倒塌,同时大船上的船只也自行翻覆。刘向认为这是由于金属(金)与树木(木)相冲克,导致木元素活跃所致。 先是,吴大王濞以太子死于汉,称疾不朝,阴与楚王戊谋为逆乱。城犹国也,其一门名曰楚门,一门曰鱼门。吴地以船为家,以鱼为食。
我们需要逐句解析这首诗。 第一句:“言之不从”,从,顺也。 - 注释:言,说;之,指“言之不顺”。 第二句:“是谓不乂”,“乂,治也。” - 注释:是,表示;乂,治理;不乂,治理不善。 第三句:“孔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诗》云:‘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 注释:君子,指有道德的领导人;居室,比喻治理国家;言,说;不善,不好;违,违背。 -
诗名: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 译文: 经书曰:“羞用五事,五事为: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貌恭敬,言顺从,视明辨,听聪敏,思睿智。 貌不恭敬,是谓不肃,厥咎狂,厥罚恒雨,厥极恶。 有服妖、龟孽、鸡祸、下体生上之痾、青眚青祥等灾。唯金沴木。 赏析: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是汉代史学家班固所著的史书之一
``` 汉书 志 五行志中之上宣公六年,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 襄公二十九年,齐高子容与宋司徒见晋知伯,汝齐相礼。宾出,汝齐语知伯曰:“二子皆将不免!子容专,司徒侈,皆亡家之主也。专则速及,侈将以其力敝,专则人实敝之,将及矣。”九月,高子出奔燕。 襄公三十一年正月,鲁穆叔会晋归,告孟孝伯曰
翻译: 1. 诗句解读: - 这句诗的意思是,周王派遣刘定公去慰问晋朝的赵孟,于是问:“您的冠冕代表着尊贵的地位,为什么不效仿大禹的功劳来造福百姓呢?”赵孟回答说:“我有罪过和恐惧,怎么能够照顾远方?我们这些小人只是苟且偷生,朝不保夕,还能做什么大事呢?” 2. 词语注释: - 弁冕:指古代官员的帽子和官服。 - 远绩禹功:远大的功绩,比喻伟大的事业或成就。 - 盍亦:何不
诗句: ``` 楚国公子真美丽,君之形象太耀眼。 ``` 译文: ``` 楚国的公子非常英俊,国君的形象令人赞叹。 ``` 注释: - 楚国公子:指楚国的公子围,是楚庄王的庶子,在楚国王室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因其出众的外貌和才华而受到楚国贵族的喜爱。 - 美矣君哉:形容国君非常美丽和威严。这里的“美”指的是外表上的英俊潇洒,“君”则是指国君的身份。 - 辞也假之寡君
哀公十六年,孔丘去世,鲁哀公为他哀悼时说:“上天没有保佑,没有留下一个老人,让我独自一人。”子赣回答说:“国君您不会在鲁国去世吧?夫子曾经说过:‘礼义丧失就会昏乱,名分丧失就会出现差错。’失去了志向就会变得昏庸,失去了职位就会变成差错。活着的时候不能任用他,死后还去哀悼他,这不是合乎礼仪的;称‘我一人’,这不是符合名分的。国君两次失去,恐怕是天意如此。“ 二十七年,公孙于邾去世,于是死在越国。
```text 釐公二十一年“夏,大旱”。董仲舒、刘向以为,齐桓既死,诸侯从楚,釐尤得楚心。楚来献捷,释宋之执。外倚强楚,炕阳失众,又作南门,劳民兴役。诸雩旱不雨,略皆同说。 宣公七年“秋,大旱”。是夏,宣与齐侯伐莱。 襄公五年“秋,大雩”。先是,宋鱼石奔楚,楚伐宋,取彭城以封鱼石。郑畔于中国而附楚,襄与诸侯共围彭城,城郑虎牢以御楚。是岁郑伯使公子发来聘,使大夫会吴于善道。外结二国,内得郑聘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记载,农历六月有大雩。大雩,是古代祈求丰收、祛邪避灾的一种祭祀活动,旨在通过盛大的仪式向天地神灵报告,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汉书》中的“大雩”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历法节日,更是古人对天地自然现象的敬畏与尊重的体现。在古代,农业是社会的基础,农作物的生长与收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因此,通过举行大雩等祭祀活动,祈求天地神灵的庇护,是古人应对自然灾害
定公七年“九月,大雩”。先是,定公自将侵郑,回师后修筑中城之城墙。又派两位大夫率军围攻鄣邑。严公三十一年“冬,不雨”。是岁,一年之内三次建筑台榭,奢侈铺张不管百姓疾苦。 定公七年“九月,大雩”。先前鲁定公自将侵郑,回师后修建中城之城墙。又派两位大夫率军围攻鄣邑。 严公三十一年“冬,不雨”。是岁,一年之内三次建筑台榭,奢侈铺张不管百姓疾苦。 定公七年“九月,大雩”。先是,定公自将侵郑
惠帝五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谷绝。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敬畏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灾害的担忧和恐惧。 文帝三年秋,天下旱。是岁夏,匈奴右贤王寇侵上郡,诏丞相灌婴发车骑士八万五千人诣高奴,击右贤王走出塞。此诗反映了当时国家为了抵御外敌入侵而进行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后六年春,天下大旱。先是,发车骑材官屯广昌。是岁二月,复发材官屯陇西。后匈奴大入上郡、云中,烽火通长安
《汉书·志 五行志中之上》是汉朝时期的历史文献,其中记载了一系列关于天气和自然灾害的记录。 从《汉书·志 五行志中之上》的记载来看,汉武帝时期的天象异常与政治事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征和元年的大规模旱灾直接引发了巫蛊的镇压行动,表明了统治者对于天象异常的高度警觉和应对措施。这种通过天文现象来预测政治变动的策略,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政治迷信行为。 文中还提到了昭帝时期
童谣启示录 元帝时的童谣,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这不仅仅是一段简单的童谣,而是一个古老的智慧,它用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天地间的一种微妙关系。井是阴的象征,灶烟则是阳的象征,而玉堂和金门都是尊贵的象征。这种阴阳平衡的思想,在现代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井水溢出,象征着阴盛阳衰,这是一种警醒,也是一种预防。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与我们的行为有关
诗句赏析: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成帝时,童谣有言“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 经曰:“燕燕尾涎涎,张公子。” 此燕尾涎涎,言其将贵也。 “张公子”者,富平侯张放之家也。“木门仓琅根”,言门当金穴,尊贵也。“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言燕为贼害也。成帝微行出游,常与富平侯张放俱称富平侯家家人,过阳阿主作乐,舞者赵飞燕也。后成帝为微行
诗句: 1.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昭帝时,昌邑王贺闻人声曰‘熊’,视而见大熊。左右莫见,以问郎中令龚遂,遂曰:‘熊,山野之兽,而来入宫室,王独见之,此天戒大王,恐宫室将空,危亡象也。’贺不改寤,后卒失国。” 2. 《左氏传》襄公十七年十一月甲午:“宋国人逐狾狗,狾狗入于华臣氏,国人从之。臣惧,遂奔陈。先是,臣兄阅为宋卿,阅卒,臣使贼杀阅家宰,遂就其妻,宋平公闻之,曰:‘臣不唯其宗室是暴
诗句: ``` 汉史志五行,帝失五事之序,犬见角兵象。 ``` 译文: 汉书中记录着关于五行的记载,其中提到帝王失去了五事的秩序,导致出现了狗出现角和兵象的现象。 注释: - 经曰:“羞用五事。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这里的“经”指的是古代经典著作,即《易传》。《易传》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在这句话中
诗句:成帝河平元年,长安男子石良、刘音相与同居,有如人状在其室中,击之,为狗,走出。 译文:成帝河平元年,长安有个男子叫石良和刘音一起居住在一起,他们发现屋里有一个像人一样的东西,于是用石头砸他,结果那东西变成了一只狗逃走了。之后,几个月内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诡异的事情了。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一件怪诞的事件——石良和刘音的家被一只像人一样的狗袭击,但后来这只狗又逃走了。这个事件虽然令人震惊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记载了西汉时期关于天文、地理及社会现象的详细分析,其中涉及“九鼎震”这一重大事件,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变迁和天人感应思想。以下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 1. 九鼎之重要性:《汉书》开篇即指出:“羞用五事,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其中,“貌”指容貌,“言”代表言语,“视”指观察,“听”为听觉,“思”则指思考。九鼎作为象征皇权的重要宝器
成帝元延元年正月,长安章城门的一对牡马自亡,函谷关的一对牡马也自失。 注释: - 成帝元延元年正月:指公元1年(西汉成帝刘骜的第二年)农历正月。 - 长安章城门:长安城的南门,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 章城门通路寝之路:章门是长安城的南门,通路寝之路指的是从长安城到长乐宫的道路。 - 函谷关距山东之险: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是古代关隘,扼守崤山通道,是崤山以东地区的重要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