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妆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
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着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颐质。由是劫质者遂绝。
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建安十二年,录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赐伎乐名倡。令曰:“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二十四年,太祖军(击破吕布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拜前将军,督诸军还寿春,徙屯召陵。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将军,数月薨。
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
谥曰忠侯,子充嗣。帝追思惇功,欲使子孙毕侯,分惇邑千户,赐惇七子二孙爵皆关内侯。惇弟廉及子楙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楙,即清河公主也。楙历位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充薨,子廙嗣。廙薨,子劭嗣。
韩浩者,河内人。(及)沛国史
三国志 · 魏书 · 诸夏侯曹传
介绍
您提供的问题关于《三国志 · 魏书 · 诸夏侯曹传》的文学作品介绍,我无法直接回答。
如果您对《三国志 · 魏书 · 诸夏侯曹传》感兴趣或有具体疑问,可以告诉我,我会尽力为您提供相关信息和帮助。
相关推荐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原文: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也。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
以下是对《三国志》中夏侯惇的深入解析: 基本信息与生平经历 - 基本信息: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他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将领,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 早年成长:夏侯惇出生于一个有文化的家庭,他的家族是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父亲夏侯婴是西汉时期的名将,这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早期经历:夏侯惇在年轻时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他在十四岁时跟随一位老师学习
诗句: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 译文: 夏侯惇,字元让,是沛国谯县人,夏侯婴的后代。他14岁时,就拜师学习。有人侮辱他的老师,夏侯惇就把那个人杀了,因此他以刚烈出名。 注释: - 夏侯(Xiahou): 这是夏侯姓氏的名字缩写。 - 惇(dun): 这是一个名字,意为“厚”。 - 字元让:这是名字的意思,表示尊敬。 - 沛国谯人:这是地名和郡名的组合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是陈寿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其中详细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十七年,太祖乃还邺”:指的是公元207年,曹操回到邺城。 2. “以渊行护军将军,督朱灵、路招等屯长安,击破南山贼刘雄,降其众”:指夏侯渊被任命为护军将军,并监督朱灵和路招等人驻守长安,击败南山地区的贼寇刘雄,并俘获其部下。 3. “围遂、超余党梁兴于鄠,拔之
以下是对《三国志 · 魏书 · 诸夏侯曹传》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1. 译文: 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县人,是夏侯婴的后代。他14岁时拜师学习。有人侮辱他的老师,夏侯渊便将那个人杀死,因此以刚烈出名。 太祖曹操起初起兵时,夏侯渊就常做副将,跟随太祖出征作战。太祖担任奋武将军时,让夏侯渊当他的司马,另外驻扎在白马,升为折冲校尉,兼任东郡太守。 2. 赏析: - 人物介绍:文中提及夏侯渊,字妙才
诗句: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 译文:夏侯渊虽然屡次战胜,但曹操经常告诫他说:“当将领时会有胆怯的时刻,不能只依赖勇敢。将领应以勇气为基础,同时运用智慧和计谋。只知道依靠勇力,只能匹敌一般的人。” 注释说明: 1. 这首诗选自《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作者是陈寿,是西晋时期的历史著作。 2. “初”指的是开始时或起初的情况。 3. “渊虽数战胜”描述了夏侯渊多次取得胜利的情况。 4.
诗句 1. 后攻费、华、即墨、开阳,谦遣别将救诸县,仁以骑击破之。 2. 太祖征吕布,仁别攻句阳,拔之,生获布将刘何。 3. 太祖平黄巾,迎天子都许。 4. 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 5. 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 6. 太祖征张绣,仁别徇旁县,虏其男女三千余人。 7. 太祖军还,为绣所追,军不利,士卒丧气,仁率厉将士甚奋,太祖壮之,遂破绣。 8. 太祖与袁绍久相持于官渡
河北既定,从围壶关。太祖令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仁言于太祖曰:“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太祖从之,城降。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了曹操麾下的将领荀彧(字文若)在与敌军对峙时的智谋表现。荀彧在面对敌军压力时提出的“围城必示之活门”的策略,体现了他在军事上的智慧和战略眼光
以下是对《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中“曹仁讨马超”部分的逐句释义与赏析: 原文 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 释义与赏析
诗句 袁谭出战,土卒多死。 太祖欲缓之,纯曰:“今千里蹈敌,进不能克,退必丧威。且县师深入,难以持久,彼胜而骄,我败而惧,以惧敌骄,必可克也。” 译文 袁谭率军出战,我军伤亡众多。 曹操想暂缓进攻,曹纯说:“如今我们千里跋涉来攻打敌人,如果前进不能取胜,后退又会导致士气低落。而且我们是孤军深入,难以持久。如果他们胜利后骄傲自大,我们失败后就感到恐惧,利用敌人的骄气和恐惧心理攻击他们
累从征伐,拜都护将军。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并前二千一百户,位特进,后徙封都阳侯。 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士。洪先帝功臣,时人多为觖望。明帝即位,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薨,谥曰恭侯
曹操与夏侯渊的智勇之谋: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原文 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欲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于休。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 译文 曹操对左右亲信说:“这是我家千里挑一的人才。”让他和曹丕一起住,像对待儿子一样照顾他
诗歌原文 肇有当世才度,为散骑常侍、屯骑校尉。明帝寝疾,方与燕王宇等属以后事。帝意寻变,诏肇以侯归第。正始中薨,追赠卫将军,子兴嗣。初,文帝分休户三百封肇弟纂为列侯,后为殄吴将军,薨,追赠前将军。 译文 曹真字子丹,是太祖的族子。太祖起兵时,曹真父亲曹邵招募士卒,被州郡杀害。太祖哀伤曹真的孤苦,收养他如同自己的儿子,让他与文帝一起居住,并经常一同狩猎,被老虎追赶时,射向老虎应声倒地
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亮 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统治的魏国,与蜀汉的诸葛亮之间的较量一直是战事不断。公元231年,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的后方,决定围攻祁山。他的军事行动迅速取得了成效,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的守军纷纷投降,为蜀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帝遣真督诸军军郿 魏文帝曹丕派遣司马懿(司马昭之父)率领大军前往郿县驻守,以应对诸葛亮的进攻。这一策略表明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由西晋的陈寿所著,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事件。其中,《魏书·诸夏侯曹传》主要记述了三国时期曹操家族中几位夏侯人物的故事。下面将按照您的要求对原文逐句进行释义: 1. 译文:《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中,曹爽字昭伯,年轻时就意识到自己是皇亲而谨慎、持重。明帝尚是皇太子时,便与他很友好。及即位,为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武卫将军,宠待有殊
诗句: - 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及晏等进用,咸共推戴,说爽以权重不宜委之于人。乃以晏、扬、谧为尚书,晏典选举,轨司隶校尉,胜河南尹,诸事希复由宣王。 - 宣王遂称疾避爽。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有司望风,莫敢忤旨。 - 晏等与廷尉卢毓素有不平。因毓吏微过,深文致毓法,使主者先收毓印绶,然后奏闻。 -
十年正月,车驾朝高平陵,爽兄弟皆从。 【解析】:此句描述的是在公元220年,即魏文帝曹丕去世后,其子曹叡在洛阳举行朝会,夏侯氏兄弟也在场。 译文:十冬十月,皇帝的车驾前往高平陵进行朝祭,夏侯氏兄弟都随行。 注释:十冬——农历十二月;十月——公历十一月。 宣王部勒兵马,先据武库,遂出屯洛水浮桥。 【解析】:此句描绘的是司马懿率军驻扎于洛水浮桥之上的情景。 译文:司马懿统领军队,首先占据了武库
诗句 1. 爽得宣王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 - 注释:曹爽接到司马懿上奏的内容,但无法理解,处于极度困境中,不知道该怎么办。 - 赏析:这句表达了曹爽在面对司马懿的上奏时感到困惑和无助,突显了他的困境。 2. 大司农沛国桓范闻兵起,不应太后召,矫诏开平昌门,拔取剑戟,略将门候,南奔爽。 - 注释:大司农、沛国人桓范得知军队起事的消息后,没有响应太后的召唤。他伪造诏书打开平昌门,夺取武器
诗句: 夏侯尚字伯仁,渊从子也。文帝与之亲友。太祖定冀州,尚为军司马,将骑从征伐,后为五官将文学。魏国初建,迁黄门侍郎。代郡胡叛,遣鄢陵侯彰征讨之,以尚参彰军事,定代地,还。太祖崩于洛阳。尚持节,奉梓宫还邺。并录前功,封平陵亭侯,拜散骑常侍,迁中领军。 翻译: 夏侯尚,字伯仁,是夏侯渊的侄子。文帝和夏侯尚关系很好。曹操平定冀州时,夏侯尚担任军司马,率领骑兵参与征战,后来担任五官将文学
诗句及译文 > 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 > 译文:孙权的将领诸葛瑾与夏侯尚的军队在长江相对,诸葛瑾渡过江,进入江中的沙洲,同时将水军分开布置在江中。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析:这句诗描述了赤壁之战前的一次关键军事部署。诸葛亮(诸葛瑾)、夏侯尚是孙权手下的两位重要将领,他们在长江中对峙,诸葛瑾成功渡河并在沙洲上布下水军。这一行动不仅展示了诸葛瑾的军事才能
翻译如下: - 诗句:玄字太初。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于色。明帝恨之,左迁为羽林监。正始初,曹爽辅政。玄,爽之姑子也。累迁散骑常侍、中护军。 - 译文:夏侯玄字太初,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二十岁的时候担任了散骑和黄门侍郎的职位。他在一次朝见中因为和皇后的弟弟毛曾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而感到耻辱,这让他非常不快,甚至无法掩饰自己的不满。明帝对此非常生气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中的这段文字,是曹丕对于当时官员的任免、选拔与监督制度的反思和论述。他主张通过减少官职层级以简化政务,同时强调了文官与武将之间职责的明确分工,以及在官员任用上的公正性和廉洁性。此外,他还提到了对奢侈行为的遏制,以及通过制度来规范官员的行为。 原文逐句解读 1. 官长所第,中正辈拟:高级长官根据中正等人的建议进行人选推荐。 2. 比随次率而用之
以下是这首诗《三国志 · 魏书 · 诸夏侯曹传》的逐句释义: 1. 顷之 - 不久之后。 2. 为征西将军 - 担任征西将军,这是一个高级军事职务。 3. 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 - 被授予符节,管理雍州和凉州的军务。 4. 与曹爽共兴骆谷之役 - 与曹爽共同发起了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骆谷之战。 5. 时人讥之 - 当时的人对此表示不满或批评。 6. 爽诛 - 曹爽被杀害。 7. 征玄为大鸿胪
诗句翻译: 1. 许允曾与丰、玄友善 - 许允(?~254年),字士宗,高阳(今河北省保定市)人。三国时期名士、曹魏大臣、官至中领军。与李丰、夏侯玄相亲善。 2. 有诈作尺一诏书 - 先有诈作尺一寸的诏书,将玄任命为大将军,允为太尉,共同录尚书事。 3. 有人天未明乘马以诏版付允门吏 - 天未明时,有人骑马将诏书版交付许允的门吏,并说:“有诏!”随即离去
诗句释义及译文: 渭河王经,字子修,与曹真一同被誉为冀州名士。在甘露年间担任尚书,因高贵乡公的事务被诛杀。开始时他任郡守。他的生母对他说:“你是农民的儿子,现在官位到了二千石,物极必反,应该停下来了。”王经没有听从她的话,历任二州刺史、司隶校尉,最终导致失败。崔赞是王经的朋友,也是同郡人,他曾以处世太盛警告王经。 评曰:夏侯惇、曹真两家世代结亲,所以夏侯惇、曹真等人都以亲近故旧、家族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