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令音郎定反。支音其儿反。为郡门下书佐。有姿仪,大音声,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一]遣诣涿郡卢植读经。后复为郡吏。刘太守坐事征诣廷尉,瓒为御车,身执徒养。及刘徙日南,瓒具米肉,于北芒上祭先人,举觞祝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瘴气,或恐不还,与先人辞于此。”再拜慷慨而起,时见者莫不歔欷。刘道得赦还。瓒以孝廉为郎,除辽东属国长史。尝从数十骑出行塞,见鲜卑数百骑,瓒乃退入空亭中,约其从骑曰:“今不冲之,则死尽矣。”
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鲜卑惩艾,后不敢复入塞。迁为涿令。光和中,凉州贼起,发幽州突骑三千人,假瓒都督行事传,使将之。军到蓟中,渔阳张纯诱辽西乌丸丘力居等叛,劫略蓟中,自号将军,[二]略吏民攻右北平、辽西属国诸城,所至残破。瓒将所领,追讨纯等有功,迁骑都尉。属国乌丸贪至王率种人诣瓒降。迁中郎将,封都亭侯,进屯属国,与胡相攻击五六年。丘力居等钞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瓒不能御。
注[一]典略曰:瓒性辩慧,每白事不肯梢入,常总说数曹事,无有忘误,太守奇其才。
注[二]九州春秋曰:纯自号弥天将军、安定王。
朝议以宗正东海刘伯安既有德义,昔为幽州刺史,恩信流着,戎狄附之,若使镇抚,可不劳觽而定,乃以刘虞为幽州牧。[一]虞到,遣使至胡中,告以利害,责使送纯首。
丘力居等闻虞至,喜,各遣译自归。瓒害虞有功,乃阴使人徼杀胡使。胡知其情,闲行诣虞。虞上罢诸屯兵,但留瓒将步骑万人屯右北平。纯乃弃妻子,逃入鲜卑,为其客王政所杀,送首诣虞。
封政为列侯。虞以功即拜太尉,封襄贲侯。[二]会董卓至洛阳,迁虞大司马,瓒奋武将军,封蓟侯。
注[一]吴书曰:虞,东海恭王之后也。遭世衰乱,又与时主疏远,仕县为户曹吏。
以能治身奉职,召为郡吏,以孝廉为郎,累迁至幽州刺史,转甘陵相,甚得东土戎狄之心。后以疾归家,常降
三国志 · 魏书 · 二公孙陶四张传
介绍
中的主人公。
A. 孙权 B. 曹操 C. 司马懿 D. 袁绍 E. 刘备 F. 关羽 G. 张辽 H. 吕布 I. 公孙瓒 J. 马超 K. 卓琳 L. 甘卓 M. 潘璋 N. 李典 O. 孙坚 P. 曹洪 Q. 袁尚 R. 班彪 S. 张辽 T. 刘表 U. 吕布 V. 司马懿 W. 马超 X. 甘卓 Y. 潘璋 Z. 李典 [1] A[2] B[3] C[4] D[5] E[6] F[7] G[8] H[9] I[10] J[11] K[12] L[13] M[1
相关推荐
以下是对《三国志 · 魏书 · 二公孙陶四张传》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原文及译文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他担任郡门下书佐,仪表堂堂,声音洪亮,侯太守器重他,将女儿嫁给他,并遣送他去涿郡卢植处读经。后来他再次成为郡吏。刘太守因事被征召到廷尉,公孙瓒为他御车,自己亲自负责服侍。刘太守迁往日南后,公孙瓒备好米肉,于北芒上祭奠先人,举杯祝道:“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瘴气,或恐不还
根据《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的记载,这段诗描绘了公孙瓒的性格特点和他在政治斗争中的遭遇。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诗句解析: - “性辩慧”:这句话表达了公孙瓒聪明、善于辩论的特质。 - “每白事”:公孙瓒经常向上司汇报工作,表现出他的忠诚和责任心。 - “不肯梢入”:公孙瓒在工作中从不偷懒,总是全力以赴。 - “常总说数曹事”:他总是能够准确无误地处理各种事务
这首诗是关于一个名叫虞平的人的生平事迹。虞平是一个有才能和德行的人,被召为郡吏,以孝廉的身份进入官场,并逐渐晋升到幽州刺史的位置。在任职期间,他以清廉公正的作风治理地方,深得东土戎狄之心。然而,后来因为疾病的原因,他不得不辞职回家,但他始终保持低调,与乡里的人们共同生活,分享欢乐,不计较名位的不同。 虞平的为人处事得到了乡亲们的普遍尊敬和爱戴。当有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他们不会去寻求官府
虞让太尉——忠诚与智慧的典范 虞让,一个在动荡时代中显得格外耀眼的名字。作为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勇气和智慧,更是那个时代忠臣良将的象征。在《三国志·魏书》中,我们得以一窥这位英雄人物的风采。 虞让,字伯珪,生于辽西之地。他的生平似乎被命运安排在一个乱世之中,然而,正是这样的背景造就了他非凡的一生。据《三国志》记载,虞让曾担任幽州刺史,以其清廉、节俭
《三国志》中,公孙瓒、袁术和刘虞的故事,是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东汉末年的动荡局势以及各势力间的较量。下面将逐一解读这些故事: - 公孙瓒: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他性格辩慧,善于处理复杂的政务。在幽州时,他因处理得当而受到赞誉。然而,他的性格中也有倔强的一面,这在后来与袁绍的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 袁术:袁术字公路,汝南扶人人,他在政治和军事行动上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诗句 1. 是时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主,外托公义以答拒之。 - 注释:此时孙策(术)内心怀有篡位的野心,担心国家出现一个强有力的君主,于是对外打着维护公义的名义来抵抗。 2. 绍亦使人私报虞,虞以国有正统,非人臣所宜言,固辞不许;乃欲图奔匈奴以自绝,绍等乃止。 - 注释:袁绍也派人秘密告知公孙虞,但公孙虞认为国家应保持正统,不应涉及此类话题,所以坚决拒绝
诗句 - 《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原文:典略曰:“臣闻皇、羲以来,始有君臣上下之事,张化以导民,刑罚以禁暴。今行车骑将军袁绍,托其先轨,寇窃人爵,既性暴乱,厥行淫秽。昔为司隶校尉,会值国家丧祸之际,太后承摄,何氏辅政,绍专为邪媚,不能举直,至令丁原焚烧孟津,招来董卓,造为乱根,绍罪一也。” 译文 - 对上述诗句的详细解析:从这段文本可以解读出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人物关系
诗句 1. 虞惧瓒为变,遂举兵袭瓒。 - 虞因害怕瓒会有所变动,于是发动军队攻击并袭击瓒。 2. 虞为瓒所败,出奔居庸。 - 虞在战争中被打败,被迫逃离至居庸。 3. 瓒攻拔居庸,生获虞,执虞还蓟。 - 瓒成功攻占了居庸,并活捉了虞,带他回到蓟城。 4. 会卓死,天子遣使者段训增虞邑,督六州; - 这时董卓已经死去,天子派出使者段训增加虞的封地,并监管六州。 5. 瓒迁前将军,封易侯。 -
以下是对《三国志》中“三国志 · 魏书 · 二公孙陶四张传”的逐句释义及其译文,并附上必要的注释以及赏析。 1. 诗句翻译:兵法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这句话的译文是“兵法说,一百层高楼不攻打,现在我有一千层的楼橹,粮食吃完了这些粮食,我就能了解天下的事了”。 2. 诗句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军事战略和战争消耗的认识,认为在战争过程中,粮食消耗是关键因素之一。 3
这首诗出自《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讲述了刘备的部将公孙瓒和曹操手下的将领曹仁之间的斗争。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瓒,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 - 解释:公孙瓒(字伯圭),文官武将的能力都足够自保,即使有一些小缺点,也应当宽容。 2. 乃止。后一年,攸病死。虞又与官属议,密令觽袭瓒。 - 解释:于是停止了。一年后,郭攸之病死。虞(字仲雍)再次召集部下商议
``` 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 译文: 公孙瓒在燕南和赵北交界处筑起坚固的防线,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如果敌人进攻,这里将是他最后的避难所。 赏析: 这一句诗出自《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是关于公孙瓒的典故。公孙瓒在北方边境上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如果敌人进攻,这里将是他最后的避难所。这里的“中心”指的是天下的中心
译文 自那以后,祸患越来越深重。我的部队不胜其忿,以至于积尸为京,头颅满野,愍彼无辜,未尝不慨然失涕也。后来收到足下的书信,言辞婉约,有改过自新之言。我既欣于旧好克复,且愍兆民之不宁,每次接到军书都引师南驾,以顺简书。不足一时,北边羽檄之文,从未停止。我因此痛心疾首,无所措情。 身为三军主帅,当列将之任,应该令怒如严霜,喜如时雨。臧否好恶,应坦然可观。但足下二三其德,强弱易谋,急则曲躬
诗句 若斯言之玷,皇天是闻。"瓒不答,而增修戎备。谓关靖曰:"当今四方虎争,无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经年者明矣。袁本初其若我何!“ 译文 如果我的言语有污点,天帝已经听到了。“公孙瓒没有回答,却增加军事准备。他叫关靖说:“当前各方都在争夺天下,没有人能坐在我的城墙下,坚持一整年而不被打败。袁绍对我怎么样?!” 注释 - 若斯:如此;如此这般。 - 言之玷:指自己的过失或错误。 - 皇天
《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 注[九]汉晋春秋曰:关靖曰:“吾闻君子陷人于危,必同其难,岂可独生乎!”乃策马赴绍军而死。绍悉送其首于许。鲜于辅将其觽奉王命。以辅为建忠将军,督幽州六郡。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阎柔遣使诣太祖受事,迁护乌丸校尉。而辅身诣太祖,拜左度辽将军,封亭侯,遣还镇抚本州。《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 注[一]魏略曰:辅从太祖于官渡。袁绍破走,太祖喜,顾谓辅曰
诗歌赏析 一、诗歌原文 黄巾贼起,天下大乱。州郡并起兵,天子都长安。四方断绝,传闻不信。遣使往来,言至京师。天子西讨,日望其至。盗贼不灭,孤城无际。慷慨伤怀,何日复始! 二、注释译文 - 黄巾贼起:指的是东汉末年,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军起义。 - 天下大乱:指当时国家动荡不安,各地军阀割据,群雄争霸。 - 州郡: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单位,指各个地方的州和郡。 - 天子
先输出诗句: 1. 吴书曰:谦性刚直,有大节。 2. 少察孝廉,拜尚书郎,除舒令。 3. 郡守张盘,同郡先辈,与谦父友,意殊亲之,而谦耻为之屈。 4. 与众人还城,因以公事进见,坐罢。 5. 盘常私还入,与谦饮宴,或拒不为留。 6. 常以舞属谦,谦不为起,固强之;及舞,又不转。 7. 盘曰:“不当转邪?” 8. 曰:“不可转,转则胜人。” 9. 由是不乐,卒以构隙。 10. 谦在官清白,无以纠举
《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中,公孙瓒的事迹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将领以及文化人的独特魅力和成就。下面将逐句进行翻译并提供必要的注释: 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 诗句 | 译文 | 注释 | |------|-------|------| | 谦至,或又谓谦曰:“足下轻辱三公,罪自己作,今蒙释宥,德莫厚矣;宜降志卑辞以谢之。”谦曰:“诺。” | 当公孙瓒到来时,有人再次对公孙瓒说
诗句: 1. 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 2. 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 3. 谦恐,欲走归丹杨。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是岁,谦病死。 译文: 1. 初平四年,曹操率军征讨公孙谦,攻克了十几座城池,在彭城发生了一场大战。公孙谦的军队战败逃走,死伤无数,泗水河因此不再流动。公孙谦撤退到郯邑坚守。 2. 兴平元年
诗句翻译 1 涿鹿、阪泉、三苗之野有五帝之师,有扈、鬼方、商、奄四国有王者之伐: - “涿鹿”和“阪泉”是古代的地名,常指代战争的发生地,这里指的是多次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地方。 - “五帝”通常指的是华夏族群的创始人黄帝等五位帝王,这里的“五帝之师”可能是指黄帝等五帝的军队。 - “有扈”和“鬼方”、“商”与“奄”都是中国古代的一些部落或国家的名称,这些国家的君主发起了讨伐。 -
根据您提供的文本内容,《三国志》中有关公孙瓒和张杨的部分摘录如下: - 公孙瓒传: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他在灵帝时被任命为幽州刺史,但因处理财务不善而受到批评,导致许多官员未能获得应有的补助。 - 张杨传:张杨字稚叔,云中人也。以武勇在并州任职,成为武猛从事。在灵帝末年,天下动乱,他被派遣到冀州,担任假司马,负责防御工作。 综合分析来看,这段文本描述了两位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的事迹
《三国志》·魏书 · 二公孙陶四张传杨奉生平与战事回顾 1. 杨奉初起与建立 - 杨奉,在三国时期作为建义将军及河内太守,其军事生涯始于天子之困于河东。 - 杨奉带领军队至安邑,被任命为安国将军,封为晋阳侯,显示出其在军事行动中的卓越能力。 - 尽管杨奉企图迎立天子回洛,但诸将反对,导致他最终返回野王。 2. 杨奉军事策略与困境 - 在杨奉的领导下,建安元年(198年),杨奉、董承
诗句及译文: 公孙度,字升济,辽东襄平人,父亲延避官于玄菟。公孙度任郡吏,玄菟太守公孙豹之子公孙豹早死,公孙度年轻时名豹,与公孙豹同年,公孙度因亲爱之而遣其学,并为取妻。后举有道,授尚书郎,稍迁冀州刺史,因谣言免。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公孙度从一个小官逐步升至辽东太守的过程,体现了其政治才能和野心。诗中的“固字白兔,既杀杨丑
孙登之谶 或谓度曰:“此汉宣帝冠石之祥,而里名与先君同。社主土地,明当有土地,而三公为辅也。”度益喜。故河内太守李敏,郡中知名,恶度所为,恐为所害,乃将家属入于海。度大怒,掘其父頉,剖棺焚尸,诛其宗族。[二]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郡,置太守。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父延为建义侯。立汉二祖庙,承制设墠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
《三国志·魏书·公孙陶四张传》是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记录,由荀悦撰写,收录于《三国志辑注》,主要涉及公孙瓒、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四代公孙氏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该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动态,对于研究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逐一解析这些人物及其相关事件: 1. 公孙瓒 - 生平简介: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 - 政治生涯:初平四年(193年)
这首诗出自《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是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诗中提到的人物有公孙渊、司马宣王等,他们的事迹和活动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来解读一下诗歌的内容: 1. 公孙渊开始发兵,在辽隧与司马宣王等人交战,但结果不利,被迫退回。 2. 公孙渊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并派遣使者持节,假鲜卑单于玺,封拜边民,以诱骗并骚扰北方。 3. 五年春,司马懿派遣太尉司马宣王讨伐公孙渊
城破后,公孙瓒斩杀了相国以下的千数头级,并将他的头颅传送到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地全部平定。 注释翻译: - 城破:指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被攻破。 - 相国以下:指的是公孙瓒所统辖的军队或官员中的高级指挥官。 - 千数头级:“千数”表示数量众多,“头级”是指斩首的数量。整个句子描述的是公孙瓒在战斗中杀敌无数。 - 传渊首洛阳:将公孙瓒的头颅传送到洛阳
这首诗出自《三国志 · 魏书 · 二公孙陶四张传》,是一篇描绘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争斗及人物性格的文章。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冀其可化,故割地王权,使南面称孤,位以上将,礼以九命。 - 释义: 他们希望(我)可以改变,因此割让土地,拥有王的权力,让自己可以南面称王,地位上相当于一个高位将领,受到极高的礼遇。 - 赏析:
诗句翻译 《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中的这段文字,大意是说江南和北方隔着万里的距离,而辽东的君臣之间没有恐惧和忧虑。他们只追求利益,认为贵贱是不必要的,这种生活方式让人厌烦安逸的生活,反而追求危险的祸患,贬低忠于国家的节操,推崇背叛的行为。即使是边远的蛮夷之长也知道尊重礼节,但对待这些人,也难以做到宽厚宽容。 译文 江南和北方相隔万里,辽东的君臣之间没有恐惧和忧虑,他们只追求利益
诗句 ```plaintext 宿舒、孙综前到吴,贼权问臣家内小大,舒、综对臣有三息,修别属亡弟。权敢奸巧,便□拜命。谨封送印绶、符策。臣虽无昔人洗耳之风,惭为贼权污损所加,既行天诛,犹有余忿。臣父康,昔杀权使,结为雠隙。今乃谲欺,遗使诱致,令权倾心,虚国竭禄,远命上卿,宠授极位,震动南土,备尽礼数。又权待舒、综,契阔委曲,君臣上下,毕欢竭情。而令四使见杀,枭示万里,士觽流离,屠戮津渚
这首诗是《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中的一句话,原文如下: "而后爱憎之人,缘事加诬,伪生节目,卒令明听疑于市虎,移恩改爱,兴动威怒,几至沉没,长为负忝。幸赖慈恩,犹垂三宥,使得补过,解除愆责。如天威远加,不见假借,早当麋碎,辱先废祀,何缘自明,建此微功。臣既喜于事捷,得自申展,悲于畴昔,至此变故,余怖踊跃,未敢便宁。唯陛下既崇春日生全之仁,除忿塞隙,抑弭纤介,推今亮往,察臣本心,长令抱戴
诗句 公孙渊昔年敢违王命,废绝计贡者,实挟两端。既恃阻险,又怙孙权。故敢跋扈,恣睢海外。宿舒亲见贼权军觽府库,知其弱少不足凭恃,是以决计斩贼之使。又高句丽、濊貊与渊为仇,并为寇钞。今外失吴援,内有胡寇,心知国家能从陆道,势不得不怀惶惧之心。因斯之时,宜遣使示以祸福。 译文 公孙渊当年曾违抗命令,停止向汉朝进贡,其实他心里有两个主意:一方面他倚靠险要地形;另一方面他又依赖东吴。因为这样
译文 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注[四]吴书曰:魏国派遣使者傅容、聂夔拜渊为乐浪公。渊的部属从洛阳回来,告诉渊:“使者左骏伯,使者都挑选出勇力之人,不是普通人。”渊因此感到恐惧和疑虑。傅容、聂夔到达后,住进了学馆中。渊先以步兵骑兵包围了他们,然后进入受拜。傅容、聂夔非常害怕,因此返回洛阳向魏国诉说情况。 注[五]魏书曰:渊知道这次变化不仅仅是因为俭,便做好了准备。派使者谢罪给吴国,自称燕王
诗句翻译与注释 辽土之不坏,实度是赖。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囏。” “辽土之不坏,实度是赖。”意指辽土的稳固是因为有依赖。"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囏。’" 孔子认为如果没有管仲,自己就会像被发左囏(一种束缚或约束)一样束手无策。 向不遭度,则郡早为丘墟,而民系于虏廷矣。遗风余爱,永存不朽。 如果当初没有度这样的人(可能是指某位官员),那么这个地区很快就会变成废墟
翻译:渊纂(纂,整理、继承的意思)戎祖考,君临万民,为国以礼,淑化流行,独见先鷪,罗结遐方,勤王之义,视险如夷。 注释:编纂:整理、继承;君临:统治;为国:治理国家;以礼:遵守礼仪;淑化:良好教化;流行:普及;独见:独自看到;先鷪: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类,这里比喻先贤;罗结:招揽联合;遐方:远方;勤王:保卫国家;义:道义,原则;视险如夷:面对困难时毫不畏惧;世载:历史上记载;忠亮:忠诚而光明
【译文】 收,考察奸臣矫制的罪过。如今刺史们是否曾误传矫制的命令呢?臣等认为:刺史发兵,摇动天下,这并非是矫制,必定是诏命。渊于是俯仰叹息,自伤无罪。深想土地养育百姓的恩惠,私下慕仿古公亶父杖策之岐,便想弃官释职,回到山林。臣等挽留他,誓之以死,屯守府门,不让他离开。而七营虎士,五部蛮夷,各自心怀饱食,不谋同心,奋臂大呼,排门遁出。近郊农民,放下耕具,砍伐木材,改案为橹,奔驰赴难,军旅行动顺利
诗句 ``` 渊据金城之固,仗和睦之民,国殷兵强,可以横行。策名委质,守死善道,忠至义尽,为九州表。方今二敌窥□,未知孰定,是之不戒,而渊是害。茹柔吐刚,非王者之道也。 臣等虽鄙,诚窃耻之。若无天乎,臣一郡吉凶,尚未可知;若云有天,亦何惧焉!臣等闻仕于家者,二世则主之,三世则君之。臣等生于荒裔之土,出于圭窦之中,无大援于魏,世隶于公孙氏,报生与赐,在于死力。 ``` 译文 1. 渊据金城之固
诗句赏析: 1. 诗词原文: 张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黄巾起,燕合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闲转攻,还真定,觽万余人。博陵张牛角亦起觽,自号将兵从事,与燕合。燕推牛角为帅,俱攻廮陶。 2. 诗意解析: - 这首诗描述了张燕和牛角领导的一群盗贼在山泽间活动的情景。张燕原本姓褚,因黄巾起义而聚集了一支拥有万余人的武装力量。牛角也起兵组织了一支军队,他们联合起来攻打真定城。 - 诗中通过“觽”
在《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中,描述了几位东汉末年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事迹。下面将逐一解析这些人物的典故、贡献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影响: 1. 张角之乱: - 起义背景与起兵原因:张角原为道教首领,因不满当时朝廷的政策,联合其他不满势力,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的教义强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吸引了广泛的信众支持。 - 起义规模与影响:张角起义迅速蔓延,形成一股巨大的反政府力量
以下是对《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逐句的翻译,包括诗句和相应的注释: 1. 陆机晋惠帝起居注: - 关键词:陆机 - 注释:陆机是晋惠帝时期的一位历史学家,他对晋朝的历史记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 门下通事令史张林: - 关键词:门下、通事、令史、张林 - 注释:张林是门下通事令史,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和处理政务。 3. 飞燕之曾孙: - 关键词:飞燕 - 注释
公孙瓒之死 在三国乱世中,群雄逐鹿的岁月里,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名字——公孙瓒。公孙瓒字伯珪,出身辽西令支,一个以貌美、声音洪亮著称的武将世家。他的一生,既有过驰骋沙场的豪迈,也有被命运捉弄的无奈,尤其是他在官渡之役后,被袁绍所败并困于高楼,最终引火自焚,结束了他悲壮而传奇的一生。 公孙瓒的故事,犹如一首悲歌,回旋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从其年轻时的机智与辩才,到后来成为幽州的翘楚,再到身陷囹圄
张鲁的生平与成就 1. 基本信息 - 姓名: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 - 祖父:张陵,客居蜀地,学得道术,造作道书以惑百姓。 - 父亲:张衡,承袭祖业,继续其道法。 - 称号:米贼,意指以其宗教影响下的民众生活困苦。 2. 政治经历 - 在汉末,张鲁被刘焉任命为督义司马。他与别部司马张修共同率领士兵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后夺取了其部队。 - 当刘璋继位后,因张鲁不顺从朝廷命令
诗句及译文 第一句 > "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 - 注释: 这里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妖贼张角起义。"三辅"指汉朝的首都长安及其周边地区,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 - 赏析: 这句诗描述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民间出现了大量的妖贼和起义者。 第二句 > "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 - 注释: "光和中"指的是东汉灵帝时期,也就是公元178年至184年
诗一: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韂不肯,率觽数万人拒关坚守 译文:在建安二十年(196年),曹操从散关出兵征讨张鲁,抵达阳平关。张鲁想投降汉中,他的兄弟张韂不同意,率部众数万人在关前坚守。 注释:阳平关是古关隘,位于今陕西勉县西南。这里记载了建安二十年曹操与张鲁之间的军事冲突。张鲁和张韂兄弟俩对是否投降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决定抵抗曹操的大军。 ---
译文: 曹操在征讨张鲁时,曾经派遣自己的亲信夏侯惇前去察看情况,夏侯惇回到曹操身边后,便向曹操报告了张鲁的情况。然后,曹操亲自率军出征,终于平定了张鲁。这件事情,当时的将士都有所了解。而杨暨在给皇帝的奏章中也提到了这件事:“曹操开始征讨张鲁时,用十万军队亲自前往,指挥作战,结果成功攻下了张鲁的地盘。张鲁的防守,实在不值得一提。”他接着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我们的军队与敌军交战三天之后,想要撤退回城
诗句: ``` 黄初中,增圃爵邑,在礼请中。 后十余岁病死。 晋书云:西戎司马阎缵,圃孙也。 ``` 译文: 在东汉黄初年间(220年-226年),魏文帝曹丕对阎圃进行了封赏,并给予其额外的爵位和土地。之后过了十多年阎圃因病去世。晋朝的史书记载,阎缵是阎圃的孙子。 赏析: 这句诗反映了汉末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关系变化,以及阎圃的家族背景。阎圃因善心而投降曹操,后被加封为列侯
【原诗】 公孙瓒保京,坐待夷灭。度残暴而不节,渊仍业以载凶,只足覆其族也。陶谦昏乱而忧死,张杨授首于臣下,皆拥据州郡,曾匹夫之不若,固无可论者也。燕、绣、鲁舍群盗,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则于彼为愈焉。 【译文】 公孙瓒在京城固守,最终等待被消灭。他过于残暴而不节制,孔融依然继承他的事业并且招致祸患,只是足以覆灭他的家族罢了。陶谦因昏庸而忧虑而死,张杨被臣子所杀,他们各自占据州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