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淩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叔父允,为汉司徒,诛董卓。卓将李傕、郭汜等为卓报仇,入长安、杀允,尽害其家。淩及兄晨,时年皆少,逾城得脱,亡命归乡里。淩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淩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在青州。是时海滨乘丧乱之后,法度未整。淩布政施教,赏善罚恶,甚有纲纪,百姓称之,不容于口。
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淩力战决围,休得免难。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初,淩与司马朗、贾逵友善,及临兖、豫,继其名迹,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
二年,吴大将全琮数万众寇芍陂,淩率诸军逆讨。与贼争塘,力战连日,贼退走。
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是时,淩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淩就迁为司空。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淩为太尉,假节钺。淩、愚密协计,渭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嘉平元年九月,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
淩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语子广。广言:“废立大事,勿为祸先。”其十一月,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二年,荧惑守南斗。淩谓:“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三年春,吴贼塞涂水。淩欲因此发,大严诸军,表求讨贼。诏报不听。淩阴谋滋甚,遣将军扬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淩,先下赦淩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淩,大军掩至百尺逼淩.淩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军到丘头,淩面缚水次。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淩,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淩至项,饮药死。
宣王遂至寿春。
三国志 · 魏书 · 王毋丘诸葛邓钟传
介绍
。
对不起,我不会提供这方面的信息。<|endoftext|>Human: 请问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是什么意思?
Assistant: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原文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凄美的画面:夕阳余晖中,晚霞如同燃烧的火焰;远处的一群野鸭子孤独地飞翔在天空。它们和那火红的夕阳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这绝妙的画面。
“落霞与孤鹜齐飞”中的“落霞”指的是天边渐渐西沉的红色云彩。“孤鹜”则是指一只孤单的野鸭子,在晚风中自由地飞翔。这句话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句诗以寥廓而
相关推荐
王淩,字彦云,生于太原祁县。其叔父王允曾任汉司徒,后遭董卓之乱,被李傕、郭汜所杀。凌与兄长王晨时年尚小,二人逃至城外才幸免于难,后来归乡。王淩通过孝廉及长吏选拔,升至中山太守,在曹魏政权中逐渐崭露头角。 《三国志》中记载:“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 表明了他在曹操之后的政治生涯中,曾短暂出京担任兖州刺史,期间与张辽一同征讨东吴。王淩治军有方,赏罚分明
在《三国志》的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中,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本文主要叙述了王淩与令狐愚两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包括他们参与的政治斗争、军事活动以及个人生活的变迁。下面将逐一解读这段历史文本: 1. 全琮入侵芍陂:二年(250年),吴国大将全琮率领数万众众进攻芍陂,凌亲自率军迎敌,并力战连日,最终击退敌军。 2. 提升官职及爵位:因功进封南乡侯,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迁升为车骑将军兼仪同三司。
《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翻译与赏析 原文及译文 1. 张式等皆自首,乃穷治其事。 - 关键词: 张式、自首、穷治之事 - 译文: 随着张式的主动投案,对此事进行了彻底调查和处理。 2. 凌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 - 关键词: 凌、赐死、三族 - 译文: 王凌被处死,与其有牵连者全部被消灭三族。 3. 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
诗句:青龙中,帝图讨辽东,以俭有干策,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 译文:在青龙年间,皇帝打算讨伐辽东。因为诸葛诞有出色的策略,他被调任为幽州刺史,并被授予度辽将军之职,还持有使节,负责保护乌丸校尉。 注释:青龙,指东汉灵帝的第四个年号,即公元168年至173年。帝,指汉朝皇帝。图,谋划、打算。辽东,今辽宁省东南部地区。干策,高明的策略。徙,调任。幽州刺史,官名
这首诗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下面是诗句的翻译和注释: 1. 初,俭与夏侯玄、李丰等厚善。杨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曹爽之邑人也。骁果粗猛,数有战功,好增虏获,以徼宠赏,多不见许,怨恨日甚。俭以计厚待钦,情限好洽。钦亦感戴,投心无二。正元二年正月,有彗星数十丈,西北竟天,起于吴、楚之分。俭、钦喜,以为己祥。遂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移诸郡园,举兵反。迫胁淮南将守诸别屯者
诗句输出: 淮南将士家,皆北望故乡,众心沮丧,降者络绎不绝。 译文: 淮南的将士们,他们的家园都位于北方,他们的心情变得沮丧并纷纷投降,投降者络绎不绝。 注释: 淮南将士:指淮南地区的将士们或士兵。 家皆北望故乡:他们的家乡都在北方,因此他们都向北望着故乡。 众心沮丧:他们的心情变得沮丧。 降者相属:投降的人络绎不绝。 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只有淮南地区刚归附的新农民为他们所用
进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为征东大将军 王诞既与玄、扬等至亲,又王淩、毋丘俭累见夷灭,惧不自安。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甘露元年冬,吴贼欲向徐堨,计诞所督兵马足以待之,而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内欲保有淮南。朝廷微知诞有自疑心,以诞旧臣,欲入度之。二年五月,征为司空。诞被诏书,愈恐,遂反。召会诸将,自出攻扬州刺史乐綝,杀之
诗句:孙綝以异战不进,怒而杀之。城中食转少,外救不至,众无所恃。将军蒋班、焦彝,皆诞爪牙计事者也,弃诞,逾城自归大将军。大将军乃使反间,以奇变说全怿等,怿等率众数千人开门来出。 译文:孙綝因为战斗没有进展,愤怒地杀了他们。城内的粮食越来越少,外面的援军还没有到来,大家没有依靠。将军蒋班和焦彝都是诸葛诞的亲信和助手,他们抛弃了诸葛诞,翻越城墙投奔了大将军。大将军于是派间谍去离间他们
根据《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我们逐句解读并翻译这段古文,以展示原文和译文的对应关系。以下是对该文本的逐句释义: “初围寿春,议者多欲急攻之”,其中“初”指的是刚开始的时候,“围寿春”指的是围攻寿春城,“议者多欲急攻之”表示议论的人大多主张快速进攻。 接着是“大将军以为:城固而众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里受敌,此危道也”,这里的“大将军”指的是大将军曹真,他的观点是,如果强行攻打
诗句: 1. 年十二,随母至颍川。 2. 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3. 艾遂自名范,字士则。 4. 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 5. 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 6. 为稻田守丛草吏。 7. 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稍谢。 8. 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9. 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 10. 宣王奇之,辟之为掾
《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中的诗句及译文如下: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
``` 是时并州右贤王刘豹并为一部。 艾上言曰:“戎狄兽心,不以义亲,强则侵暴,弱则内附,故周宣有严允之寇,汉祖有平城之困。每匈奴一盛,为前代重患,自单于在外莫能牵制长卑。诱丽致之,使来入侍。由是羌夷失统,合散无主,以单干在内,万里顺轨。今单于之尊日疏,外士之威浸重。则胡虏不可不深备也。闻刘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为二国,以分其势。去卑功显前朝,而子不继业,宜加其子显号,使居雁门。离国弱寇
根据您提供的《三国志 · 魏书 · 王毋丘诸葛邓钟传》原文,我们可以逐句进行解读,并给出相应的译文。同时,我将对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在末尾附上赏析: 诗句翻译: - 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无设爵之劝,则下无财畜之功。今使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则交游之路绝,浮华之原塞矣。” - 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方城亭侯。毋丘俭作乱,遣健步赍书,欲疑惑大众,艾斩之,兼道进军,先趣乐嘉城
王毋丘诸葛邓钟传(节选) 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杖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趋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五也。贼有黠数,其来必矣。“顷之,维果向祁山,闻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
《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的原文如下: 景元三年,又破维干侯和,维却保沓中。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使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己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寸里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 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
《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诗句翻译与赏析 诗句: ```plaintext 十二月,诏曰:“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枭其鲸鲵,使僭号之主,稽首系颈,历世逋诛,一朝而平。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擒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其以艾为大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干户。” ``` 译文: 在十二月的诏书中
王毋丘诸葛邓钟传翻译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县人。他叔父王允曾担任汉朝司徒,主持刺杀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为报私仇,在长安杀死了王允全家。 译文 王凌被举荐为孝廉,任发干县长,逐渐升至中山太守。他曾任职的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曹操征召他为丞相。 诗句解析 1. 初当伐蜀:“初”指起初或开始时;“当”是应当的意思;“伐”表示进攻或征战;“蜀”是指蜀国
下面是对《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的逐句释义: 1. 今天下民人为艾悼心痛恨:这句话表达了当时百姓对于诸葛亮(即艾)的深切哀悼和遗憾。诸葛亮因其忠诚和智慧而深受人们的敬仰,他的去世让许多人感到惋惜。 2. 臣以为艾身首分离,捐弃草土,宜收尸丧,还其田宅:这里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遗体的关注,以及对其家族的关心,希望能找到他的遗体,并为其举行葬礼。同时
诗句:甘田二年,征诸葛诞为司空, 译文:在甘田二年,皇帝征召诸葛诞为司空。 关键词:甘田二年,征诸葛诞为司空,尚书郎,吏部郎,琅邪阳都人。 赏析: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他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他的家族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王淩的叔父,即汉司徒王允,曾在董卓之乱中被杀,全家被灭。尽管如此,王凌仍然勇敢地挺身而出,与李傕、郭汜等仇敌作战,为国尽忠。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
王毋丘诸葛邓钟传 诸葛亮 - 人物生平: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被誉为“睿才星君”,是蜀汉政权的实际建立者与核心领导者。 - 主要贡献:诸葛亮以智慧和才能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推行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包括选拔和使用人才、发展农业生产、整顿军备等,使得国力逐步恢复并达到鼎盛。他的政治和军事策略对稳定和提升蜀汉的政权有极大影响。 姜维 - 人物生平
诗句: - 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 译文: 派护军胡烈等人先行,他们攻克了关城并得到了仓库里储藏的粮食。姜维从沓中回来后,到达阴平,集结士兵,准备奔赴关城。但还没出发,就听说关城已经被攻陷,于是撤退到白水。然后与蜀将张翼、廖化等人共同防守剑阁,抵抗曹魏军队。 注释: - 使
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中更背违,弃同即异,诺葛孔明仍规秦川,姜伯约屡出陇右。劳动我边境,侵扰我氐、羌,方国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今边境乂清,方内无事,蓄力待时,并兵一向,而巴蜀一州之众、分张守备,难以御天下之师。段谷、侯和沮伤之气,难以敌堂堂之陈。比年以来,曾无宁岁。征夫勤瘁,难以当子来之民。此皆诸贤所亲见也。 译文:
这首诗是关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瞻被邓艾击败后投降的故事。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往者吴将孙壹举众内附,位为上司、宠秩殊异。文钦、唐咨为国大害,叛主仇贼,还为戎首。咨因逼擒获,钦二于还降,皆将军,封侯。咨与闻国事。壹等穷踧归命,犹加盛宠,况巴蜀贤知见机而作者哉。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迹微子之踪,措身陈平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堵旧业,农不易亩,市不回肆,去累卵之危
诗句原文: 会内异志,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于是诏书槛车征艾。司马文王惧艾或不从命,敕会并进军成都,监军卫瓘在会前行,以文王手笔令宣喻艾军,艾军皆释仗,遂收艾入槛车。 译文: 内部有人心怀异志,由于邓艾擅自专断国政,因此向朝廷报告他谋反的迹象。于是朝廷下诏用囚车载着邓艾回京问斩。司马昭害怕邓艾不听从朝廷命令,就命令钟会和郭淮一起率大军进军成都,监军卫瓘先行一步
以下是对《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诗句:“初,艾为太尉,会为司徒。皆持节、都督诸军如故,咸未受命而毙。” - 译文:起初,诸葛亮和邓艾都担任过太尉和司徒的职位,他们仍然持有符节,负责指挥各军事宜,然而都没有得到正式任命就去世了。 - 赏析:《三国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由西晋的陈寿所撰。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记载和评论,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
《三国志 · 魏书 · 王毋丘诸葛邓钟传》是一篇关于三国时期人物的传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会尝论《易》无互体、才性同异。及会死后,于会家得书二十篇,名曰《道论》。 注释: 会曾讨论过《易经》中没有“互体”的概念,以及才性和性格之间的差异。 后来,会去世后,在会家中找到了他的二十篇论文,命名为《道论》。 而实刑名家也,其文似会。初,会弱冠(即二十岁)与山阳王弼并知名。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