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登讲论道艺,并为宾友。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竺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绩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他日复见,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权又大噱。
命恪行酒,至张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曰:“卿其能令张公辞屈,乃当饮之耳。”恪难昭曰:“昔师尚父九十,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
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昭卒无辞,遂为尽爵。
后蜀好,群臣并会,权谓使曰:“此诸葛恪雅使至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面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恪之才捷,皆此类也。权甚异之,欲试以事,令守节度。节度掌军粮谷,文书繁猥,非其好也。
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众议咸以“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人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皆以为难。
恪父瑾闻之,亦以事终不逮,叹曰:“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恪盛陈其必捷。
权拜恪抚赵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拜毕,命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归家,时年三十二。恪到府,乃移书四部属城长空。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
三国志 · 吴书 ·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
介绍
《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三国志》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吴国的历史人物。
《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是东晋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陈寿编撰的《三国志》中的一篇传记。在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吴国丞相诸葛恪及其弟诸葛泰、诸葛旦以及太子孙和、濮阳兴等人物的生平事迹。通过这篇传记,我们可以窥见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当时社会的各种动态。
相关推荐
诗句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登讲论道艺,并为宾友。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竺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绩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他日复见,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权又大噱。 译文
诗 后蜀好,群臣并会,权谓使曰:“此诸葛恪雅使至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面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恪之才捷,皆此类也。 译文 后来蜀国变得很好,群臣们都来聚会,孙权对使者说:“这是诸葛恪的雅使,他亲自骑马而来,回去告诉丞相,是为了献上好马。”诸葛恪随即下跪表示谢意,孙权问:“马还没到就当面谢罪是什么意思
诗句: - 恪父瑾闻之,亦以事终不逮,叹曰:“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 - 权拜恪抚赵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 - 拜毕,命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归家,时年三十二。 - 恪到府,乃移书四部属城长空。 译文: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听说这件事后,也认为他的事业最终不如人意,感叹道:“诸葛恪如果不振兴我家,将会使整个家族灭亡。”诸葛恪极力陈述他的必成之事。 孙权授予诸葛恪抚赵将军
权嘉其功,遣尚书仆射薛综劳军。 译文:孙权赞赏诸葛恪的功劳,派遣尚书仆射薛综慰问军队。 注释:薛综是孙权派去慰问军队的官员。 薛综先移恪等曰:“山越恃阻,不宾历世,缓则首鼠,急则狼顾。” 译文:薛综首先向诸葛恪等人传达了命令:“山里的居民依靠地势险要,不世代归顺,一旦情况缓和就会像老鼠一样犹豫不决,一旦情况紧急就会像狼一样四处观望。” 注释:山越指的是山里的居民,他们凭借地势险要
诗句 赤乌中,魏司马宣王谋欲攻恪。权方发兵应之,望气者以为不利,于是徒恪屯于柴桑。与丞相陆逊书曰:“杨敬叔传述清论,以为方今人物凋尽,守德业者不能复几,宜相左右。更为辅车,上熙国事,下相珍惜。又疾世俗好相谤毁,使已成之器,中有损累。 将进之徒,意不欢笑,闻此喟然,诚独击节。愚以为君子不求备于一人,自孔氏门徒大数三干,其见者七十二人。至于子张、子路、子贡等七十之徒,亚圣之德,然犹各有所短
诗句 翌日,权薨。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 ```plaintext 第二天,孙权去世了。诸葛弘素和孙恪不和,害怕被孙恪治理,保密孙权去世的消息,想要假传命令除掉孙恪。 ``` 译文 第二天,即13日,孙权去世了。诸葛弘素和孙恪关系不好,害怕孙恪控制自己,所以保密了孙权去世的消息,打算通过假传的诏书来除掉孙恪。 ``` 注释 1. 翌日:第二天,即13日。 2.
``` 原文:恪更拜太傅。于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 译文:诸葛恪被任命为太傅。于是取消了视听,解散了校官,免除了逋责,解除了关税,实行了尊崇恩泽的政策,所有人都感到高兴。每当诸葛恪出入时,百姓都会伸长脖子盼望他的样子。 注释: 1. “恪” - 诸葛恪,字元逊。 2. “拜” - 任命为。 3. “太傅” - 指高级的官职或职位。
诗句翻译与赏析 原文 获车乘牛马驴骡各数千,资器山积,振旅而归。进封恪阳都侯,加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 恪遂有轻敌之心,以十二月战克,明年春,复欲出军。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谏恪,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或以固争,扶出。恪乃着论谕众意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王者不务兼并天下而欲垂祚后世,古今未之有也。昔战国之时,诸侯自恃兵强地广,互有救援,谓此足以传世
今以魏比古之秦,土地数倍;以吴与蜀比古穴国,不能半之。然所以能敌之,但以操时兵众于今适尽,而后生者未悉长大,正是贼衰少未盛之时。加司马懿先诛王淩,续自陨毙,其子幼弱,而专彼大任,虽有智计之士,未得施用。当今伐之,是其厄会。圣人急于趋时,诚谓今日。 【译文】:如果拿魏国来比喻古代的秦国,国土面积是秦国的几倍;将东吴和蜀国来比喻古代的小国,也不能说小到一半
诗句原文及翻译: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登讲论道艺,并为宾友。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竺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绩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他日复见,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权又大噱
这首诗出自《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是一篇记述东吴将领诸葛恪与孙峻之间的争斗的史料。诗中描绘了诸葛恪在孙峻的陷害下,被怀疑谋反,被迫改变日常行为,如改易宿卫、严整兵严,以及他因恐惧而心神不定的情形。同时,诗中还描绘了诸葛恪在出行途中遭遇的不祥预兆,如所乘厅事屋栋中折,白虹绕车等现象,反映了他对自身安全的深深忧虑。 诗句翻译: 1. 秋八月军还,陈兵导从,归入府馆:秋季八月份军队返回
这首诗是《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中的一段,描述了三国时期孙权的丞相诸葛恪的故事。诗中详细记录了诸葛恪因被怀疑而离开宴会的情景。 诗句翻译与解析: 1. 欲以尝知恪 - 想试探一下诸葛恪。 2. 恪答曰:“当自力入。” - 诸葛恪回答说:“我将亲自进去。” 3. 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密书与恪曰:“今日张设非常,疑有他故。” - 散骑常侍张约和朱恩等人秘密写信给诸葛恪说:“今天布置得很特别
```plaintext恪果以苇席裹其身而篾束其腰,投之于此冈。恪长子绰,骑都尉,以交关鲁王事,权遣付恪,令更教诲,恪鸩杀之。中子辣(音ji),长水校尉。少子建,步兵校尉。闻恪诛,车载其母而定。峻遣骑督承追斩竦于白都。建得渡江,欲北走魏,行数千里,为追兵所逮。恪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皆夷三族。 初,竦数谏恪,恪不从,常忧惧祸。及亡,临淮臧均表乞收葬恪曰:“臣闻震雷电激,不崇一朝,大风冲发
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这是一段描述三国时期人物和事件的古文。下面将逐句进行翻译并附上注释: 1. 诗句翻译:且已死之人,与土壤同域,凿掘斫刺,无所复加。 译文:已经死去的人,与泥土同处一个区域,他们被掘起、砍削、刺杀,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再施加的刑罚了。 2. 注释: - “且”:暂且,表示暂时的情况。 - “已死之人”:指去世的人。 - “与土壤同域”:和泥土一起处于同一个地区。 - “凿掘斫刺”
滕胤,字承嗣,北海剧人也。伯父滕耽,父滕胄,与刘繇州里通家。因为世道纷乱,便渡江依附刘繇。 孙权为车骑将军,任命滕耽为右司马,因其宽厚著称,早逝而没有子嗣。滕胄擅长写文章,孙权以宾礼对待他,军中的文书和奏疏,都由他来润色修改。他也不幸早早去世。孙权成为吴王后,迫于旧恩,封滕胤为都亭侯。滕胤年轻时就有节操,而且容貌俊美。弱冠时娶公主为妻。三十岁时起家担任丹杨太守,又迁到吴郡、会稽
《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中的“孙峻字子远,孙坚弟静之曾孙也。静生皓,皓生恭,为散骑侍郎。恭生峻。少便弓马,精果胆决。孙权末,徙武卫都尉,为侍中。权临薨,受遗辅政,领武卫将军,故典宿卫,封都乡侯。”此句出自《三国志》的记载,是关于孙峻的生平介绍,详细如下: - 基本信息:孙峻(219年~256年),字子远,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东吴宗室成员。 - 早年经历:孙峻年少时骁勇果敢
诗句: 1 峻欲城广陵,朝臣知其不可城,而畏之莫敢言。 - 注释:诸葛峻打算修建广陵城,但是朝中的大臣们都知道这样做是行不通的,但没有人敢于劝阻他。 2. 文钦说峻征魏,峻使钦与吕据、车骑刘纂、镇南朱异、前将军唐咨自江都人淮、泗,以图青、徐。 - 注释:文钦劝说诸葛峻攻打魏国,诸葛峻于是命令文钦与吕据、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朱异、前将军唐咨一起从江都出发,进入淮水和泗水一带
诗句: 1.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 2.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是孙权的长子,年少时就很出名。他二十岁就被任命为骑都尉。 3. 译文: 孙权大会群臣,让人牵一头驴进来,检查它的脸,题写“诸葛子瑜”四个字。诸葛恪跪着请求说:“请添加两个字。”于是听任他加,诸葛恪写下了“之驴”。全场哄笑,就把驴赐给了诸葛恪。以后再次见到,孙权问诸葛恪:“你的父亲和叔父谁更优秀?”诸葛恪回答说
诗句: ```吴书传中事, 诸葛与孙氏。 权孙争朝政, 内忧外祸频。 ``` 译文: 《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记录了三国时期孙权与孙亮两代君主之间政治斗争的复杂情况。在孙权去世后,孙亮即位,但不久后就被权臣孙綝废黜,并杀害。孙亮被废后,孙权的女儿鲁班和太常全尚等联合商议诛杀孙綝。然而,诸葛恪认为孙綝虽然篡位,但有其功劳,不能轻易杀他,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战争。最终
诗句 百寮喁喁。立任道侧。 綝遣将军孙耽送亮之国,徙尚于零陵,迁公主于豫章。綝意弥溢,侮慢民神,遂烧大桥头伍子胥庙,又坏浮屠祠,斩道人。休既即位,称草莽臣。诣阙上书曰:“臣伏自省,才非干国,因缘肺腑,位极人臣,伤锦败驾,罪负彰露,寻愆惟阙,夙夜忧惧。臣闻天命棐谌,必就有德,是以幽、厉失度,阂宣中兴,陛下圣德,纂承大统,宜得良辅;以协雍熙,虽尧之盛,犹求稷契之佐;以协明圣之德。古人有言
``` 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 译文 綝奉牛酒诣休,休不受,赍诣左将军张布。酒酣,出怨言曰:“彻废少主时,多劝吾自为之者。吾以陛下贤明,故迎之。帝非我不立,今上礼见拒,是与凡臣无异,当复改图耳。”布以言闻休,休衔之。巩其有变,数加赏赐,又复加恩侍中,与綝分省文书。或有告綝怀怨侮上欲图反者,休执以付綝,綝杀之。由是愈惧,因孟宗求出屯武昌,休许焉,尽敕所督中营精兵万余人,皆令装载
《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译文 自汉末以来,中国士大夫们相互诽谤攻击,甚至为祸一方。究其根本在于,他们并非为大仇所激,只是因为自己不能尽到礼仪,却责怪他人专以正义行事。 解析与翻译 此句意指,从汉末以来,中国的士大夫常常相互攻许和诽谤,甚至因此引发争斗。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完全按照儒家的礼仪来行事,反而指责他人的过失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此诗是评传体,作者先对诸葛恪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然后从正面指出了他的优点和缺点。最后又以滕胤为反面教材,告诫他应如何行事。 【答案】 译文:诸葛恪才气过人,谋略出众,人们都很称赞他。然而骄傲而吝啬,像周公那样没有威信,更何况是诸葛恪呢?他自负地凌驾于别人之上,能不失败吗?如果他能够像陆逊和陆抗书信里说的那样,那么他就不会有什么后悔的了;何必有那些灾祸呢